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81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菩提,知道障礙在哪裏才可以越過。

  【智常一日問師曰:佛說叁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願爲教授。】我們最常聽到的佛學名相就是大乘、小乘。說大乘、小乘這樣的分,是比較簡略,如果更詳細的分,要說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就叫〔叁乘〕〕。這裏講的〔最上乘〕就是佛乘。佛法到底是幾乘?最究竟的說法,就是一乘,一佛乘就是要告訴你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因爲每個人心量的大小、程度不同的關系,所以佛不得已才講:「沒有關系,如果你沒有能力度衆生,就好好修自己。」這就叫小乘。如果你學完小乘之後,願意發心度衆生,這就叫大乘。如果你要達到佛圓滿的智慧,那就是一佛乘。就好像我們去幫助別人,我們要循循善誘,大部分人你都不能夠直接跟他們講答案。比如說,你看到有一個人錯了,你直接了當跟他講錯了,我相信一般人都不會接受。一般人能夠接受委婉規勸,循循善誘,慢慢地講,可能講個十分鍾二十分鍾,到時候才說:「這樣你覺得你有沒有錯?」他才比較容易認錯,就這是拖得比較慢,在佛法裏面就叫做慚修。直接跟你講,不是承受不了,就是聽不懂,你沒有辦法一時就接受。你們看禅宗的公案,不要羨慕那些開悟的人,那些禅師跟他們講也是直接了當,但問題是他們要經得起人家跟他這樣講,他才會當下開悟。如果經不起,禅師不會這樣講,大部分人都經不起。佛太了解衆生,你要叫每一個人勇于認錯,不簡單;或叫每個人勇敢地面對他自己,不簡單;你要叫每個人自我解析,毫不保留,不簡單,所以要透過方法,這個方法在佛法裏面就叫做權巧方便的智慧,這樣來引導你。如果有人問你佛法幾乘,你就跟他說,權巧說叁乘,說四乘,說五乘,或是說大小乘,真實來講只有一乘,就是教你成佛,這是最真實的。

  比如說,你教你的子女,事實上是要教他一乘,就是做個有成就的人。但是你的孩子一出生,只有兩叁歲,在爬,你就跟他講:「兒啊,你以後就要當個成就的人啊!」他聽不懂就算了,如果他聽懂,他就會說:「啊,我壓力很大。」大到最後他就會去跳樓。我們看到一些新聞事件就是這個樣子,就代表父母的心沒有錯,但錯在你沒有智慧。一樣的道理,有的人想來聽佛法,只是想來聽一聽人生哲學而已,你逼他修行也逼不來。但問題是你聽人生哲學一段時間後,你的個性、脾氣,你的樣子依舊是如此,那有什麼意義呢?!那並不是佛法的真實義,佛法就是要教你自我了解,一個自我了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。今天早上有同學問我修行到底有什麼樂趣可言,我說一個會修行的人就像一只大鵬鳥,天地任你遨遊。一個會修行的人,就是每天都可以看免費的電影。你們都在演電影你知道嗎?比如說這一出是暴力劇,這一出是溫馨戲,這一出是怪力亂神。你不覺得你的現實人生都是在演戲嗎?會修行的人就不用買票,他都是在看電影,但是他不會迷,這是當你了解,你可以這樣。你不了解,你苦不堪言。你的心不自由,心被自己的身心和外面的世界困住,所以你痛苦,就像是一只籠中鳥。你不自由你也知道,因爲你不快樂,不快樂是來自于你不自由。這個自由在佛教裏就叫自在,觀自在菩薩。每個人都喜歡看菩薩,卻不明白菩薩之所以能夠成爲菩薩,就是因爲他能夠自由自在,他能夠自由自在地去利益一切衆生,又不會爲衆生所折磨所罣礙,他又能夠幫助你。所以你要在你家裏當一位菩薩,在公司當一位菩薩啊!會修行很快樂,不會修行很苦。那一天有一個學生跟我說:「師父,修行很苦。」我說:「我認同你的話,但我可以再補充一句話,不修更苦。」修爲什麼苦?很簡單,修行就是跟你的習氣相背離,修下去跟你沖突,內在不斷地折磨,因爲你的內心一直有分別對待,所以你辛苦,苦是苦在這裏。

  【師曰:汝觀自本心,莫著外法相。】所謂〔法相〕的意思就是他都是看到別人,他都說別人怎麼樣。比如說:「我的丈夫對我不好。我的兒子不好,我的同事都跟我斤斤計較,我的老板看我不順眼,連我家對面的小狗都會對著我叫。」沒有修行的人就是這樣,這叫〔著外法相〕。沒有修行的人爲什麼會抱怨別人?因爲他認爲別人欺負他,阻礙他,障礙他。但是,真正欺負你的就是你自己。不是人家不尊重你,是因爲你不尊重自己,你才會這樣哭,這樣哀。所以沒有學佛法的人,他苦不堪言,沒有解脫的一天,因爲他從現象來看,現象一定都會欺負他。比如說,你現在也可以說總統欺負你啊,一看電視就和電視吵架;你也可以說政治人物欺負你;你也可以說社會治安欺負你;你也可以說現在的經濟情況欺負你啊,你要說就說不完。這樣的思維模式,你的人生根本不會快樂,因爲總是認爲別人影響你,別人欺負你。如果你認爲你的觀念是對的,但讓你産生痛苦,那這個觀念真的是對的嗎?這麼愚癡這麼愚昧,在這邊唉聲歎氣就沒有意義,這就是沒有修行的人。我現在講學佛的,現在一學佛,糟糕了,開始去研究這些文字,什麼叫常,什麼叫無常,什麼叫圓寂,什麼叫涅槃,就開始去看佛學字典,越看越亂,這也是〔外法相〕,這叫名相。所以,很多人研讀佛經不看佛經,因爲他們看不懂。如果有的人奮發圖強,開始研究佛經的文字,他本來對佛不懂,研究下去漸漸懂,到最後變成佛學的專家,之後拿著他的知識到處去炫耀,甚至到道場跟出家人說:「我比你懂的多。」這不是修行人。再者,你知道這些名詞之後,自己也不快樂,比如說你跟家裏的人格格不入,或是說煩惱依舊在,或內心的恐懼不安依舊在,這樣學佛也不對。

  智常禅師請問六祖什麼叫叁乘法,又什麼叫最上乘法,這叫做名相。六祖跟智常禅師說:「你不要掉入佛所講的這些名相。」這些名相就叫做語言,它只不過是個工具,這個工具不是叫你抓著不放,而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用,什麼時候不該用。或是這樣的工具也可以用別的工具來取代。比如說,叫你放下和放心,事實上意思是一樣。有時候我講放下,你聽不懂,我就跟你說放心,「佛法之道,莫過放下;學問之道,莫過放心。」意思是一樣的,你愛聽什麼我就講什麼給你聽,死心眼的人就轉不過來。你學佛法,常講什麼話,常講什麼名詞,就代表你的腦袋執著,才會這樣講。你講的那幾句就代表你只會那些概念,然後抓著不放,懂的人不需要抓住那些概念。那些概念、那些名詞是因爲「我現在要用,所以我怎麼用,所以我怎麼轉。」這個叫做〔莫著外法相〕。既然如此,爲什麼佛要講那麼多名詞語言,甚至留下那麼多文字呢?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你回歸本心。所以六祖大師叫智常〔汝觀自本心〕回到自心啦!

  讀佛經,你一開始讀不懂不要挫折,那是因爲你讀一遍不懂,你只要重複地讀,你一定會漸漸地懂它。而且一剛開始,最好好好地讀一本,因爲每一本有每一本的思想,有它的重點,有它的名相,另一本可能又有它的名相,一般人很容易亂掉,除非你通達了就無礙。融會貫通的人少,所以剛開始你覺得這一本讀了能相應,就好好地讀這一本,接著讀百遍千遍,然後你漸漸會懂它。爲什麼?並不是因爲你讀它會懂它,而是因爲你讀它會回歸你的心,所以說你懂它。就像你在誦《金剛經》,有的人誦一輩子,他還是不會修行,他只會以誦經當成修行。爲什麼?因爲他沒有辦法降伏他的心,他沒有辦法時時刻刻「應無所住」,他沒有辦法「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的行于布施。這樣,怎麼可以說在受持《金剛經》?只不過是在讀誦《金剛經》。但你不要誤會我的意思:「師父說讀誦《金剛經》沒有用。」我沒有這麼說。你讀《金剛經》要回歸你自己的心,才會懂它的文字。它的文字都是告訴你「什麼,非什麼,是名什麼。」比如說,它說「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。」怎麼不莊嚴佛土?不要說那麼快。「莊嚴佛土」是現象,「即非莊嚴」才是真實的啦!舉例說「你孝順,即非孝順,是名孝順。」你要不要孝順?你第一句話就沒有做了,你要跟我談第二第叁句有意義嗎?你一徑地要說高深的道理,不是自取其辱嗎?你要回歸你的心才受用。我現在講這一段是學佛的要領,如果你不能夠這個樣子,你學一輩子還是不得力,因爲你沒有進入你的心。你會問:「師父,怎麼樣叫進入我的心?」簡單地講,你的心可以漸漸不被一切人事時地物所影響,這叫漸漸進入你的心。

  【法無四乘,人心自有等差。】六祖把答案講出來了。〔法無四乘〕,就是前面講的真正來講並不是這樣。爲什麼佛經要這麼講,因爲衆生的心不一樣,佛祖才這麼講。你們有沒有覺得《六祖壇經》一說你就聽懂?我們要知道他真正在講的意思。

  以下這一段六祖大師解釋〔四乘〕是按照一般人的概念解釋給他聽的。有時候六祖大師的解釋跟字典的不一樣,但六祖沒有講錯。字典都怎麼跟你解釋:小乘人,就是聲聞,就是修四聖谛,就是自了漢,就是厭離心,佛在其他的佛經也是這樣講。但是六祖大師不是要解釋這個名詞給智常聽,他現在是要教智常怎麼修行,角度不一樣。執著名相的人爲什麼會和想法不同的人爭辯?因爲他讀的書是那個樣子,你現在所講的跟我所讀的書不一樣,他就跟你爭辯。我知道他在講什麼,吸收融會貫通,接著講給你聽。你喜歡做事業的,我就轉過來給你聽:「什麼叫小乘呢?給人家打工的叫小乘啦!什麼叫中乘?自己開工作室啦!什麼叫大乘?就是自己當老板啦!什麼叫最上乘呢?就是總裁啦!」我這樣解釋,你也不能夠說我不對,不過字典也沒有那樣寫啊,這樣你會了嗎?【見聞轉誦,是小乘;】比如說,你在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本來就是大乘經典,如果你每天只會誦《金剛經》,你事實上也是〔小乘〕,你不要以爲你在學大乘最上乘。【悟法解義,是中乘;】你現在已經了解《金剛經》,你明白它在講什麼,你終于懂了,但是你不用高興太早,因爲你並沒有去實踐。【依法修行,是大乘;】你應該要〔依法修行〕,就是依教奉行,這樣叫〔大乘〕。【萬法盡通,】讀了《金剛經》,懂了之後,所有的經典都通達,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。一經通,每一本經都通,一竅通、竅竅通,所以「吾道一以貫之」。我所講的道理用一個概念、用一個心法就可以貫穿,就叫做〔通〕。所以你們不要問《六祖壇經》上完,要上什麼經?通就通了,你沒有通,再講也是不通。【萬法俱備,】能夠〔萬法具備〕,也就是能夠善用一切萬法。【一切不染,離諸法相,一無所得,】這才是好,完全都沒有認爲:「啊,我成佛了!」「啊,我開悟了!」「啊,我都通達了!」因爲有這樣的概念還是你的障礙,只要有一點點概念就是你的障礙,眼睛裏有一粒沙眼睛就會不舒服。自認自己怎麼樣,糟糕了,這就是你的障礙,你就是不通達的人,所以《心經》講「無智亦無得」,所以《大般涅槃經》講「一切法畢竟空寂」。【名最上乘。】這叫徹底圓滿宇宙人生究竟的真實相。一個明白道理的人,他的外表是很平常,但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清澈。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修到讓你看不出來。你如果一看就讓人覺得你修得真好,你不要高興。很平凡,內在不一樣,這叫「「和其光,同其塵。」

  【乘是行義,不在口爭,汝須自修,莫問吾也。】現在六祖馬上在轉,不但解釋四乘,還加以發揮,目的就是爲智常開示。〔乘〕的意思就是叫你去〔行〕,我們常講修行,你今天不但要修正你的概念、思想、語言、脾氣、行爲,你一定要落實于修行,你沒有做都不要說。我們學佛的人常常犯一個毛病,他一直想要知道,所以他會掉入文字的陷阱,掉入知識的障礙,但是他並沒有去修行。事實上,你們剛開始學佛,研究經典的時間跟修行時間要五比五。因爲你剛開始不知道,沒有一個輪廓,也沒有一個藍圖。剛開始,假設你每天有兩小時的時間,你要讀經典一個小時,要用你的方法用功一個小時,當你讀過了一本經之後,接著你讀經的時間要少,你用功的時間要增加。爲什麼?比如鋼琴,你彈一首《夜來香》,老師跟你說這是什麼調,幾拍,旋律、和弦、音符…,他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講完。但問題是,你要把《夜來香》這首歌彈得很熟悉,假設老師跟你講一個小時,估計你要彈十個小時甚至一百個小時,這不是很明顯?去練習就是修行。用這樣的比喻來講,你扪心自問,你說要修行,你下的功夫根本不成比例。喜歡看書的人就是愛看書,不愛看書的人就不看書,不愛看書的人不對也不知道。你問:「奇怪,爲什麼《兩只老虎》這樣彈?」「不是呢,我是在彈《夜來香》呢!」你爲什麼聽到《兩只老虎》?到底是誰不對?他自己搞錯方向了,彈錯了也不知道。所以你們剛學佛法五比五,經過一段時間,你們修行的比例要從叁比七最後到一比九,不斷地這樣練習,你們的修行才會成就。事實上,禅宗和淨土宗都比較偏重于修行。除了天臺宗,他們的解跟行比較並重,但是現在學天臺的人大概都是偏重于教育,真正天臺的止觀,現在的人並沒有下功夫。所以六祖說〔乘是行義〕,修行是自己的事,〔不在口爭〕。有時候我們的理解跟別人不一樣,不需要在那邊辯,好好地用功。怎麼用功?「汝觀自本心」,所以你自己好好修行,不用再問我了。你不修,問我也沒有用;如果你有修行,你一年只問我一個問題就夠了。「師父,我這一年有很多問題。」你就是沒有修才亂問。【一切時中,自性自如。】這是一個成就的人,他才有辦法〔一切時中〕,就是二六時中,時時刻刻,〔自性自如〕,就是他的心都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影響。【常禮謝,執侍終師之世。】講完了,智〔常〕終于明白了。〔禮謝〕,爲了報答六祖開示之恩,就留在六祖大師身邊服〔侍〕他,一直到六祖大師圓寂。古時候的人這種心真是不一樣,讓我們覺得很感動。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1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