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80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危險。就像常常有學生跟我講:「師父,我們到外面遊山玩水也是修行啊!」我回答說:「我沒有那個功夫,你如果有那個功夫你去。」其實你也沒有,你爲什麼要假裝有呢?那怎麼辦?上班好好去上班,我不說「你好好修。」我說「你好好上班。」下班之後,家事做完了,電視看完了,你就找一個小時自己好好地修一下,自己要怎麼修你自己選,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可以修。我不跟你說,爲什麼?因爲我們人很叛逆,我跟你說怎麼樣修,你反而不肯。你利用那一個小時,要靜坐也可以,要念佛也可以,要誦經也可以,要自我反省也可以,就用這一個小時好好地修。接著,慢慢,一個半小時,兩個小時,直到功夫越來越深的時候,你才跟我說:「師父,我這會兒上班是修行,下班是修行,睡覺也是修行。」你已經很了不起了!假設你能夠做到醒來的時候都是修行,我就恭喜你,你晚上睡覺必然也是修行,這樣你就有資格講我生活就是修行。你回去試就知道了。我們一般人剛開始還是要止息一切因緣,等到自己的功夫成熟了,才〔不離見聞緣〕,就是在任何的境界都可以修行,自然就可以〔超然登佛地〕,自然就能夠證悟。除非你是上根利智 ,一講你就懂,那你當然也可以。看經不是只停留在解釋,經是講給你聽的,修行是你自己的事,你自己看看,做不到,想想看應該怎麼去做?慢慢去做,我才能夠做到。【吾今爲汝說,谛信永無迷。】現在六祖大師直接了當跟智通禅師這麼講,〔谛信〕就是深信,你真的能夠深信我剛才所講的話,那你自然就不會再〔迷〕失了。【莫學馳求者,終日說菩提。】不要總是用嘴巴說,耍嘴皮子,那是沒有用的。

  

  通再啓曰:四智之義,可得聞乎?師曰:既會叁身,便明四智,何更問耶?若離叁身,別談四智,此名有智無身也。即此有智,還成無智。複偈曰:

  

  大圓鏡智性清淨   平等性智心無病

  妙觀察智見非功   成所作智同圓鏡

  五八六七果因轉   但用名言無實性

  若于轉處不留情   繁興永處那伽定

  

  通頓悟性智,遂呈偈曰:

  

  叁身元我體   四智本心明

  身智融無礙   應物任隨形

  起修皆妄動   守住匪真精

  妙旨因師曉   終亡染汙名

  

  【通再啓曰:四智之義,可得聞乎?】他還是不太了解,所以再問。他爲什麼這樣問?因爲他認爲六祖大師只回答他叁身,並沒有回答他四智。我們一般腦袋都是這樣。【師曰:既會叁身,便明四智,何更問耶?】奇怪?我說〔叁身〕你懂就懂了,還問〔四智〕,難道〔叁身〕之外還有個〔四智〕嗎?我們的概念就是這樣子。比如說,體相用,我跟你說一個體,懂了,相跟用事實上是不需要跟你講。所以,我跟你講叁身,你不懂四智是什麼意思,那我前面講叁身你也不懂。他分明說叁身,圓滿報身汝之智也,分明說若悟叁身無有自性,即名四智菩提,他已經這樣跟你說了,爲什麼還聽不懂呢?【若離叁身別談四智,此名有智無身也;】意思就是不明白〔叁身〕〕,現在專門要去研究什麼是〔四智〕,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的通病,針對一個名詞去研究。如果你是這樣的態度,就叫做有智無身。這裏的有智不是真的有智慧,而是說表面上你好像懂〔四智〕的意思,但事實上你根本不明白〔叁身〕。【即此有智,還成無智。】那個〔有智〕事實上是沒有智慧。你認爲叁身四智是分開的,然後想去明白什麼叫叁身,什麼叫四智,我們一般學習都是這樣。他不明白〔叁身〕就是〔四智〕,〔四智〕就是〔叁身〕,有時候是爲了方便,才這樣講給你聽。比如說,你不明白一心,你不明白十方法界爲一心所變,我就跟你講有個天堂有個地獄,你就問:「師父,天堂是什麼變的?」」我就說:「天堂是你的心變的。」「那地獄是什麼變的?」我跟你說天堂是什麼變的,就不用再跟你講地獄是什麼變的,也是心變的嘛。你真的懂天堂是心變的,其他的東西就不用再問我,一切的東西都是心變的。所以不明白的就是不會開悟。

  

  【複偈曰:】這一段很重要,這一段是唯識,你假設很喜歡唯識,你要很佩服六祖大師,一個不識字的人,居然空宗、有宗都通,性宗、相宗都通,真是太不可思議了,像我們識字的去研究都不懂。這首偈要講深實在是很深,但爲了讓各位比較有信心一點,我想辦法講到你們聽得懂。下面這四個智就是轉識成智的意思。外行的,會針對這些名詞一個個問:「師父,什麼叫大圓鏡智?」比較內行的,不會這麼問,他會問你:「法師,請問,如何轉識成智?」一句話就好了。什麼叫意識?意識本來就是一個就好,爲什麼這麼啰嗦?在原始佛教,世尊剛開始談識是講六識,後來大乘佛法開始延伸到第七、第八識,甚至講到第九識。意識可以講一個,也可以分析六個,八個,爲什麼要這麼分析?簡單地講,禅宗最單純,只講一顆心。爲什麼很多人喜歡學禅?就是不喜歡啰嗦。但因爲大部分的人,這樣講他聽不懂,才慢慢地拆給他聽。比如說,我現在下來幾個動作,上去幾個動作?一個。聽不懂的,現在准備上去,開始了,腳跟要擡起,腳尖要擡起,慢慢地分析,我可以分析得很複雜,甚至可以分析八個步驟,這叫分解動作,就是八識。對一個不需要分解動作的人,就是一下子。但分解動作假設八個部分,不可以說八個,它事實上是在闡述某個概念,但透過這樣子讓各位更了解。這各有利弊,有的人越聽越複雜。我講個很簡單的概念,你的心怎麼生起的?因境界而生起的。你聽懂了,拿回去用。那個境界所以讓你生起生氣的心,你的心是因它而生起的,你聽起來很簡單。如果跟你講更複雜的,就不一樣了。

  

  【大圓鏡智】就是轉第八意識,成〔大圓鏡智〕。【性清凈,】第八意識就像一個生命的黑盒子,藏著很多的概念,什麼都有。我們的想法,假設有善有惡,你覺得你的善惡是幾比幾?當你沒有生起善念的時候,幾乎都是惡念。你念念沒有正念,必然念念生惡念,很恐怖。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講: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你說叫我怎麼修!爲什麼我們起心動念善的念頭很少,惡的念頭很多?這樣的理論原則上是不難懂。爲什麼?這是個生命的黑盒子,你的這些惡念雜念不善念一大堆,但是你的善念淨念事實上是不多,所以難怪它常常會生起不善。那怎麼辦?注意看,修行是修心。這個心是抽象的,所以你要從「念」開始修,修念,每個念頭你自己知道。所以六祖大師才會跟你說「無念」,這是《六祖壇經》一個很重要的思想,以無念爲宗旨,這個念是「「念」,不可以講「念」。修行是修念,所以才叫你念佛,爲什麼?很清楚地看到念頭。你下輩子會怎麼投胎?這個理論很簡單,這是生命的黑盒子,哪一個力量最強,你就投胎到哪裏。假設你墮入地獄的念頭最強,那你下一輩子就隨著這個念,隨著業力去投胎了。比如說,你有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往生極樂世界?沒有。有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可能墮地獄?有?百分之百墮地獄事實上不難。你會懷疑這個理論嗎?這算不算也是預知未來?奇怪,你爲什麼不要百分之百地往生極樂世界?你爲什麼對墮地獄這麼有信心?墮地獄的種子越來越強,一定墮地獄。你想往生極樂世界,希望你極樂世界的種子越來越強,強到大于墮地獄的種子,你一定會先往生極樂世界。以後會不會墮地獄?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地藏菩薩有沒有墮地獄?有。會不會害怕?不怕。不怕去哪裏都不要緊;如果害怕,看到阿彌陀佛的眼睛比大西洋都大,你都怕死了。講這樣的理論,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有點懂又有點不懂。理論你懂,就不會說信與不信。懂的人,他知道沒有什麼信跟不信的問題,他知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當我們往生淨土的種子很強的時候,就必然往生淨土,但是你欠人家的錢,縱使往生極樂世界,還是要還。你不可以講只要好好念佛就好,到了極樂世界,過去欠人家的錢都不用還。這樣的講法跟佛法違背,違背因果。有同學就問:「我修到極樂世界,還要還,那我就白修了。」那不一樣。你現在欠人家一萬塊,你的存款只有一萬塊,如果你遇到債主,那一萬塊還人家你就沒錢,就活不下去了,何況你多生累劫都跟人家借一萬塊呢。所以,依你現在的存款,你只要遇到冤親債主,你就倒了。要讓冤親債主變成你的護法,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法門?怎麼變?就是說你本來欠人家的錢,當那個債主找到你,發現你是一個努力向上憤發的人,這麼有誠意去賺錢,想要還他,他不會再幹擾你。他知道你要做,你可以還他,他不但不會幹擾你,他還會保護你。你真的是個修行人,冤親債主遇到你,也不會幹擾你,因爲他的希望就靠你,所以你要好好修。沒有修行的,遇到冤親債主就差不多完蛋了。再來,當你自己修行到極樂世界之後,你還要還他,但你有能力還他們。有多少能力?假設我的財産是無限億美金,我還你一萬塊根本不要緊。這就是你的成就,就是你的資糧。所以佛成佛之後,他過去的因緣依舊要了,但他在了他的因緣時,他是無礙的,這樣才符合因果法則。所以地藏菩薩在地獄跟他在極樂世界是一樣的。

  

  那你的第八意識現在是什麼種子,你自己回去看就知道了。你的念頭大概在想什麼?你一天到晚都在想什麼?那個力量是很強的。你一天到晚在想那個,以後死了就隨那個去了。所以,我才跟各位講,你修行要好好地修你的念頭,無論是六祖大師說的無念,還是我們所講的念佛,或是念念覺醒,都是從這個念頭開始來講。我們第八意識的種子實在是太多了,你根本不得清淨。你如何轉第八意識變成〔大圓鏡智〕?變成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都沒有灰塵,一面清清淨淨的鏡子,就叫做〔大圓鏡智性清淨〕,這個就叫做轉第八意識爲如來藏,這是個專有名詞。迷時叫阿賴耶識,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