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(80)
僧智通,寿州安丰人,初看《楞伽经》约千余遍,而不会三身四智,礼师求解其义。师曰:三身者:清净法身,汝之性也;圆满报身,汝之智也;千百亿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离本性别说三身,即名有身无智;若悟三身无有自性,即名四智菩提。听吾偈曰:
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
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
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
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
【僧智通,寿州安丰人,初看《楞伽经》约千余遍,】你看《六祖坛经》的公案,每一位禅师没有来跟六祖大师请法之前,都很用功。请问,你们有办法看《六祖坛经》一千多遍吗?人家这种精神!我常常鼓励各位,佛经不是你看不懂,而是你看一遍怎么会懂?「师父,我不是只看一遍啊!」你没有看一百遍怎么会懂!「师父,我有看一百遍啊!」那你没有看一千遍你怎么会懂!你没有看一万多遍…。有时候我们自己没有用功,就想问别人,这样太依赖。如果你没有下功夫,什么问题都去问法师,这样问是没有意义的。我早年在教经典的时候,我很热心,学生问十个问题回答十个问题,问一百个回答一百零一个。我现在会说:「你先想好再来问。」也就是说,我们不是抬杠不是聊天,而是你要想好。我们看这些公案,每个人都是自己很用功,这样别人跟你谈问题才有意义,不然只是聊天而已。你自己没有修,你不要老问:「师父,怎么修?」你自己先修修看。《楞伽经》这本书很深,很不容易看,是达摩祖师传来中国的。达摩祖师来到中国,带这本《楞伽经》,这本经有好几个版本,达摩祖师带的是四卷的。不要以为说禅宗不用看经典。这本经名相很多,为什么传到五祖弘忍传《金刚经》,因为《金刚经》名相比较少,直接了当谈心的问题。《楞伽经》名相很多,「空」、「有」它都有讲,很难契入。【而不会三身四智,礼师求解其义。】智通禅师虽然看了一千多遍,但还是不能够领悟〔三身四智〕,〔三身〕比较偏向于空宗,〔四智〕比较偏向于有宗、法有相宗和唯识。
【师曰:三身者:】六祖大师在《忏悔品》曾经解释过〔三身〕,但现在他为智通禅师回答的〔三身〕,和前面的三身又不太一样。佛法当中的名词,不是只有一种解释,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,妙就妙在这里,难就难在这里。也就是要怎么讲,对方才听得懂,或者对方他执着什么,他执着哪里,就从那里点破。佛法的重点只不过是破你的执着,但是你知道自己执着哪里吗?不是你执着在哪里,而是你全部都执着,那可以破吗?尤其说跟你的观念不一样,你能接受吗?如果我跟你的观念都一样的话,你就不用来听课了嘛!我今天来讲课,你就听听看我的观念是不是跟你的不一样。这样的观念我们明明知道,又难以接受。我过去没有出家之前,常常去文化中心演讲。我常常先跟听众讲一个概念,意思就是:「我的观念跟你们如果是一样,就代表我们志同道合;如果我的观念跟你们不一样,你们不妨静下来,听听我的看法。」你听一些你从来没有想过的,而不是开始就去判断对不对,或谁怎么样。把自己的心量打开,海阔天空。
这里讲〔三身〕,六祖大师讲的不是三个身,而是从三个角度来谈身的问题。这个〔身〕原则上还是属于本体的部分,但是六祖大师的解释全部都谈。【清凈法身,汝之性也;】这就是你的自性。为什么说自性不用你修?自性就是佛性。什么是佛性?清净的心就是佛性,它不是因为你修行而清净的,它本来就是清净的。你会说:「师父,那我为什么不清净?」你就是起妄想,所以才不清净。你不起妄想,当下不就清净了吗?你研读佛法,不要用脑袋一直去研究什么是本体,这是没有意义的,这个是要证悟的。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是怎么迷失的?如何去恢复?常常有人问我:「师父,成佛之后怎么样?」我说:「你做了佛祖就知道了。」你真的不要问我这个问题。
【圆满报身,汝之智也;】你有你的本体,有你的本性。本性有作用,这个作用是一种〔智〕慧。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呢?有一句话这么讲: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」这个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这个无知就是没有分别对待的智慧。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智慧,一般都是起分别对待的知见,所以不能叫真正的智慧,我们看问题都会失真,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,隐含了自己的偏见和个人的好恶,所以你看东西一定不准,也就是说一刚开始你就失真了。般若无知,就像镜子,镜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的概念,它无所不知,在它前面的东西却照映得清清楚楚,黑就是黑,白就是白,是就是是,非就是非,这叫做无所不知。你没有办法在它的面前隐遁,这才叫做〔汝之智也〕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本体,就是他自己的法身。我们每个人也有他自己的智慧。但可惜在于:第一,你现在只认识你这个肉体,就是色身,你真的不认识你的法身。这个色身照三顿肚子饿了你都知道,被蚊子叮到,一巴掌就打过去。法身是什么你永远不管它,没有学佛的人的概念根本没有法身,他根本不会去寻找法身,除非有一天他来学佛,他才知道这个概念。但我们今天已经来学佛了,大家却很无奈:「我现在已经知道有法身,但我这一辈子还是找不到法身。」怎么找到?还是那句话:放下了就找到了。息妄显真,止息了就找到了,所以要去明白。再来,第二,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到般若智慧,我们还是用自己的知见去看这个世间,所以你没有能力体会到没有分别对待的世界。就是因为你的知见太重,所以你才体会不到。
【千百亿化身,汝之行也。】这个概念比较容易体悟,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言行举止。刚开始学佛的人对这样的概念都不懂,先用你能够了解的角度来谈:你的角色要互换,这叫千百亿化身。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,现在是老板,把他扮演好;现在变成别人的部属,把他扮演好;现在在这里是学生,回去就变家长,你们都把角色扮演好,那就是千百亿化身。但是实在不简单,为什么?你现在的角色虽然是学生,回去虽然是家长,但你现在的脑袋跟你回去的脑袋还是差不多,智慧也差不多,个人的好恶还是一样,所以你难以突破。放下你的脑袋,放下你的思想,放下你的概念,听起来太困难了。为什么?因为你会想:「那放下之后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?」我没有这么说。不然,你就问我:「师父,放下之后是什么情形?」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,不要猜,这样猜对我们生命没有意义。修行人直接去修行,直接去亲证。
【若离本性别说三身,即名有身无智;】这个概念又回归一个,〔本性〕就是佛性。那是一个还是三个?从佛性的角度来谈它的体相用就是三身。假设你不懂佛性,却一直想要去说〔三身〕是什么,表面上有〔三身〕这个名,却用不出来,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,叫做〔有身无智〕,没有智慧。【若悟三身无有自性,】〔无有自性〕的意思就是空性,三身跟空到底有什么关系?简单这么讲,所有都叫缘起:「因为那个因缘,所以我方便为你解说。」这就叫缘起。我现在也可以跟你讲四身、五身、六身、七身。但是为什么要这样讲?假设有那个因缘,我会为你这样讲。六祖大师最惯用的说法就是体用,以定为体,以慧为用。如果体用还听不太懂,就用体相用,这是最常讲的。若是还听不太懂,就讲十个,在《法华经》就讲十个,也就是越分析越多。十个就叫十如是,从十个角度再来解析。你要讲几个都是因为因缘,但跟你讲三个,你的脑袋不要抓三个,跟你讲一个你的脑袋也不要抓一个,这些都是不对的。〔若悟三身无有自性〕,这些都是缘起性空。【即名四智菩提。】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,这四个字你真懂、真的明白了,大乘佛法你就懂,你就真的有智慧,无论你读哪一本经,你都能够懂。
【听吾偈曰:自性具三身,】从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个答案,到底是一身还是〔三身〕?事实上讲的就是体。【发明成四智。】这就是用,智慧是拿来用的。在《坛经》里的「体」就是「性」,「用」常常叫「心」。心性这两个字,就是体用。这两个字懂了,你就开悟了。【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】假设一个要明心见性的人,他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。〔见闻〕就是见闻觉知,就是我们眼睛能见,看到外面的世界,这个〔见〕不外乎要从六根六尘六识。对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,他不用逃避这个问题,他在红尘当中也能够觉悟,这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。但是小乘人一般没有这个能力,对一般初学者来讲,他也没有这个能力。为什么刚开始你要找个清净的地方修呢?你们现在的问题是要上班要工作,各自市农工商,如何找个清净的地方呢?现在跟各位建议,修行就是在生活。但是,你现在没有这个程度,你要承认。如果你说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修行,我想你是在骗你自己。比如说,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,「我在写书法,算不算是修行?」百分之九十都会跟你说是。「我现在在打麻将,算不算修行?」几乎百分之百会跟你讲那不是。请问,打麻将比较高贵还是写书法?你的脑袋事实上是写书法比较高贵,这是你的脑袋。这样讲下去会产生很多问题,你一定会为自己找理由。难道喝茶不算是修行吗?难道喝高梁酒不算是修行吗?那你的脑袋一定想:「喝茶,比较好;喝高梁酒,一定不是修行」。这样讲一定是有问题,喝茶也是喝,喝高梁酒也是喝啊!我生活当中,我本来就在生活了。我努力过一天也是生活,我整天懈怠也是生活啊!但是你如果承认你今天懈怠你还有救,如果你认为懈怠就是修行,那你真的就没有救了。就好像你认为:「我每天心情都很轻松,这就是修行啊,这就是所谓生活禅啊!」那你就真的没有救了。因为你知见不正确,你已经混淆了,不能够判断,你会耽误自己,这样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