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真正修行的人,剛開始是容許你說你在修行,但是你修到一定的程度,假設你還有這種觀念,就是你的障礙。剛開始你是要比較刻意,所以會有修行的觀念,我們剛開始沒有辦法。
【是名持《法華經》。】爲什麼六祖大師會這樣講?法達剛開始是誦《法華經》,他把誦《法華經》當作持《法華經》,這樣不能說是不對。大乘經典分明跟你講,你要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爲人解說。有時候你會掉入一個陷阱,你聽了課,回去跟別人說:「你這樣誦《法華經》不對。」你說這話就錯了,不可以這樣講。重點是:他們對《法華經》有沒有真正懂?後面六祖會爲另外一個禅師回答這個問題。也就是說:你這樣誦經是小乘人。六祖大師跟他講的,這樣才是真正明白《法華經》,然後按照經義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。就好像說:「你現在怎麼修?」「我每天在修《金剛經》。」你就問他:「怎麼修《金剛經》?」他說:「我早上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。」你不要一下子就否認他,你可以說:「這樣不錯啦!但是可以更進步一點。」他就問你:「如何更進步一點?」「你早晚還是要念《金剛經》,但念完之後,平常的行住坐臥要好好地去修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這樣才是受持《金剛經》。在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中,你要能夠去行一切善,又不執一切相,那才是真正受持《金剛經》。」跟任何人講話,包括跟你的孩子講話也要注意,不可以全盤否認他,而是說:「這樣做不錯,但是還要突破。」每個人都應該突破,再跟他講上去,這樣你才不會誹謗佛法。六祖跟法達講:如果你真正明白《法華經》的意思,你能夠按照這樣的方式修行,就可以:【從劫至劫,手不釋卷;】無論是以前或未來,包括現在,持此《法華經》,就如同手不離開《法華經》,不是叫你二十四小時手拿一本《法華經》。【從晝至夜,無不念時也。】從早到晚,二六時中,你時時刻刻都是在心念法華。所以,誦《法華經》,不是叫你們二十四小時都念《法華經》。同理可證,你們有時候問我一個問題:「師父,我如何二十四小時都念佛?」你現在看六祖大師的解釋,你可以體悟到如何二十四小時念佛嗎?什麼叫時時刻刻念佛?真正懂佛,按照佛所教的道理去行,那樣的人就是二六時中都念佛,這才是真正的念佛。如果你可以二十四小時都念佛,我還是佩服你,贊歎你,因爲能夠念到這樣,就是「事一心不亂」。如果能夠明白佛,按照佛的方式去生活,那叫「理一心不亂」。怎麼講都對,但它有層次的差別,這叫做圓滿。
【達蒙啓發,踴躍歡喜,以偈贊曰:】他開悟了。他之前還沒有來曹溪之前,已經誦了叁千部的《法華經》。現在經六祖大師的一番開示。【經誦叁千部,曹溪一句亡。】〔亡〕就是終于打破他的執著。【未明出世旨,】就是之前不明白佛的本懷,不明白佛的本意。禅宗常常有這樣的對話:什麼叫祖師西來意?就是佛意。你明白佛嗎?明白佛的心意嗎?你不明白,一定很難修,一定亂修。坦白講,你只要不了解一個人,你怎麼對他好,他都會覺得不好。你都不了解他的心意,你事事聽他的話,他會說你這個人沒有用。你對你的子女丈夫那麼好,還被他們嫌。佛太了解衆生,問題是衆生不了解佛,這很可惜。【甯歇累生狂。】〔甯〕就是怎麼。我們常說:「你是不是應該歇歇腳?」「你是不是應該休息?」「你是在想什麼?」「你的心可不可以止息?」我們衆生一輩子都在想,到底在想什麼?如果你的想法不能夠止息,那就是〔累生狂〕,多生累劫妄想不斷,怎麼能止息你的狂心呢?法達一開悟,就悟到他自己在耽誤自己,他的妄心狂心讓他自己不能止息。【羊鹿牛權設,】〔羊鹿牛〕叁乘是[權設]權巧方便。爲了衆生才安立設立那個名詞,那個階段。事實上一路就到底了,就好像虛空沒有樓梯啊!但你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:「你拿一個樓梯讓我爬上虛空啊!」你就一定要樓梯,才覺得比較安穩。好,你要樓梯,佛就教你爬樓梯,跟你講第一、第二、第叁個…階段,這些階段都叫做權巧方便,但你不可以說佛錯。【初中後善揚。】講的就是階段,無論是哪個階段,佛這樣跟你講,你不可以說不好,都是善。爲什麼?都是要讓你回頭是岸,讓你回歸一佛乘啊!所以我們明白,就不可以誤會佛。【誰知火宅內,元是法中王。】前面佛講「叁界如火宅」,你要趕快逃離,現在法達開悟了,這裏面的解釋就看你的程度了。第一種最簡單的解釋,在火災的現場那個人就是佛,〔法中王〕就是佛的意思,所以佛逃出去,他還是佛。第二種解釋,哪裏有什麼火不火災?哪有什麼叁界內叁界外?那原來是妄想。但是,我還是建議你們要逃出火場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就是佛啦!雖然我們現在處在叁界內,但你還是佛。如何逃出叁界?當你悟到你是佛的那一刹那,假名離開叁界。爲什麼這麼說?因爲叁界本來是假的。【師曰: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。達從此領玄旨,亦不辍誦經。】爲什麼六祖爲他取名〔念經僧〕?意思是說:「法達啊,你已經開悟了,但從今之後《法華經》還是要繼續念。」你不要說:「師父,我還沒有開悟之前,我都有做早晚課。我開悟之後要不要做早晚課?」還是要繼續做,有時候是做給別人看的。要注意我這句話。爲什麼?因爲別人看你認真做早晚課,而生起修行的心。開悟之後還要打坐,那是坐給別人看的,要慈悲點。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9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