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78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點出一個關鍵,就是因爲大家這樣在想,所以反而不了解。

  【佛本爲凡夫說,不爲佛說。】注意這個概念。請問,釋迦牟尼佛看我們是佛還是衆生?如果佛看我們是衆生,他就不是佛,因爲他的心不平等。佛看我們是佛,既然如此,爲什麼經上又講衆生?佛是爲我們說的,不是〔爲佛說〕的。佛如果沒有這樣分別這些名詞,我們聽不懂。但是佛的內在不是這個樣子,他的內在我可以跟你打賭,佛的內在看我們是佛。你本來就成佛了,這句話你先不要想:「說我是佛,我都扛不起來,說我本來就成佛,實在更難懂。」你佛經會不會看了?不是佛有那個心,因爲我們衆生聽不懂,所以他才要這樣講。有人跟我抱怨:「釋迦牟尼佛說有智慧的確有智慧,但是有一點我實在不服氣。既然這麼有智慧的人,爲什麼創造這麼多複雜的名詞,讓我們搞得頭暈腦漲?」因爲佛爲你講一個名詞你聽不懂,比如說,佛跟你說:「你跟我一樣。」「哪裏一樣?您坐在桌子上,我坐在桌子底下,我們倆一樣?」「好好,不然這樣,你跟我不一樣。但是你願意修行,以後就會跟我一樣。」「這麼簡單?那好,既然透過修行就可以跟您一樣,那怎麼修您跟我說。」「你不要亂想就好了。」「這麼簡單?」「好,不然跟你說別的…。」你知道了,是你們學佛的複雜,你們的內在又偏偏要簡單,但跟你說簡單的,你們又偏偏不相信。就像我昨天說的一樣,我說這個世界都是一場幻化,我講完了,如果你認同我的說法,你的問題就消失了。大家都不甘願,你就要創造很多問題,讓我來回答所有的問題,然後陪你一輩子。要讀佛經,原則上把佛最簡單的心了解,你對佛經會越來越容易懂,你漸漸不會對這些名詞害怕。但是不明白這些道理的人,讀佛法真的很苦,你自己看真的很累,好像看懂又好像看不懂,聽別人說,又各說各話。叫你買佛學字典來講,越看越亂,看古文祖師大德的注解,結果比經文還要深。我講的是真話,你們真的是很苦。自己說不修,又怕下地獄,不知道怎麼辦!怎麼不知道?有那麼複雜嗎?簡單兩叁句話跟你講,你又不服氣。〔佛本爲凡夫說,不爲佛說。〕因爲凡夫的腦袋複雜,所以佛就要講複雜。

  【此理若不肯信者,從他退席。】什麼〔理〕?自心是佛,悟心即佛。你的心就是佛,如果你悟了你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你相信嗎?但是有人不相信。這裏講〔從他退席〕,這是《法華經》的典故。釋迦牟尼佛要爲弟子開一佛乘,但是有五千位比丘退席不聽,這五千位退席的不是外人,是佛的弟子,他們的老師要跟他們講真話,他們居然不聽,集體退席。如果我們是釋迦牟尼佛,情何以堪?這些都是辛辛苦苦栽培的弟子,叫你們學,不學。爲什麼?大家不服氣。爲什麼?「佛,我第一次見到您,您就跟我講,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的,我相信你。接著佛說找個沒有人的地方,看哪一棵樹下,我就去那邊修,按照您的意思,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去做,結果我就證悟阿羅漢了。」人家也是乖乖聽佛的話,去修,而且有成果。這五千人都是阿羅漢,不是一般的人,但是人家已經修了那麼久,而且已經修出一個成果,結果佛又否認他們,他們不能夠接受。就像張叁豐教你一套太極拳,結果你苦練之後,有一天他跟你說:「你這樣學不對。」你說:「有什麼不對?我已經學起來了,而且我現在一個人可以打一百個人,有什麼不對?」事實上這個也不難理解,依我們人性來講我們不能夠接受。比如說,你們第一節來聽我的課,我跟你們講,念什麼佛?你們本來就是佛,還念什麼佛?結果你也乖乖地聽話了。到《六祖壇經》的最後一節課,我說:「諸位啊,你們好好念佛。雖然你們是佛,但你們是迷迷糊糊的佛。」你們假設《六祖壇經》已經上了兩年,而且已經修了兩年,你已經修得很習慣了,我現在跟你講好好地念佛,你幾乎都不會聽我的話。我沒有說錯吧?!佛本來就是這樣,他自己的心路曆程,他苦口婆心的教弟子,難道他這樣教是錯嗎?難道他是騙你嗎?沒有。他沒有騙你,因爲你過去的程度是要這樣學,你是小孩子,你只能夠手提五公斤,你現在是大人,你可以手提二十公斤叁十公斤。當然是這樣教,他沒有騙你,你誤會你們的老師了。

  【殊不知坐卻白牛車,更于門外覓叁車。】這是《法華經》叁界如火宅的典故,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在佛學中叫叁界,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,但是我們現在是在欲界,因爲我們有欲望,所以停留在這個環境,這個空間。因果善惡,沒有人要懲罰你,一切都是你自己決定的。比如說,拿一顆石頭往池塘裏丟,它自然沈下去,請問,是不是水鬼把它拉下來?不是水鬼,是因爲石頭本身重。你丟一根羽毛,它就飄在上面,是不是天神把它拉上來?是它自己輕。道理講完了。你爲什麼停留在欲界?是因爲你有欲望。「師父,那如何離開欲界?」只要沒有欲望不就離開了嗎!你說這個是不是很科學?太科學了,所以最現實莫過是佛法,世間法才是人情世故,佛法不講人情世故。重者下沈,輕者上升,這是自作自受的問題。但是佛爲了鼓勵我們能夠離開這叁界,離開是什麼離開?坦白地講,沒有什麼離不離開的問題,但是我們還是要先講離開,因爲那是程度的問題。離不離開,是你認爲有一個東西才有,如果你知道本來一切都是幻化,就沒有所謂的離開不離開。我們先以離開的角度來講,佛很慈悲地說叁界就如同火宅,但是你在讀佛法爲什麼沒有用?「叁界如火宅,哦,世尊是說這叁界是好像一幢火燒的房子。」你這樣讀會有感覺嗎?就好像我們在上課,你能夠感覺到我們現在處在火災的現場嗎?你說:「沒有,我覺得冷氣挺冷的。」我們的覺知有夠愚鈍,沒有感覺,你不但沒有感覺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空間是火宅,你還覺得它是皇宮,所以怎麼趕你都趕不走,所以你才會生死輪回,永遠在這裏輪回。

  佛爲什麼這樣講?他是針對二乘人,是針對一般人講的,佛跟他們講:「這個世間很苦,你們要趕快離開。」因爲一般人都有一個觀念,想離開痛苦到快樂的地方。因爲佛知道衆生有這樣的心態,他才會講這裏很苦,就像地獄,就像火宅,就像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…。越說越讓你覺得苦,讓你生起離開的心,你要離開就要修行,修行的方式就是滅苦,滅苦才能夠得樂,這是對二乘人的教法。但是你不要小看這樣的教法,它是相當有用的,這個概念你懂,從此之後將這樣的道理跟所有的人講都通,不管對有學佛沒有學佛的人都適用。學佛的人有問題、有心事、有罣礙、有煩惱,沒有學佛的,一樣會遇到瓶頸、遇到問題。佛這樣形容叁界如火宅,這個房子已經著火了,你要趕快離開,趕快逃出去。問題是房子已經著火了,但是裏面有小孩子,我們就像小孩子,不知道火災的危險,我們還在房子裏面玩。假設你是幼稚園的老師,幼稚園已經起火了,你這個老師怎麼引導孩子出去?你們不要小看佛法,這個問題有可能發生在現實人生,你們有沒有智慧把小孩子救出來?這位大長者本來就知道小孩子喜歡什麼,所以當發生火災的時候,佛就跟他們講:「你們趕快出來,外面有很多你們喜歡的車,這些車子多漂亮多好。!」孩子一聽到就沖出來,就是用誘導的方式讓小孩子出來。「這裏是五濁惡世,你們要好好地念佛,往生極樂世界。」要不要沖出來?不情不願,說:「這個世間也不錯。」學了佛法之後怎麼說:「嗯,自心淨土啊,我這兒也是淨土。」對啊,你講得都對,佛經本來就是這麼說,你要聽真話這叫真實義,真實義是本來就沒有生死。如果你問我:「師父,如何解脫生死?」我就會跟你說:「本來就沒有生死,哪有什麼解不解脫的?!」但是,這句話是你要開悟,對你才是一百分。你沒有開悟,一定生生世世輪回生死,「本來沒有生死」對你來說,你沒有那個功夫。所以你要知道話是沒有沖突,但你沒有那個程度,就是因爲你沒有那個程度才叫你趕快沖出來,所以才跟你說:「你要好好地往生極樂世界。」但有的人說他不要,如果有那個功夫當然可以。爲什麼?因爲你是消防人員,房子著火了,我們從房子裏沖出來,消防人員卻沖進去。我講這話並不是鼓勵你修什麼宗,我只是講你要老實面對自己,不要騙你自己。不會修要承認,趕緊去修你會修的。如果你會修,怎麼樣修都好;你如果不會修,那你是騙自己。這些孩子沖出去就看到外面有很多車,但這些車並不是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而是每一輛都是大〔白牛車〕,大〔白牛車〕就是佛性。六祖這裏講〔殊不知〕,就是你們每個人都不知道你們本來就是佛,本來就具足佛性。事實上六祖大師這裏講得很徹底,〔門外覓叁車〕也不需要啦,這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,告訴你外面有哪一輛車,事實上你本來就坐在這輛車上,不需要跑到外面去。

  【況經文明向汝道,唯一佛乘,無有余乘;】比如說,我們每個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,你叫你的孩子繼續讀書,你是不是希望他讀到博士?請問,讀博士要不要讀幼稚園或國小?父母親真正的目的都是叫小孩子要好好地讀到博士,但這中間有很多過程,這些過程都不是父母親真正的意思,他們真正的意思是叫你讀到博士。唯有一佛乘就是佛告訴你「你就是要成佛」,〔無有余乘〕沒有其他的乘,也就是說沒有聲聞,沒有緣覺,沒有菩薩,這些過程並不是佛真正要告訴你的用意,他的本懷不是這樣。但有很多人不明白佛的意思,就好像很多小孩子不明白父母親的心意,就認爲:「你自己講的,叫我讀到國中就好。」「沒有啊,我是說你現在先讀到國中,然後你再讀高中。」小孩就說:「你叫我讀到國中,我是很忍耐才讀到國中。」那你們現在修行也是這個樣子。你們現在修行學什麼東西,當有一天人家希望你更上一層樓,你不肯。一般人真的是不肯,我們都有一種習慣性,常常抓一個東西就不放,不能夠明白佛真正要告訴你是什麼。

  【若二若叁,乃至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譬喻言詞,是法皆爲一佛乘故。】講得很清楚,其他的過程都是爲了讓你達到這個目的。你要明白這個目的,不要迷失在過程中,更不要在迷失過程當中互相誹謗。就像你學佛是要去除你的妄想,哪知道你越學妄想越多;學佛是要去除你的執著,哪知道你越修越執著,這樣不是本末倒置嗎?但如果你自己沒有察覺,真的是沒有辦法救你。方便是對,但是很多人就會停留在那邊,不願意前進。我沒有說錯,比如說我們現在來開方便法門,每次上《六祖壇經》之前,我們全班先來跳個土風舞,之後再吃個點心,中午再睡個午覺,最後再來講《六祖壇經》,這樣說不定可以吸引不少人來,結果大家都想跳土風舞。叫你聽經原則上還可以,因爲聽經也是欲望,滿足你求知識的欲望,修行就是要離開你的欲望,你的內心做不到。比如說,今天的課我從九點半講到下午叁點半,大家幾乎都不會累。但我說:「我們下個月從九點半念一句阿彌陀佛到下午叁點半。」全班叁分之二的人都沒有辦法,會退席,要不就念得不情不願,要不就想:「這樣念有效嗎?」做這樣的試驗你就知道你的內在沒有辦法。你現在聽課聽一整天算修行,念佛念一整天也算修行,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聽課,因爲他有滿足感,這就是陷阱。這樣的陷阱你可以逃避嗎?你可以欺騙別人嗎?你不得不承認。沒有來聽課的人,甘願自己看佛書,看一輩子,說是修行,這樣的人很多。但是這樣是修行嗎?昨天同學問:「師父,你說的我都聽懂,但是遇到境界我都沒有辦法。」我說:「很簡單,因爲你沒有修行。」信解行證,就好像一間房子的四只柱子。假設你說你信佛法,假設你很喜歡讀經典喜歡聽法師講經,很想了解,但是你都不去行,所以你才不會證,這個不能騙人。你也可以講:「讀經典是修行。」我沒有否認讀經典是修行,我只是說四只柱子每一只都要穩固,我沒有說前面那只柱子不是柱子,如果四只柱子有一只不穩固,房子就會坍塌。所以你遇到境界被境轉,你們不用難過,這真的是符合真理,你們沒有修,當然就被境界轉。你不要被境轉就叫修行。什麼叫被境轉?就是:「這個境我不喜歡,這個境會讓我內心煩躁不安、痛苦、瞋恨,我不願意。」這叫被境轉。一樣的道理,現在叫你回家自己修行,修下去內在這種感覺就出來,就煩。但你的內心煩,你就逃避。比如說靜坐,前十五分鍾還不錯,過了十五分鍾再補個眠,睡完覺起來再坐叁十分鍾還不錯,有一種甯靜。坐到五十分鍾,腿很酸,心很煩,今天用功夠了,准備起來。我說:「不要起來。」能靜不是功夫,這會兒起煩惱,再坐下去才是功夫。你不要逃避你內在的煩躁,你遇到境界就逃避,境界本身沒有問題,是你的內在沒有辦法承受,你在逃避。你不是要修行嗎?「心越煩我越用功,心越亂我越用功,心越氣我越用功。」這樣修行,功夫就很好。百發百中。「師父,修行這麼辛苦。」當然,因爲你的內在會抗衡嘛,苦就苦在這裏。修行就是如何把自己安住,如何去降伏自己的心,離開這個問題你就不是修行人,離開這個問題你去做好事你是好人。如果你不相信,你叫人家去做義工,做幾天,他可能很歡喜,爲什麼?左邊叫他菩薩,右邊說欽佩你。做了,人家給你鼓掌,回到家說:「我今天行了菩薩道。」自己很高興。叫你靜坐一個小時你就抓狂啦,沒有人和你說話,沒有人贊美你,沒有人和你聊天,沒有人給你鼓掌,沒有人拿東西給你吃,沒有人給你肯定。但是,你如果不會修行,就去做好事,我只能夠這樣跟你講。當你在做好事,你的內心也在打妄想,你有察覺到你的內在嗎?很多人在肯定你,你才做得下去,你還不是活在別人的掌聲當中?你的內心世界早就被人家看穿了。但是,別人把你看穿,你會瞋恨對方,我還是勸你看穿你自己。我看穿你,講出來,你不一定會感謝我。你要自己看穿你自己,不要再逃避了,要面對!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8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