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78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点出一个关键,就是因为大家这样在想,所以反而不了解。

  【佛本为凡夫说,不为佛说。】注意这个概念。请问,释迦牟尼佛看我们是佛还是众生?如果佛看我们是众生,他就不是佛,因为他的心不平等。佛看我们是佛,既然如此,为什么经上又讲众生?佛是为我们说的,不是〔为佛说〕的。佛如果没有这样分别这些名词,我们听不懂。但是佛的内在不是这个样子,他的内在我可以跟你打赌,佛的内在看我们是佛。你本来就成佛了,这句话你先不要想:「说我是佛,我都扛不起来,说我本来就成佛,实在更难懂。」你佛经会不会看了?不是佛有那个心,因为我们众生听不懂,所以他才要这样讲。有人跟我抱怨:「释迦牟尼佛说有智慧的确有智慧,但是有一点我实在不服气。既然这么有智慧的人,为什么创造这么多复杂的名词,让我们搞得头晕脑涨?」因为佛为你讲一个名词你听不懂,比如说,佛跟你说:「你跟我一样。」「哪里一样?您坐在桌子上,我坐在桌子底下,我们俩一样?」「好好,不然这样,你跟我不一样。但是你愿意修行,以后就会跟我一样。」「这么简单?那好,既然透过修行就可以跟您一样,那怎么修您跟我说。」「你不要乱想就好了。」「这么简单?」「好,不然跟你说别的…。」你知道了,是你们学佛的复杂,你们的内在又偏偏要简单,但跟你说简单的,你们又偏偏不相信。就像我昨天说的一样,我说这个世界都是一场幻化,我讲完了,如果你认同我的说法,你的问题就消失了。大家都不甘愿,你就要创造很多问题,让我来回答所有的问题,然后陪你一辈子。要读佛经,原则上把佛最简单的心了解,你对佛经会越来越容易懂,你渐渐不会对这些名词害怕。但是不明白这些道理的人,读佛法真的很苦,你自己看真的很累,好像看懂又好像看不懂,听别人说,又各说各话。叫你买佛学字典来讲,越看越乱,看古文祖师大德的注解,结果比经文还要深。我讲的是真话,你们真的是很苦。自己说不修,又怕下地狱,不知道怎么办!怎么不知道?有那么复杂吗?简单两三句话跟你讲,你又不服气。〔佛本为凡夫说,不为佛说。〕因为凡夫的脑袋复杂,所以佛就要讲复杂。

  【此理若不肯信者,从他退席。】什么〔理〕?自心是佛,悟心即佛。你的心就是佛,如果你悟了你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,你相信吗?但是有人不相信。这里讲〔从他退席〕,这是《法华经》的典故。释迦牟尼佛要为弟子开一佛乘,但是有五千位比丘退席不听,这五千位退席的不是外人,是佛的弟子,他们的老师要跟他们讲真话,他们居然不听,集体退席。如果我们是释迦牟尼佛,情何以堪?这些都是辛辛苦苦栽培的弟子,叫你们学,不学。为什么?大家不服气。为什么?「佛,我第一次见到您,您就跟我讲,世间是无常苦空无我的,我相信你。接着佛说找个没有人的地方,看哪一棵树下,我就去那边修,按照您的意思,世间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去做,结果我就证悟阿罗汉了。」人家也是乖乖听佛的话,去修,而且有成果。这五千人都是阿罗汉,不是一般的人,但是人家已经修了那么久,而且已经修出一个成果,结果佛又否认他们,他们不能够接受。就像张三丰教你一套太极拳,结果你苦练之后,有一天他跟你说:「你这样学不对。」你说:「有什么不对?我已经学起来了,而且我现在一个人可以打一百个人,有什么不对?」事实上这个也不难理解,依我们人性来讲我们不能够接受。比如说,你们第一节来听我的课,我跟你们讲,念什么佛?你们本来就是佛,还念什么佛?结果你也乖乖地听话了。到《六祖坛经》的最后一节课,我说:「诸位啊,你们好好念佛。虽然你们是佛,但你们是迷迷糊糊的佛。」你们假设《六祖坛经》已经上了两年,而且已经修了两年,你已经修得很习惯了,我现在跟你讲好好地念佛,你几乎都不会听我的话。我没有说错吧?!佛本来就是这样,他自己的心路历程,他苦口婆心的教弟子,难道他这样教是错吗?难道他是骗你吗?没有。他没有骗你,因为你过去的程度是要这样学,你是小孩子,你只能够手提五公斤,你现在是大人,你可以手提二十公斤三十公斤。当然是这样教,他没有骗你,你误会你们的老师了。

  【殊不知坐却白牛车,更于门外觅三车。】这是《法华经》三界如火宅的典故,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在佛学中叫三界,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,但是我们现在是在欲界,因为我们有欲望,所以停留在这个环境,这个空间。因果善恶,没有人要惩罚你,一切都是你自己决定的。比如说,拿一颗石头往池塘里丢,它自然沉下去,请问,是不是水鬼把它拉下来?不是水鬼,是因为石头本身重。你丢一根羽毛,它就飘在上面,是不是天神把它拉上来?是它自己轻。道理讲完了。你为什么停留在欲界?是因为你有欲望。「师父,那如何离开欲界?」只要没有欲望不就离开了吗!你说这个是不是很科学?太科学了,所以最现实莫过是佛法,世间法才是人情世故,佛法不讲人情世故。重者下沉,轻者上升,这是自作自受的问题。但是佛为了鼓励我们能够离开这三界,离开是什么离开?坦白地讲,没有什么离不离开的问题,但是我们还是要先讲离开,因为那是程度的问题。离不离开,是你认为有一个东西才有,如果你知道本来一切都是幻化,就没有所谓的离开不离开。我们先以离开的角度来讲,佛很慈悲地说三界就如同火宅,但是你在读佛法为什么没有用?「三界如火宅,哦,世尊是说这三界是好像一幢火烧的房子。」你这样读会有感觉吗?就好像我们在上课,你能够感觉到我们现在处在火灾的现场吗?你说:「没有,我觉得冷气挺冷的。」我们的觉知有够愚钝,没有感觉,你不但没有感觉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是火宅,你还觉得它是皇宫,所以怎么赶你都赶不走,所以你才会生死轮回,永远在这里轮回。

  佛为什么这样讲?他是针对二乘人,是针对一般人讲的,佛跟他们讲:「这个世间很苦,你们要赶快离开。」因为一般人都有一个观念,想离开痛苦到快乐的地方。因为佛知道众生有这样的心态,他才会讲这里很苦,就像地狱,就像火宅,就像说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…。越说越让你觉得苦,让你生起离开的心,你要离开就要修行,修行的方式就是灭苦,灭苦才能够得乐,这是对二乘人的教法。但是你不要小看这样的教法,它是相当有用的,这个概念你懂,从此之后将这样的道理跟所有的人讲都通,不管对有学佛没有学佛的人都适用。学佛的人有问题、有心事、有罣碍、有烦恼,没有学佛的,一样会遇到瓶颈、遇到问题。佛这样形容三界如火宅,这个房子已经着火了,你要赶快离开,赶快逃出去。问题是房子已经着火了,但是里面有小孩子,我们就像小孩子,不知道火灾的危险,我们还在房子里面玩。假设你是幼稚园的老师,幼稚园已经起火了,你这个老师怎么引导孩子出去?你们不要小看佛法,这个问题有可能发生在现实人生,你们有没有智慧把小孩子救出来?这位大长者本来就知道小孩子喜欢什么,所以当发生火灾的时候,佛就跟他们讲:「你们赶快出来,外面有很多你们喜欢的车,这些车子多漂亮多好。!」孩子一听到就冲出来,就是用诱导的方式让小孩子出来。「这里是五浊恶世,你们要好好地念佛,往生极乐世界。」要不要冲出来?不情不愿,说:「这个世间也不错。」学了佛法之后怎么说:「嗯,自心净土啊,我这儿也是净土。」对啊,你讲得都对,佛经本来就是这么说,你要听真话这叫真实义,真实义是本来就没有生死。如果你问我:「师父,如何解脱生死?」我就会跟你说:「本来就没有生死,哪有什么解不解脱的?!」但是,这句话是你要开悟,对你才是一百分。你没有开悟,一定生生世世轮回生死,「本来没有生死」对你来说,你没有那个功夫。所以你要知道话是没有冲突,但你没有那个程度,就是因为你没有那个程度才叫你赶快冲出来,所以才跟你说:「你要好好地往生极乐世界。」但有的人说他不要,如果有那个功夫当然可以。为什么?因为你是消防人员,房子着火了,我们从房子里冲出来,消防人员却冲进去。我讲这话并不是鼓励你修什么宗,我只是讲你要老实面对自己,不要骗你自己。不会修要承认,赶紧去修你会修的。如果你会修,怎么样修都好;你如果不会修,那你是骗自己。这些孩子冲出去就看到外面有很多车,但这些车并不是羊车、鹿车、牛车,而是每一辆都是大〔白牛车〕,大〔白牛车〕就是佛性。六祖这里讲〔殊不知〕,就是你们每个人都不知道你们本来就是佛,本来就具足佛性。事实上六祖大师这里讲得很彻底,〔门外觅三车〕也不需要啦,这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,告诉你外面有哪一辆车,事实上你本来就坐在这辆车上,不需要跑到外面去。

  【况经文明向汝道,唯一佛乘,无有余乘;】比如说,我们每个父母亲都是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你叫你的孩子继续读书,你是不是希望他读到博士?请问,读博士要不要读幼稚园或国小?父母亲真正的目的都是叫小孩子要好好地读到博士,但这中间有很多过程,这些过程都不是父母亲真正的意思,他们真正的意思是叫你读到博士。唯有一佛乘就是佛告诉你「你就是要成佛」,〔无有余乘〕没有其他的乘,也就是说没有声闻,没有缘觉,没有菩萨,这些过程并不是佛真正要告诉你的用意,他的本怀不是这样。但有很多人不明白佛的意思,就好像很多小孩子不明白父母亲的心意,就认为:「你自己讲的,叫我读到国中就好。」「没有啊,我是说你现在先读到国中,然后你再读高中。」小孩就说:「你叫我读到国中,我是很忍耐才读到国中。」那你们现在修行也是这个样子。你们现在修行学什么东西,当有一天人家希望你更上一层楼,你不肯。一般人真的是不肯,我们都有一种习惯性,常常抓一个东西就不放,不能够明白佛真正要告诉你是什么。

  【若二若三,乃至无数方便,种种因缘譬喻言词,是法皆为一佛乘故。】讲得很清楚,其他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达到这个目的。你要明白这个目的,不要迷失在过程中,更不要在迷失过程当中互相诽谤。就像你学佛是要去除你的妄想,哪知道你越学妄想越多;学佛是要去除你的执着,哪知道你越修越执着,这样不是本末倒置吗?但如果你自己没有察觉,真的是没有办法救你。方便是对,但是很多人就会停留在那边,不愿意前进。我没有说错,比如说我们现在来开方便法门,每次上《六祖坛经》之前,我们全班先来跳个土风舞,之后再吃个点心,中午再睡个午觉,最后再来讲《六祖坛经》,这样说不定可以吸引不少人来,结果大家都想跳土风舞。叫你听经原则上还可以,因为听经也是欲望,满足你求知识的欲望,修行就是要离开你的欲望,你的内心做不到。比如说,今天的课我从九点半讲到下午三点半,大家几乎都不会累。但我说:「我们下个月从九点半念一句阿弥陀佛到下午三点半。」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没有办法,会退席,要不就念得不情不愿,要不就想:「这样念有效吗?」做这样的试验你就知道你的内在没有办法。你现在听课听一整天算修行,念佛念一整天也算修行,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听课,因为他有满足感,这就是陷阱。这样的陷阱你可以逃避吗?你可以欺骗别人吗?你不得不承认。没有来听课的人,甘愿自己看佛书,看一辈子,说是修行,这样的人很多。但是这样是修行吗?昨天同学问:「师父,你说的我都听懂,但是遇到境界我都没有办法。」我说:「很简单,因为你没有修行。」信解行证,就好像一间房子的四只柱子。假设你说你信佛法,假设你很喜欢读经典喜欢听法师讲经,很想了解,但是你都不去行,所以你才不会证,这个不能骗人。你也可以讲:「读经典是修行。」我没有否认读经典是修行,我只是说四只柱子每一只都要稳固,我没有说前面那只柱子不是柱子,如果四只柱子有一只不稳固,房子就会坍塌。所以你遇到境界被境转,你们不用难过,这真的是符合真理,你们没有修,当然就被境界转。你不要被境转就叫修行。什么叫被境转?就是:「这个境我不喜欢,这个境会让我内心烦躁不安、痛苦、瞋恨,我不愿意。」这叫被境转。一样的道理,现在叫你回家自己修行,修下去内在这种感觉就出来,就烦。但你的内心烦,你就逃避。比如说静坐,前十五分钟还不错,过了十五分钟再补个眠,睡完觉起来再坐三十分钟还不错,有一种宁静。坐到五十分钟,腿很酸,心很烦,今天用功够了,准备起来。我说:「不要起来。」能静不是功夫,这会儿起烦恼,再坐下去才是功夫。你不要逃避你内在的烦躁,你遇到境界就逃避,境界本身没有问题,是你的内在没有办法承受,你在逃避。你不是要修行吗?「心越烦我越用功,心越乱我越用功,心越气我越用功。」这样修行,功夫就很好。百发百中。「师父,修行这么辛苦。」当然,因为你的内在会抗衡嘛,苦就苦在这里。修行就是如何把自己安住,如何去降伏自己的心,离开这个问题你就不是修行人,离开这个问题你去做好事你是好人。如果你不相信,你叫人家去做义工,做几天,他可能很欢喜,为什么?左边叫他菩萨,右边说钦佩你。做了,人家给你鼓掌,回到家说:「我今天行了菩萨道。」自己很高兴。叫你静坐一个小时你就抓狂啦,没有人和你说话,没有人赞美你,没有人和你聊天,没有人给你鼓掌,没有人拿东西给你吃,没有人给你肯定。但是,你如果不会修行,就去做好事,我只能够这样跟你讲。当你在做好事,你的内心也在打妄想,你有察觉到你的内在吗?很多人在肯定你,你才做得下去,你还不是活在别人的掌声当中?你的内心世界早就被人家看穿了。但是,别人把你看穿,你会瞋恨对方,我还是劝你看穿你自己。我看穿你,讲出来,你不一定会感谢我。你要自己看穿你自己,不要再逃避了,要面对!

  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78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