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77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執著性,不執著相,都不執著。【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】如果你能夠這樣領悟,就是見性了。這樣的知見才是佛的知見,才是開悟的知見,你們要有這樣的知見。爲什麼八正道一開始就講要有正見?這個就是正見,就是最徹底的正見。對聲聞人來講,正見就是四聖谛;對緣覺來講,正見就是十二因緣;對菩薩來講,正見就是六波羅蜜;但對佛來講,正見就是緣起性空。這一點是大家要謹記的,六祖大師所講的就是這樣的法,就是最徹底最上乘的法。【佛猶覺也,分爲四門: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。】簡單地說就是〔開〕〔示〕〔悟〕〔入〕。【若聞開示便能悟入,】你們今天來上課,就是聞〔開示〕。〔開〕就是開啓,〔示〕就是指出,指出衆生皆有佛性。但你不見得悟,所以還要你〔悟入〕。跟你講你有佛性,但你並沒有悟到佛性。我們一般在談禅這個字,指的是禅定。除了禅宗,禅宗的這個禅字不是禅定的意思,是悟的意思,大家要分辨清楚。人家說叫你參禅是叫你悟的意思,就是這裏所講的悟入。你要〔悟入〕啦!大家聽課,假設沒有悟,那就是皮毛。所以要悟,悟佛到底在講什麼。【即覺知見,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。】也就是說你能夠透過佛法的開示,再加上你自己的體悟契入,你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本性。〔開示悟入〕這四個字可以配「信解行證」這四個字,〔開〕可以配「信」,〔示〕可以配「解」,〔悟〕可以配「行」,〔入〕可以配「證」。六祖大師是直接了當來談它的意思。

  

  【汝慎勿錯解經意,見他道開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見,我輩無分;若作此解,乃是謗經毀佛也。】爲什麼六祖大師會講這一段?看過《法華經》的人,感受會比較深。沒有看過的,比較不容易知道六祖大師爲什麼這樣講。在《法華經》《方便品》裏,佛有談到這樣的一個概念: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知道佛的境界,其他的人不能夠了解。現在法達就掉入這個陷阱,他認爲我們一般人是沒有機會去悟到像佛一樣的境界,所以六祖大師才會提醒他〔汝慎勿錯解經意〕。各位,哪個不是佛?沒有錯啊,唯有佛與佛才能知啊,那你不是佛嗎?所以事實上一般人自我障礙很深,我們認爲我們不是佛,所以我們聽不懂,我們不能夠明白。真的嗎?六祖大師說:「你不要認爲我輩無份。」也就是你不要認爲自己沒有機會。如果你這樣去理解,事實上你就是誹謗《法華經》。【彼既是佛,已具知見,】〔彼〕指的是法達。你就是佛啦!你也同樣具足這樣的知見,就是《壇經》所講的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【何用更開?】你從自己悟入就好,何必心外求法,希望別人幫你開啓呢?【汝今當信,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】六祖大師這樣鼓勵法達,意思就是說佛的知見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佛的知見,你們相信嗎?上個禮拜在臺北上課,我講一個概念,什麼叫頓悟跟漸修。有同學跟我談這個問題,我說這個問題不要談。爲什麼?我現在講,你明白就叫頓悟,你不明白就漸修,那還有什麼好談的?這個不需要辯。就像六祖大師這樣說,你懂就頓悟,不懂就漸修,有什麼好談的?佛的知見就是你的心,簡單地講,你要到哪邊去找佛?你就是佛。明白這一點,就在那個當下,你自己一覺醒了,很多事情就會明白。但是,問題是,我們潛意識當中不能夠相信。爲什麼?因爲自己沒有修行,因緣未具足,所以人家跟你講沒有辦法。法達爲什麼能開悟?人家有誦叁千部《法華經》的功夫。

  

   【蓋爲一切衆生自蔽光明,貪愛塵境,外緣內擾,甘受驅馳,便勞他世尊從叁昧起,種種苦口,勸令寢息,莫向外求,與佛無二,故雲開佛知見。】衆生爲什麼不明白自己是佛呢?這個概念事實上已經講過很多次了。你的自性被你的貪瞋癡,被六塵的境界,被所有的因緣所幹擾。〔外緣〕就是六塵,〔內擾〕就是六識,我們被這些六根接觸六塵産生六識的境界幹擾,之後就好像被人家控製。你好像總活在動蕩不安當中,因爲你沒有活在如如不動的狀態,你看到的都是動蕩不安,所以心不會靜,不能夠明白自性的本質,不能夠體悟。因爲佛慈悲,所以勞駕佛從〔叁味〕就是從定中起,佛本來如如不動,但他爲了度化衆生的關系,所以要勞他〔苦口〕婆心來告訴我們。〔勸令寢息〕,〔寢息〕就是止息的意思,勸我們止息這一切的妄想。大家不要再胡思亂想了,不要抓著你的腦袋不放,你只要一止息你就見到了。但是你一思想,你都不會見到。這樣的概念在《壇經》裏面講過很多遍了,秉息諸緣,勿生一念,你當下就能夠見到那個本來面目。《六祖壇經》常常用這樣的手法開示很多人見性。

  

  【吾亦勸一切人,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。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惡,貪瞋嫉妒,谄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開衆生知見;】一個人心只要有不善念,就是衆生知見。你的念頭只要不善,就是邪就是惡,就是衆生知見。爲什麼有時候我們要勸人家時時觀照,或勸你要念佛呢?因爲你不念佛你就會〔開衆生知見〕,你不時時刻刻觀照自己,就會爲非作歹,那不是很危險嗎?【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是自開佛之知見。】心只要是正,只要時時有善念,這不是〔佛之知見〕嗎?你不這樣修,你要怎麼修?六祖大師所講的《壇經》真的是很實用,沒有很抽象。你能夠這個樣子,就是〔開佛〕〔知見〕,否則就是衆生知見。所以大家不要一直用衆生知見看這個世間,那沒有意義。【汝須念念開佛知見,勿開衆生知見。開佛知見,即是出世;開衆生知見,即是世間。】你知道什麼叫〔世間〕法,什麼叫佛法了嗎?〔出世〕間法就是〔開佛知見〕,你就能夠解脫生死,但是如果你用衆生的心在過人生,那就是〔世間〕法。六祖大師的解釋總是和別人不一樣,他總是能夠講出它的內涵,而不是解釋名詞。【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爲功課者,何異牦牛愛尾?】這就是六祖大師勸法達,執著一天到晚誦《法華經》,以爲這就是他的定課。每天的功課就叫定課,功課以外的就叫散課。不要只有每天這樣誦經,這樣從頭一直念,就跟牦牛在追它的尾巴一樣,一直繞,這叫輪回。但你讀這一段不要誤會:「啊,從今之後就不要再誦經了。」他只是跟你講不要執念,重點是你不要執著。還是要誦,要做,但是不要執著,應該做的事你都要做,但是你全然不執著。

  

  【達曰:若然者,但得解義,不勞誦經耶?】法達問:「假設我懂了《法華經》的意思,那我從此不用再誦了?」這當然是不對啊!【師曰:經有何過?豈障汝念?】《法華經》有什麼過失?難道它會障礙到你嗎?開悟了不是不用做,你不要以爲已經領悟了就不用做了,那是懶惰,是理事沒有圓融。【只爲迷悟在人,損益由己。】〔迷〕跟〔悟〕在于自己。你要有所〔損〕還是有所增〔益〕,還不是靠自己?你自己要成爲怎麼樣的人,要不要長進,都是你自己,跟經典有什麼關系呢?【口誦心行,即是轉經;口誦心不行,即是被經轉。】這句話很有名,告訴一些要誦經,但不懂,不會用經中的涵義去生活去力行的人。如果有人問你每天在做什麼,事實上人家是在問你怎麼修行,如果你說:「我每天都靜靜地自我反省,遇到事情我都能夠冷靜去處理。」這樣我反而能夠贊歎你。如果你說念佛經幾千幾萬部,你不見得懂,但我不是否認你這樣做,我要聽你真正修行的功夫,要聽你講出來,你有功夫在這裏,〔口誦心行〕,你在誦經,但是經中的涵義你懂,才能夠依教奉行,落實在生活,你就懂。你只會誦經,不會用在日常生活,你就是被這本經所綁所困所轉,那不是太冤枉嗎?!【聽吾偈曰:心迷法華轉,心悟轉法華。誦經久不明,與義作雠家。】你誦這本經這麼久,但你跟它的〔〔義〕理完全背道而馳,那不是跟它當個冤家嗎?【無念念即正,】念念不執著就是〔正〕。【有念念成邪。】念念執著就是〔邪〕。【有無俱不計,】也不可以有個概念說「我念念不執著」。有修沒有修,有境界沒有境界,全部抛一邊,兩個都不執著。【長禦白牛車。】就是一佛乘的意思,也就是說這樣你就可以駕馭你的佛性。

  

  【達聞偈,不覺悲泣,】之前他《法華經》雖然沒有悟,但已經誦了叁千部了,所以經六祖大師一點,他就貫通了。你們沒有很熟悉《法華經》,所以你們的感動很有限。這跟你過去的背景有關系,你讀得深,給你點一下,你就聽懂了。《法華經》你看一兩品,看方便品就好,看完再來跟這個公案搭配,感受會更深。【言下大悟而告師曰:法達從昔已來,實未曾轉法華,乃被法華轉。】迷失在自己的邪知邪見很久了。不要我今天講完,你都還不承認自己迷失,那開悟就更不用講了。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7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