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执着性,不执着相,都不执着。【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】如果你能够这样领悟,就是见性了。这样的知见才是佛的知见,才是开悟的知见,你们要有这样的知见。为什么八正道一开始就讲要有正见?这个就是正见,就是最彻底的正见。对声闻人来讲,正见就是四圣谛;对缘觉来讲,正见就是十二因缘;对菩萨来讲,正见就是六波罗蜜;但对佛来讲,正见就是缘起性空。这一点是大家要谨记的,六祖大师所讲的就是这样的法,就是最彻底最上乘的法。【佛犹觉也,分为四门:开觉知见,示觉知见,悟觉知见,入觉知见。】简单地说就是〔开〕〔示〕〔悟〕〔入〕。【若闻开示便能悟入,】你们今天来上课,就是闻〔开示〕。〔开〕就是开启,〔示〕就是指出,指出众生皆有佛性。但你不见得悟,所以还要你〔悟入〕。跟你讲你有佛性,但你并没有悟到佛性。我们一般在谈禅这个字,指的是禅定。除了禅宗,禅宗的这个禅字不是禅定的意思,是悟的意思,大家要分辨清楚。人家说叫你参禅是叫你悟的意思,就是这里所讲的悟入。你要〔悟入〕啦!大家听课,假设没有悟,那就是皮毛。所以要悟,悟佛到底在讲什么。【即觉知见,本来真性而得出现。】也就是说你能够透过佛法的开示,再加上你自己的体悟契入,你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性。〔开示悟入〕这四个字可以配「信解行证」这四个字,〔开〕可以配「信」,〔示〕可以配「解」,〔悟〕可以配「行」,〔入〕可以配「证」。六祖大师是直接了当来谈它的意思。
【汝慎勿错解经意,见他道开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见,我辈无分;若作此解,乃是谤经毁佛也。】为什么六祖大师会讲这一段?看过《法华经》的人,感受会比较深。没有看过的,比较不容易知道六祖大师为什么这样讲。在《法华经》《方便品》里,佛有谈到这样的一个概念: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知道佛的境界,其他的人不能够了解。现在法达就掉入这个陷阱,他认为我们一般人是没有机会去悟到像佛一样的境界,所以六祖大师才会提醒他〔汝慎勿错解经意〕。各位,哪个不是佛?没有错啊,唯有佛与佛才能知啊,那你不是佛吗?所以事实上一般人自我障碍很深,我们认为我们不是佛,所以我们听不懂,我们不能够明白。真的吗?六祖大师说:「你不要认为我辈无份。」也就是你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机会。如果你这样去理解,事实上你就是诽谤《法华经》。【彼既是佛,已具知见,】〔彼〕指的是法达。你就是佛啦!你也同样具足这样的知见,就是《坛经》所讲的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【何用更开?】你从自己悟入就好,何必心外求法,希望别人帮你开启呢?【汝今当信,佛知见者,只汝自心,更无别佛。】六祖大师这样鼓励法达,意思就是说佛的知见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佛的知见,你们相信吗?上个礼拜在台北上课,我讲一个概念,什么叫顿悟跟渐修。有同学跟我谈这个问题,我说这个问题不要谈。为什么?我现在讲,你明白就叫顿悟,你不明白就渐修,那还有什么好谈的?这个不需要辩。就像六祖大师这样说,你懂就顿悟,不懂就渐修,有什么好谈的?佛的知见就是你的心,简单地讲,你要到哪边去找佛?你就是佛。明白这一点,就在那个当下,你自己一觉醒了,很多事情就会明白。但是,问题是,我们潜意识当中不能够相信。为什么?因为自己没有修行,因缘未具足,所以人家跟你讲没有办法。法达为什么能开悟?人家有诵三千部《法华经》的功夫。
【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,贪爱尘境,外缘内扰,甘受驱驰,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,种种苦口,劝令寝息,莫向外求,与佛无二,故云开佛知见。】众生为什么不明白自己是佛呢?这个概念事实上已经讲过很多次了。你的自性被你的贪瞋痴,被六尘的境界,被所有的因缘所干扰。〔外缘〕就是六尘,〔内扰〕就是六识,我们被这些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的境界干扰,之后就好像被人家控制。你好像总活在动荡不安当中,因为你没有活在如如不动的状态,你看到的都是动荡不安,所以心不会静,不能够明白自性的本质,不能够体悟。因为佛慈悲,所以劳驾佛从〔三味〕就是从定中起,佛本来如如不动,但他为了度化众生的关系,所以要劳他〔苦口〕婆心来告诉我们。〔劝令寝息〕,〔寝息〕就是止息的意思,劝我们止息这一切的妄想。大家不要再胡思乱想了,不要抓着你的脑袋不放,你只要一止息你就见到了。但是你一思想,你都不会见到。这样的概念在《坛经》里面讲过很多遍了,秉息诸缘,勿生一念,你当下就能够见到那个本来面目。《六祖坛经》常常用这样的手法开示很多人见性。
【吾亦劝一切人,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。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恶,贪瞋嫉妒,谄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开众生知见;】一个人心只要有不善念,就是众生知见。你的念头只要不善,就是邪就是恶,就是众生知见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要劝人家时时观照,或劝你要念佛呢?因为你不念佛你就会〔开众生知见〕,你不时时刻刻观照自己,就会为非作歹,那不是很危险吗?【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观照自心,止恶行善,是自开佛之知见。】心只要是正,只要时时有善念,这不是〔佛之知见〕吗?你不这样修,你要怎么修?六祖大师所讲的《坛经》真的是很实用,没有很抽象。你能够这个样子,就是〔开佛〕〔知见〕,否则就是众生知见。所以大家不要一直用众生知见看这个世间,那没有意义。【汝须念念开佛知见,勿开众生知见。开佛知见,即是出世;开众生知见,即是世间。】你知道什么叫〔世间〕法,什么叫佛法了吗?〔出世〕间法就是〔开佛知见〕,你就能够解脱生死,但是如果你用众生的心在过人生,那就是〔世间〕法。六祖大师的解释总是和别人不一样,他总是能够讲出它的内涵,而不是解释名词。【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,何异牦牛爱尾?】这就是六祖大师劝法达,执着一天到晚诵《法华经》,以为这就是他的定课。每天的功课就叫定课,功课以外的就叫散课。不要只有每天这样诵经,这样从头一直念,就跟牦牛在追它的尾巴一样,一直绕,这叫轮回。但你读这一段不要误会:「啊,从今之后就不要再诵经了。」他只是跟你讲不要执念,重点是你不要执着。还是要诵,要做,但是不要执着,应该做的事你都要做,但是你全然不执着。
【达曰:若然者,但得解义,不劳诵经耶?】法达问:「假设我懂了《法华经》的意思,那我从此不用再诵了?」这当然是不对啊!【师曰:经有何过?岂障汝念?】《法华经》有什么过失?难道它会障碍到你吗?开悟了不是不用做,你不要以为已经领悟了就不用做了,那是懒惰,是理事没有圆融。【只为迷悟在人,损益由己。】〔迷〕跟〔悟〕在于自己。你要有所〔损〕还是有所增〔益〕,还不是靠自己?你自己要成为怎么样的人,要不要长进,都是你自己,跟经典有什么关系呢?【口诵心行,即是转经;口诵心不行,即是被经转。】这句话很有名,告诉一些要诵经,但不懂,不会用经中的涵义去生活去力行的人。如果有人问你每天在做什么,事实上人家是在问你怎么修行,如果你说:「我每天都静静地自我反省,遇到事情我都能够冷静去处理。」这样我反而能够赞叹你。如果你说念佛经几千几万部,你不见得懂,但我不是否认你这样做,我要听你真正修行的功夫,要听你讲出来,你有功夫在这里,〔口诵心行〕,你在诵经,但是经中的涵义你懂,才能够依教奉行,落实在生活,你就懂。你只会诵经,不会用在日常生活,你就是被这本经所绑所困所转,那不是太冤枉吗?!【听吾偈曰:心迷法华转,心悟转法华。诵经久不明,与义作雠家。】你诵这本经这么久,但你跟它的〔〔义〕理完全背道而驰,那不是跟它当个冤家吗?【无念念即正,】念念不执着就是〔正〕。【有念念成邪。】念念执着就是〔邪〕。【有无俱不计,】也不可以有个概念说「我念念不执着」。有修没有修,有境界没有境界,全部抛一边,两个都不执着。【长御白牛车。】就是一佛乘的意思,也就是说这样你就可以驾驭你的佛性。
【达闻偈,不觉悲泣,】之前他《法华经》虽然没有悟,但已经诵了三千部了,所以经六祖大师一点,他就贯通了。你们没有很熟悉《法华经》,所以你们的感动很有限。这跟你过去的背景有关系,你读得深,给你点一下,你就听懂了。《法华经》你看一两品,看方便品就好,看完再来跟这个公案搭配,感受会更深。【言下大悟而告师曰:法达从昔已来,实未曾转法华,乃被法华转。】迷失在自己的邪知邪见很久了。不要我今天讲完,你都还不承认自己迷失,那开悟就更不用讲了。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77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