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76集 参请机缘

  六祖坛经讲记(76)

  

  参请机缘第六

  

  大藏经其中有一套,叫《乾隆大藏经》,里面也有收录《六祖坛经》,但到第五品就结束了。为什么?因为它认为后面的部分都是后人增录的。六祖开示真正是到第五品,但是后面不是没有价值。从第一品到第五品,你们会产生一个误会,以为你们看懂,其实,我可以保证你看不懂。学生真的学会了,就要考试,考通过了才是真会。第六品就是考题,你只要今天回去看看第六品,摸着良心讲,你不敢说你看懂。有的你好像懂,但有的你真的不懂,那就证明你不懂。如果有人说他《六祖坛经》看懂,你就跟他讲第六品的公案,他就会知难而退。《六祖坛经》前面有故事,后面有情节,所以真的很好看。〔参请〕指的是禅师来参访六祖大师,〔机缘〕就是六祖大师认为机缘已经成熟,所以才为他们开示。

  

  为什么说〔机缘〕、时机不对不可以讲?而且有人读了禅宗的公案都误会,以为禅师都疯疯癫癫的。后人是因为这个个案特殊才收录,平时禅师是很正常的,我们平时都应该正常的对待人才对,只有少数人有那个程度才可以那样。请问,你们觉得我是疯癫还是正常?如果我疯癫你们早走光了。我上课还是比较正常,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正常。其实应该说,你现在是反常,哪一天你快要正常了,再推你一把。

  

  师自黄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无知者。有儒士刘志略,礼遇甚厚。志略有姑为尼,名无尽藏,常诵《大涅槃经》。师暂听即知妙义,遂为解说。

  

  尼乃执卷问字,师曰:字即不识。义即请问。尼曰:字尚不识,曷能会义?师曰: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。尼惊异之,徧告里中耆德云:此是有道之士,宜请供养。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,竞来瞻礼。

  

  时宝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废,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师居之,俄成宝坊。师住九月余日,又为恶党寻逐。师乃遁于前山,被其纵火焚烧草木,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,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,因名避难石。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,遂行隐于二邑焉。

  

  一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初参祖师,问曰:即心即佛,愿垂指谕。师曰:前念不生即心,后念不灭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离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说,穷劫不尽。听吾偈曰:

  

  即心名慧  即佛乃定

  定慧等等  意中清净

  悟此法门  由汝习性

  用本无生  双修是正

  

  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赞曰:

  

  即心元是佛  不悟而自屈

  我知定慧因  双修离诸物

  

  【师自黄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无知者。有儒士刘志略,礼遇甚厚。】第一个公案是六祖大师还没有出家之前,他还在逃难的时候,有回到〔韶州曹侯村〕,当时〔人无知者〕,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。但他逃难总需要有安顿嘛!那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刘志略,既然是读书人当然有所涵养,所以能够知道六祖大师是个不简单的人物。

  

  【志略有姑为尼,名无尽藏,常诵《大般涅槃经》。】〔无尽藏〕比丘尼到最后也开悟,开悟后她曾经写过一首诗。无尽藏比丘尼常诵《大般涅槃经》,这一本经全台湾应该只有我们在上,说不定全世界啦。我会上这本经的因缘是因为《六祖坛经》后面的公案常常提到这部经,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少读这一部经?这叫因缘。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这部经,但每个人都知道有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但六祖大师那个时代却很流行《大般涅槃经》。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的浓缩和整理,把佛性讲得最清楚。再来,六祖大师的思想表面上缘自《金刚经》,但事实上六祖大师谈很多问题都是出自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思想。尤其刚开始六祖大师遇到五祖弘忍,他所谈的就是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思想,并不是《金刚经》的思想。所以有人考证,认为在遇到五祖之前六祖大师就听过《大般涅槃经》。我们最主要是要明白法义。

  

  【师暂听即知妙义,遂为解说。】这是什么境界?这样的境界跟他当初听《金刚经》一样,他一闻到就悟。六祖大师应该是住在那里,无尽藏比丘尼天天读诵《大般涅槃经》,他应该会听到。你看六祖大师的根器多好,他一听就知道那本经在讲什么。那一天有个同学发了一个愿,在三个月之内诵一千部《金刚经》。当他诵完之后,我说:「你真不简单,已经诵了一千部。那《金刚经》到底在讲什么?」「师父,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。」「那你白诵了,你诵了一千部的《金刚经》,却不知道它在讲什么?六祖为什么一听就知道?」我们到底掉入一个什么样的陷阱?为什么诵经不解义呢?常常有人讲:「你就念就好了,有一天你就会知道。」这句话不够圆满,有时候会害死你们。你们都没有检讨原因,没有自我反省:「为什么我这样诵却不知其义?」修行如此,读书也是一样,为什么诵经不明白经呢?因为你没有思维经中的法义,你怎么会懂!学佛法要「闻思修」,你要思维。为什么?《金刚经》分明跟你讲「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」,它是有次第的。你还是要思维的,不是傻傻地诵。无尽藏比丘尼只会诵《大般涅槃经》,但她并不明白这部经到底是讲什么内容。六祖大师之所以一闻《大般涅槃经》就知道,是因为他是个开悟的人。他已经明白了,因为他听任何一本经典都不离开自心自性。比如,一个对绘画很内行的人,他看一幅画,他讲得出来这幅画的画风笔法是什么,外行人根本看不懂。一个会下棋的人,他一看就知道这个棋不应该这么下,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。我们以世间法来讲就很清楚,内行人跟外行人的区别。一样的道理,开悟的人叫内行人、过来人,所以他一听就懂,没有悟到的人是门外汉,他当然不懂。刚才同学分享得很好,佛法里面谈无始无终,说目标是假名,每个当下就是一个终点。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,就能够体会到当下,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快乐。我们学佛法,就是希望你觉得很快乐。

  

  【尼乃执卷问字,师曰:字即不识。义即请问。】无尽藏比丘尼问六祖大师字,按理应该不是问这个字怎么念,而是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。【尼曰:字尚不识,曷能会义?】意思就是说:「如果连这个字都不懂,串连起来整个句子你怎么会懂呢?」这个叫做脑袋的概念。【师曰:诸佛妙理,非关文字。】这八个字非常有名。我先用一句话来谈:「达摩西来一字无,全凭心意用功夫。」文字和语言就是心的展现,但是我们看到别人的展现,却不明白他的心意。父母亲明明对孩子好,这是父母亲的展现,但是孩子却不明白父母亲的心意。同理可证,我们读了佛经,却不明白佛的心意。人跟人之间,平常在讲话,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你的心意呢?!常常会造成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这个意是会错意。讲话会会错意,你看书也会会错意,尤其你看佛经,更容易会错意,尤其佛经里讲的空,或非有非无,非色非空,非常非无常,这样的概念很多人被绕得头晕脑涨,不知道它到底想要表现什么。假设你有机会看到《大般若经》,它常常用这样的文字,几乎整章都这样写,非什么非什么非什么,一百多个非什么。你一句句解释也可以明白一个概念。请问,我们对一件事情可以举多少个例子?假设我要讲的话,我可以一直讲下去,哪怕一万个,或更多。但是,现在你不要执着我在举什么例子,而是你要明白我想要告诉你什么。我说《大般若经》常常用「非」字是什么意思,它只不过是叫你不要执着。但是它透过各种角度来跟你说右边不要执着,左边不要执着;前面不要执着,后面不要执着;里面不要执着,外面不要执着;现在不要执着,过去不要执着,未来不要执着,连不执着也不要执着,连成佛也不要执着…。现在讲完了,并不代表你听懂了,「连成佛也不要执着,那干嘛成佛?」你讲成佛也是执着,那么你不想成佛也是执着。比如你跟别人讲:「你为什么要执着吃辣的呢?」人家可以跟你说:「你为什么执着不吃辣的呢?」这就是你不明白佛的意思。

  

  现在六祖大师所讲的意思是:「无尽藏比丘尼的认知是只要对这个字不懂,对串连起来的句子的意思一定不懂,但并不是这个样子。」就像六祖大师可以反问无尽藏比丘尼一句话:「字你不是懂吗,那串连起来整本怎么不懂?」一样的道理,你现在去瑞成书局随便买一本佛经,每个字都看懂,连起来都不懂。奇怪!那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呢?〔诸佛妙理〕讲的是本体,但是本体没有离开现象,现象没有离开作用,现象、作用跟本体这三个事实上都要去了解,缺一不可。有的人看到六祖大师讲这一句话,他学禅果然就不看经典,这样解释一定是错的。六祖大师的意思是说执着文字一定不明白妙理,但是〔诸佛妙理〕虽然〔非关文字〕,但是离不开文字,〔文字〕也没有碍到〔诸佛妙理〕。你要知道一句话:「缘起不碍性空。」缘起就是现象,性空就是本体。「性空不碍缘起」,本体的空不会障碍到缘起的作用,这才叫不二。

  

  【尼惊异之,】六祖大师这样回答,让无尽藏比丘尼吓一跳,我们一般人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样问一定是哑口无言,答不出来。你要知道,禅师有时候回答你问题,比如说,有人问禅师说:「什么叫道?」禅师回答说:「现在外面的布一块卖多少钱?」表面上文不对题,事实上已经回答了:道就是日常生活。「外面的布一块卖多少钱」,这叫日常生活,禅师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,内行人一听就吓一跳。重点是:「我已经懂了,所以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。」悟,有时候是不需要讲出来的,讲出来就会变成语言文字。你们在禅宗常常听到一句话:「言语道断」。这是什么意思?如果让你用语言讲得出来的,并不是本体,如果让你用思考能够想出来的,也不是本体,这就是佛经常讲的「不可思议」。思是脑袋,议是语言的议论,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76集 参请机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