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76)
參請機緣第六
大藏經其中有一套,叫《乾隆大藏經》,裏面也有收錄《六祖壇經》,但到第五品就結束了。爲什麼?因爲它認爲後面的部分都是後人增錄的。六祖開示真正是到第五品,但是後面不是沒有價值。從第一品到第五品,你們會産生一個誤會,以爲你們看懂,其實,我可以保證你看不懂。學生真的學會了,就要考試,考通過了才是真會。第六品就是考題,你只要今天回去看看第六品,摸著良心講,你不敢說你看懂。有的你好像懂,但有的你真的不懂,那就證明你不懂。如果有人說他《六祖壇經》看懂,你就跟他講第六品的公案,他就會知難而退。《六祖壇經》前面有故事,後面有情節,所以真的很好看。〔參請〕指的是禅師來參訪六祖大師,〔機緣〕就是六祖大師認爲機緣已經成熟,所以才爲他們開示。
爲什麼說〔機緣〕、時機不對不可以講?而且有人讀了禅宗的公案都誤會,以爲禅師都瘋瘋癫癫的。後人是因爲這個個案特殊才收錄,平時禅師是很正常的,我們平時都應該正常的對待人才對,只有少數人有那個程度才可以那樣。請問,你們覺得我是瘋癫還是正常?如果我瘋癫你們早走光了。我上課還是比較正常,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正常。其實應該說,你現在是反常,哪一天你快要正常了,再推你一把。
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無知者。有儒士劉志略,禮遇甚厚。志略有姑爲尼,名無盡藏,常誦《大涅槃經》。師暫聽即知妙義,遂爲解說。
尼乃執卷問字,師曰:字即不識。義即請問。尼曰:字尚不識,曷能會義?師曰: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尼驚異之,徧告裏中耆德雲:此是有道之士,宜請供養。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,競來瞻禮。
時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廢,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師居之,俄成寶坊。師住九月余日,又爲惡黨尋逐。師乃遁于前山,被其縱火焚燒草木,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,石于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,因名避難石。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,遂行隱于二邑焉。
一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初參祖師,問曰:即心即佛,願垂指谕。師曰: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;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說,窮劫不盡。聽吾偈曰:
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
定慧等等 意中清淨
悟此法門 由汝習性
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
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
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
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
【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,人無知者。有儒士劉志略,禮遇甚厚。】第一個公案是六祖大師還沒有出家之前,他還在逃難的時候,有回到〔韶州曹侯村〕,當時〔人無知者〕,沒有人知道他是六祖。但他逃難總需要有安頓嘛!那時候有個讀書人叫劉志略,既然是讀書人當然有所涵養,所以能夠知道六祖大師是個不簡單的人物。
【志略有姑爲尼,名無盡藏,常誦《大般涅槃經》。】〔無盡藏〕比丘尼到最後也開悟,開悟後她曾經寫過一首詩。無盡藏比丘尼常誦《大般涅槃經》,這一本經全臺灣應該只有我們在上,說不定全世界啦。我會上這本經的因緣是因爲《六祖壇經》後面的公案常常提到這部經,爲什麼現在的人很少讀這一部經?這叫因緣。現在的人大多不知道有這部經,但每個人都知道有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但六祖大師那個時代卻很流行《大般涅槃經》。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的濃縮和整理,把佛性講得最清楚。再來,六祖大師的思想表面上緣自《金剛經》,但事實上六祖大師談很多問題都是出自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思想。尤其剛開始六祖大師遇到五祖弘忍,他所談的就是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思想,並不是《金剛經》的思想。所以有人考證,認爲在遇到五祖之前六祖大師就聽過《大般涅槃經》。我們最主要是要明白法義。
【師暫聽即知妙義,遂爲解說。】這是什麼境界?這樣的境界跟他當初聽《金剛經》一樣,他一聞到就悟。六祖大師應該是住在那裏,無盡藏比丘尼天天讀誦《大般涅槃經》,他應該會聽到。你看六祖大師的根器多好,他一聽就知道那本經在講什麼。那一天有個同學發了一個願,在叁個月之內誦一千部《金剛經》。當他誦完之後,我說:「你真不簡單,已經誦了一千部。那《金剛經》到底在講什麼?」「師父,我不知道它在講什麼。」「那你白誦了,你誦了一千部的《金剛經》,卻不知道它在講什麼?六祖爲什麼一聽就知道?」我們到底掉入一個什麼樣的陷阱?爲什麼誦經不解義呢?常常有人講:「你就念就好了,有一天你就會知道。」這句話不夠圓滿,有時候會害死你們。你們都沒有檢討原因,沒有自我反省:「爲什麼我這樣誦卻不知其義?」修行如此,讀書也是一樣,爲什麼誦經不明白經呢?因爲你沒有思維經中的法義,你怎麼會懂!學佛法要「聞思修」,你要思維。爲什麼?《金剛經》分明跟你講「受持讀誦書寫爲人解說」,它是有次第的。你還是要思維的,不是傻傻地誦。無盡藏比丘尼只會誦《大般涅槃經》,但她並不明白這部經到底是講什麼內容。六祖大師之所以一聞《大般涅槃經》就知道,是因爲他是個開悟的人。他已經明白了,因爲他聽任何一本經典都不離開自心自性。比如,一個對繪畫很內行的人,他看一幅畫,他講得出來這幅畫的畫風筆法是什麼,外行人根本看不懂。一個會下棋的人,他一看就知道這個棋不應該這麼下,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。我們以世間法來講就很清楚,內行人跟外行人的區別。一樣的道理,開悟的人叫內行人、過來人,所以他一聽就懂,沒有悟到的人是門外漢,他當然不懂。剛才同學分享得很好,佛法裏面談無始無終,說目標是假名,每個當下就是一個終點。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領悟到,就能夠體會到當下,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快樂。我們學佛法,就是希望你覺得很快樂。
【尼乃執卷問字,師曰:字即不識。義即請問。】無盡藏比丘尼問六祖大師字,按理應該不是問這個字怎麼念,而是問這個字是什麼意思。【尼曰:字尚不識,曷能會義?】意思就是說:「如果連這個字都不懂,串連起來整個句子你怎麼會懂呢?」這個叫做腦袋的概念。【師曰: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】這八個字非常有名。我先用一句話來談:「達摩西來一字無,全憑心意用功夫。」文字和語言就是心的展現,但是我們看到別人的展現,卻不明白他的心意。父母親明明對孩子好,這是父母親的展現,但是孩子卻不明白父母親的心意。同理可證,我們讀了佛經,卻不明白佛的心意。人跟人之間,平常在講話,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明白你的心意呢?!常常會造成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,這個意是會錯意。講話會會錯意,你看書也會會錯意,尤其你看佛經,更容易會錯意,尤其佛經裏講的空,或非有非無,非色非空,非常非無常,這樣的概念很多人被繞得頭暈腦漲,不知道它到底想要表現什麼。假設你有機會看到《大般若經》,它常常用這樣的文字,幾乎整章都這樣寫,非什麼非什麼非什麼,一百多個非什麼。你一句句解釋也可以明白一個概念。請問,我們對一件事情可以舉多少個例子?假設我要講的話,我可以一直講下去,哪怕一萬個,或更多。但是,現在你不要執著我在舉什麼例子,而是你要明白我想要告訴你什麼。我說《大般若經》常常用「非」字是什麼意思,它只不過是叫你不要執著。但是它透過各種角度來跟你說右邊不要執著,左邊不要執著;前面不要執著,後面不要執著;裏面不要執著,外面不要執著;現在不要執著,過去不要執著,未來不要執著,連不執著也不要執著,連成佛也不要執著…。現在講完了,並不代表你聽懂了,「連成佛也不要執著,那幹嘛成佛?」你講成佛也是執著,那麼你不想成佛也是執著。比如你跟別人講:「你爲什麼要執著吃辣的呢?」人家可以跟你說:「你爲什麼執著不吃辣的呢?」這就是你不明白佛的意思。
現在六祖大師所講的意思是:「無盡藏比丘尼的認知是只要對這個字不懂,對串連起來的句子的意思一定不懂,但並不是這個樣子。」就像六祖大師可以反問無盡藏比丘尼一句話:「字你不是懂嗎,那串連起來整本怎麼不懂?」一樣的道理,你現在去瑞成書局隨便買一本佛經,每個字都看懂,連起來都不懂。奇怪!那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呢?〔諸佛妙理〕講的是本體,但是本體沒有離開現象,現象沒有離開作用,現象、作用跟本體這叁個事實上都要去了解,缺一不可。有的人看到六祖大師講這一句話,他學禅果然就不看經典,這樣解釋一定是錯的。六祖大師的意思是說執著文字一定不明白妙理,但是〔諸佛妙理〕雖然〔非關文字〕,但是離不開文字,〔文字〕也沒有礙到〔諸佛妙理〕。你要知道一句話:「緣起不礙性空。」緣起就是現象,性空就是本體。「性空不礙緣起」,本體的空不會障礙到緣起的作用,這才叫不二。
【尼驚異之,】六祖大師這樣回答,讓無盡藏比丘尼嚇一跳,我們一般人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樣問一定是啞口無言,答不出來。你要知道,禅師有時候回答你問題,比如說,有人問禅師說:「什麼叫道?」禅師回答說:「現在外面的布一塊賣多少錢?」表面上文不對題,事實上已經回答了:道就是日常生活。「外面的布一塊賣多少錢」,這叫日常生活,禅師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,內行人一聽就嚇一跳。重點是:「我已經懂了,所以我知道我應該做什麼。」悟,有時候是不需要講出來的,講出來就會變成語言文字。你們在禅宗常常聽到一句話:「言語道斷」。這是什麼意思?如果讓你用語言講得出來的,並不是本體,如果讓你用思考能夠想出來的,也不是本體,這就是佛經常講的「不可思議」。思是腦袋,議是語言的議論,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6集 參請機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