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88)
複語誠曰:汝師戒定慧,勸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勸大根智人。若悟自性,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脫知見,無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萬法。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脫知見。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;去來自由,無滯無礙;應用隨作,應語隨答;普見化身,不離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,遊戲叁昧,是名見性。
志誠再啓師曰:如何是不立義?師曰:自性無非、無癡、無亂,念念般若觀照,常離法相,自由自在,縱橫盡得,有何可立?自性自悟,頓悟頓修,亦無漸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諸法寂滅,有何次第?志誠禮拜,願爲執侍,朝夕不懈。誠,吉州太和人也。
【複語誠曰:汝師戒定慧,勸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勸大根智人。】六祖大師說:「你的老師和我接引的對象不一樣。」神秀接引的方式都是從現象,所以是漸修,而六祖大師接引的都是從自性,所以是頓悟。小根器的人,你要從現象來講,他才聽得懂,你要跟他說第一步第二步第叁步怎麼樣,他才聽得懂。大根器的人,你要跟他說關鍵在哪裏,聽懂就聽懂,聽不懂就聽不懂。心法最難懂也最好懂,大根器的人一聽就懂。我說很多東西都有心法,比如你教一個人打太極拳,根器好的你點一下就會了。你教一個人插花,煮菜都有心法。你不覺得各行各業都有心法嗎?有的人沒有做過生意,結果他跟業務高手一席話,他就抓到關鍵了。有的人學一輩子,就像我以前在做業務,進去就看到隔壁那個人,看起來好像業務都不會做,我問他做多久,他說做十五年了,所以有的東西強求不得。大根器也好,小根器也好,最主要要了解自己什麼根器,接著,願意如實地修行,這樣就好,不要在那邊比大比小。【若悟自性,】前提,假設能夠悟到自性的。【亦不立菩提涅槃,】〔不立〕是不需要建立這個名相、概念。對于悟到自性的人,這些都是多余的,就像一個人只要會蓋房子,藍圖都在他心中,不用一張一張畫。我們不懂的人就研究什麼叫〔菩提〕什麼叫〔涅槃〕。【亦不立解脫知見,】連這樣〔解脫〕的〔知見〕他都不需要。這是真話,這些名詞都是假立的,因爲透過這些名詞,你才知道怎麼做。【無一法可得,】真空。【方能建立萬法。】妙有。比如說剛開始當講師可能要准備很多資料、大綱,有時候還要背稿,背一些好的句子、一些勵志名言,這叫立。就是這場演講要怎麼講,有固定的模式,有次第,有大綱,有藍圖,有前後的順序。但事實上,教到最後,我們會得到一個答案,立那些概念反而會障礙到我們,因爲那是死的,不活潑,而且每一班的學生都不一樣,所以你抓著那些東西不放是不對的。像六祖說隨方解縛,把他的束縛解開,你就是個好的老師了。真正去體悟到,立這些概念,都是一種權巧方便,而且這些法都是因人而建立的,所以以法的本質來講〔無一法可得〕,這是真實的,這是真空。把你以前所學的東西全部抛開,就在你抛開的那一刹那,你的內在反而能夠建立萬法,你會變化無窮,會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絕。萬法一直生,妙不可言,所以〔方能建立萬法〕就是妙有。你今天爲什麼老是那一套?就代表你一定有東西抓著,不會變化,所以才不會進步,就沒有辦法産生其他的萬法。因爲前面不建立,後面才能夠建立。妙!
【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脫知見。】把前面那些名詞套上,意思說你怎麼講都對。所以大家不是一天到晚去研究那些名相,而是你要明白名相背後真正的動機,佛說這個真正要啓發你的是什麼。是真相,是本來沒有這些東西,而假相,是不得已才創造的,讓你透過這些假相而悟到真相的時候,這些假相都可以放手。放開之後,突然大死之後就是一番大生,那不就建立萬法了嗎?【見性之人,】有一天你開悟了,你不用問別人:「我是不是開悟?」你看這一段,如果你一樣就是開悟了。【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】針對上一段講的話,前面不立,後面又建立,表面上有沖突,事實上沒有沖突,不二,開悟的人顛倒說也對,可以說有佛性也可以說沒有佛性。但這句話並不可以適用每個人,就像藥,不能說老爸生病抓回來的藥給兒子吃,不可以這個樣子。他執著什麼就破他什麼,有的人執著佛性,就好像一個人執著靈魂一樣,只是一個叫佛性,一個叫靈魂。事實上他的潛意識是常見,但他分不清楚,所以有時候禅師不得不破他,連他的根本也會破掉,但破掉還要再拉回來,否則會産生斷見。常見和斷見是兩邊,是陷阱,所以六祖大師講的境界很高,〔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〕都對。爲什麼?〔立亦得〕叫見有,〔不立亦得〕叫見空,空有都見。【去來自由,】一個人兩邊都不執著,可以應用自如,當然可以〔去來自由〕,很灑脫。【無滯無礙,】意。【應用隨作,】身。【應語隨答;】口。太妙了。修行也是要好好地修身口意,現在意念完全沒有障礙,就是自淨其意。爲什麼沒有障礙?因爲心如虛空,完全沒有陷阱,沒有包袱。比如說,有的東西,好像是老的來做比較好,但是老的來做的缺點就是有包袱,你找個對這個行業不專精的新人來做,說不定會有改革。老的有他的包袱,新的有他的創意,如果沒有新的,說不定就沒有新的觀念、新的想法。當你的意念能夠把你的思想知見拿掉,這樣的境界是徹徹底底把你這個人的知見我執完全破掉,自然你的意念〔無滯無礙〕。〔應用隨作〕,就是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,該早上拜佛就拜佛,該出坡就出坡,該做事就做事。〔應語隨答〕,人家問你什麼,你可以直接了當,不假思量,直接回答,這是個開悟見性人的表現,他的身口意都是這麼自在自由。
【普見化身,】他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。〔普〕就是普遍,他能夠普度,能用智慧慈悲來度。〔普見化身〕並不是說開悟的人一悟之後突然就多長出兩只手,手掌裏面有眼睛,而是說這個人已經知道變化,遇到不同種類的人都知道怎麼接引他、度化他、幫助他。【不離自性,】但你在變化的過程沒有離開自性,也就是縱使在紅塵當中,在花街柳巷當中完全不會迷失。那是個見性的人。【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,是名見性。】〔遊戲叁味〕多好聽。對一個開悟的人,人生像一場遊戲,而且遊戲得很快樂。但對一個沒有開悟的人,人生是苦海,是折磨,苦不堪言,他何時才能夠離開苦海?但遊戲隨時可以結束,比如說,如果你覺得人生是一種比賽、一種競爭你就有壓力,但假設我們來玩一場遊戲,輸贏就不是你的重點。玩遊戲的重點在于大家玩得是不是盡興,人生就是一場遊戲,你們不要爲了成敗、勝負,爲了自尊心,爲了一口氣。大家玩得盡興不就好了嗎?高高興興,快快樂樂。「最好都是你們贏我輸,玩得高興就好。」那你就要發一個願:「願天下的人都勝過我。」你就不敢發這個願。沒有人敢,天下的人都勝過別人。比如說所有的衆生都成佛,只有你是衆生,你想做壞事也做不來。要氣他,他是佛,要糟蹋他,他是菩薩,後面的是阿羅漢,叫你造業都造不來。你去極樂世界找不到人打麻將,諸上善人,聚會一處,你要造惡都沒有機會。它難嗎?還是不難?它真的是這麼難嗎?你們想過嗎?事實上你不開悟你才苦。但不開悟的人都很有勇氣呢!願意一天到晚在大海當中浮浮沈沈,一天到晚折磨別人,或等別人來折磨你,能夠忍耐這麼久,真是佩服。想想看,思考一下,開悟真的這麼難嗎?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僧璨大師說的。至道無難就是開悟不難,只有你自己分別。「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」憎跟愛是凡夫的慣性,你與生俱來就培養憎愛,只要不執著憎不執著愛,那不就是中道嗎?只要不掉入憎跟愛,貪跟癡,取跟舍的陷阱,你不就洞然明白了嗎?你不就能夠了然于心,明白這種真相大道了嗎?事實上前面四句就把法義講完了。但是大家爲什麼不做做看呢?不要說等到《六祖壇經》教完,你跑來問我怎麼修?事實上我每節課都告訴你怎麼修,但我相信你聽完之後還會問我。我問你在聽什麼,你也不知道,你只會覺得很好聽,很有道理。怎麼修?我講過了,生活中沒有一處沒有一時不是修行,不要掉入相對的陷阱,時時刻刻觀察自己有沒有掉入相對的陷阱,時時刻刻哦!網路有報導,學生最痛苦的事情,就是放假結束之後早上起來的那一刹那,這個都是你的貪愛執著的問題。你現在看到一個東西,就馬上有好跟惡的問題;你看到一個人就有討厭跟喜歡的問題;你現在做一件事情,就有習慣不習慣的問題。你注意看,二十四小時都活在相對,如實地練習,這樣修行,自然,你會回歸中道,就是你不會掉入左邊或右邊,上跟下的陷阱。活著,就是清楚地看到現在的樣子就好。比如說,我病了,看到我病了就好了,不會再生起「病到底會好還是不會好?」「我得這個病,到底是能醫還是不能醫?」這是陷阱。生病,如實觀察「我病了」,這樣就好。病了,該看醫生就看醫生,該吃藥就吃藥,吃完藥該早點睡就去睡。當別人對我們不禮貌,如實地知道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好,不要掉入好與不好,你這樣好好地練習就好。在打坐,打坐就是坐,不需要掉入靜跟不靜,今天坐得好不好,都是多余的。從這樣的角度一直不斷地觀照,不斷地練習,直到中道:「我不再靠兩邊了,完全不靠兩邊了。」你自然就會漸漸符合六祖大師的那句話: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亦不染著。」這樣就契入了,就是這樣修,這樣修不礙你的家庭,也不礙你上班,不礙你在其他的道場,也不礙你修其他的法門。
【志誠再啓師曰:如何是不立義?】〔不立〕大家比較不懂,所以他問這個問題。【師曰:自性無非、無癡、無亂,】〔自性〕本來無一物,有一點東西都是障礙,不要有一些〔非〕啦,〔癡〕啦,〔亂〕〕啦,自性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。【念念般若觀照,】你可以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8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