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89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89)

  

  一日,憶師之言,遠來禮觐。師曰:吾久念汝,汝來何晚?曰:昨蒙和尚舍罪,今雖出家苦行,終難報德,其唯傳法度生乎!弟子常覽《涅槃經》,未曉常、無常義,乞和尚慈悲,略爲解說。

  

  師曰:無常者,即佛性也;有常者,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。曰:和尚所說,大違經文。

  

  師曰:吾傳佛心印,安敢違于佛經?曰:經說佛性是常,和尚卻言無常;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卻言是常。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

  

  師曰:《涅槃經》,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便爲講說,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,乃至爲汝,終無二說。曰:學人識量淺昧,願和尚委曲開示。

  

  師曰:汝知否?佛性若常,更說什麼善惡諸法,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,故吾說無常,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;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,即物物皆有自性,容受生死,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,故吾說常者,正是佛說真無常義。

  

  【一日,】時間已經到了。經過好幾年,行昌行刺這件事情已經平息了,大家已經遺忘了,風聲已經沒有那麼緊了,他就來拜見六祖惠能。【憶師之言,遠來禮觐。師曰:吾久念汝,汝來何晚?】並不是沒有感情。我們常講的大愛慈悲,這一種的情誼才是真正的慈悲。【曰:昨】指以前。【蒙和尚舍罪,】別人犯罪,你願不願意寬恕別人?寬恕別人吧!以因緣來講,你過去對別人怎麼樣,所以別人才對你這樣。縱使你過去沒有對不起別人,別人對你這樣,你也應該寬恕別人。你的心不寬恕別人,就等于把恨放在你的心中。【今雖出家苦行,】什麼是〔苦行〕呢?是不是早上起來劈柴,然後煮飯、擔水,一天到晚工作,就像阿信一樣?這種苦還不苦。什麼叫苦行?你一天到晚被人家排斥、糟蹋、看輕,被折磨、刁難。今天我們最苦的就是我們的心,而不是身體。〔苦行〕,就是你要在逆境當中修行,在修行當中一定會遇到很多人來折磨你。苦是苦這裏,而不是說「我的工作這麼多」啦!如果我們身體不錯,做那麼多工作是不會累。如果別人都對我們很好,我們每天做很多工作也會很愉快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在于感覺好或不好。今天最苦的就是別人折磨你,這一關過不去,修行就不會成就,也就是說你被境界打敗啦,不管到哪裏,去公司、去參加團體、去出家也一樣,人與人都是彼此互相折磨,說彼此互相精進也對,互相折磨就是精進,頂得住才是精進,頂不住你就離開。不是這樣嗎?所以你們要好好修行,要在境界當中修行,境界一定會折磨你。你要注意聽,你休想會遇到什麼好的境界,你走到哪裏一定會有人折磨你。你對〔苦行〕真的能夠體悟,修行才能夠契入,不然沒有辦法。你悟到了,悟道的人承受得了,因爲那個苦也不再是苦了,所以他也沒有受跟不受的問題。當一個人達到這樣的程度的時候,他不但不會被別人擊倒,他還會感動很多人,就像《法華經》裏面的常不經菩薩,見到別人都跟人禮拜,有些人尤其是出家人會排斥他,甚至拿石頭丟他,拿棍子打他。那些人跟常不輕菩薩結下因緣,因爲他們傷害常不輕菩薩,所以到最後都墮地獄,但是在地獄受苦之後,又成爲常不輕菩薩的弟子,常不輕菩薩最後就成釋迦牟尼佛。

  

  【終難報德,其唯傳法度生乎!】這個〔報德〕以行昌來講是報六祖大師的恩,以佛弟子來講是報佛恩。我常說十二個字:「知過改過無過,知恩感恩報恩」,前面說的是忏悔,中間是正見,最後就是付出行動。你怎麼去報恩呢?我現在講一個最實在的:我們如何報父母恩?父母親生你養你,就是希望你做個有用的人,有用的人的定義就是對這個社會、國家、衆生有利益,所以上至總統,下至清道夫,都可以成爲有用的人。這句話你懂了,人生這條路才不會難走。你們年輕人過得不快樂,跟你內在有很大的關系,因爲覺得自己沒有成就,所以會受苦。有用的人,就是按照你的能力、實力,在各行各業好好地發展。上班是利益別人,創業也是利益別人,就這麼簡單。至于收入多少,是跟你的付出、跟你的條件成正比的。報父母恩,就是你要利益別人,這樣父母親才沒有白生你。一樣的道理,你要報師父的恩,報老師的恩,就是要〔傳法〕,就是將正確的觀念告訴世間的人。世間法和佛法都是一樣的。

  

  【弟子常覽《涅槃經》,未曉常、無常義,乞和尚慈悲,略爲解說。】有時候你聽他們在問問題,就覺得奇怪:「我沒有怎麼學我就懂,他學那麼久怎麼不懂?」這代表我們常常誤認我們懂,其實我們不懂。有時候你看公案常常有這樣的誤認,但事實上就是不知道你不懂,你誤會你懂,所以你不會去了解這個問題。因爲你認爲你懂了,你就不會再探討也不願意再深入。下面這個公案不好懂,我不知道看了幾百遍,也只是略知一二。六祖大師可以這樣講,你不敢這樣講,就好像我說,趙州和尚敢講「狗子沒有佛性」,你不敢講,你只敢照本宣科說衆生皆有佛性,所以連狗子也有佛性。換個角度你不會講,因爲你沒有透徹;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回來是你不敢;再來,是你死板,經典那樣講,你就記下來,就認爲你懂了。你被文字轉了,被經典轉了,不明白佛的意思。【師曰:無常者,即佛性也;】六祖大師這樣回答,很多人就混淆了。六祖大師說佛性是〔無常〕的,這樣跟我們的概念是相反的。六祖大師爲什麼會這麼說呢?我們後面才來講。【有常者,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。】我們的心,一看就是無常,爲什麼六祖大師說〔常〕?就是我們這顆〔分別心〕,就是這顆妄心和生滅的心是〔常〕,這樣講我們聽不懂。【曰:和尚所說,大違經文。】就是:「六祖大師您現在所說的,跟《涅槃經》所講的剛好相反。」【師曰:吾傳佛心印,安敢違于佛經?】他是有傳承的,他傳承弘忍,是第六代祖,怎麼敢違背佛經,怎麼會違背佛的心意呢?【曰:經說佛性是常,和尚卻言無常;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卻言是常。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】講得越透徹越聽不懂。行昌先提出他的佐證。【師曰:《涅槃經》,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便爲講說,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,乃至爲汝,終無二說。】這是六祖大師提出的佐證,他曾經聽過無盡藏比丘尼誦《涅槃經》,他也曾經爲無盡藏比丘尼講過《涅槃經》,「現在爲你講也是一樣,不會講錯。」【曰:學人識量淺昧,願和尚委曲開示。】既然他能夠成爲一代的祖師必有他的來曆。要注意〔委曲〕這個字,有時候有些道理已經講了好幾百遍,你都聽不懂,就請師父委屈開示。接下來要講的這一段就是重點。

  

  【師曰:汝知否?佛性若常,更說什麼善惡諸法,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,】佛經分明寫說〔佛性〕是〔常〕,但我們的心是無常,他是按照經文講的,但他不懂釋迦牟尼佛真正講的涵義。我們現在也是這樣。只懂經典就是這樣講,佛講的就是對。佛講的當然是對,但你不明白佛講這句話啊。現在六祖大師講這一段的意思,就是他說他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意思,因爲他講的「無常」事實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〔常〕,相反地,他講的〔常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「無常」的意思。行昌聽不懂,我們也完全聽不懂,因爲我們的腦袋就是邏輯思考,就是二分法。〔常〕是什麼?是本體,佛性是本體的意思,你的腦袋就是「佛性是本體」,所以叫〔常〕,所以才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。那「無常」是什麼?就是現象跟作用,就是變化,就是無常。你的腦袋就會告訴你:假設常是體,無常就是用,假設常是性,無常就是相,你的腦袋就硬生生把它拆開。什麼叫〔常〕?「衆生皆有佛性」就是常,本體。什麼叫無常?我們每個人的長相、作用不一樣,叫無常。你的腦袋就只會想「常是體,無常是用」,這叫二分法、叫邏輯。因爲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因爲經典有這樣記載,你的思想就一定會堅持這樣的知見,這樣就是執著。比如說你認爲贊美別人是對的,罵別人是不對的,從小你的老師、父母都這樣教你,當有一天你出社會之後,這樣的觀念很強,有一天,當有人違背了,你就不能夠接受。但是,贊美和責怪難道是不一樣的東西?難道是兩個嗎?體跟用你說可以拆開嗎?不能夠。性跟相豈能夠拆開!你現在看這個盆栽是現象還是作用?是現象?那有沒有本體?你會說它沒有本體嗎?它的本體就是空,有沒有空?空是什麼?空難道是空氣嗎?空就是佛性啊!這個盆栽有沒有佛性?衆生皆有佛性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但是你的知見就只停留在:「我只看到現象和作用,我沒有看到本體。」所以你沒有辦法看到真相。作用就是本體,現象就是本體,作用也等于本體也等于現象,本體也等于作用也等于現象。你可能聽不懂,完全亂掉了,所以你們是初學者要跟你們說這兩者分開,比如說我們的肉體就是現象,佛性就是本體,因爲這樣容易聽懂,但是深入講聽不懂。我講一個佛學重要的概念:「空」這個字,你說是現象,還是作用,還是本體?一般人的概念都會講本體。但是《心經》講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跟你們講這麼清楚,你們卻說是本體。它只有本體嗎?沒有包括現象嗎?它沒有作用嗎?這叁個都是空,聽懂嗎?我現在解釋給你聽,空是本體,對。我現在從叁個角度跟各位解釋「空」字:第一個,從本體的角度,空就是本體,本體就是本來無一物,何處若塵埃。我從第二個角度,從現象的角度來解釋「空」,現象是從哪裏産生的?如果沒有空的變化,它怎麼能夠産生現象?所以有一句話就講,本體就是你們所講的性空,現象就是你們所講的緣起,就是「緣起性空」,這就是「體跟相」,就是「性跟相」的意思。再從現象來解釋空,緣起就是性空,性空就是緣起,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,所以現象的當下有本體。所以,不可以說緣起是緣起,性空是性空,這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9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