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槃以前講出來的真相。不要我講這八倒你才懂,以此類推,世間所有的概念都一樣。你只要能夠不執著,怎麼應用都對。不需要去執著,就是佛要講的重點,當你徹底不執著的那一刹那就開悟了,徹底地把你內心的障礙放下了,你就「說通即心通,如日處虛空。」就通達了。不是我形容它什麼狀態,而是你徹底地做了,你就到達了。所以〔八倒〕,倒就是顛倒,佛經常講顛倒的衆生,講的就是這個意思。
【故于涅槃了義教中,破彼偏見,而顯說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。】六祖說,佛在《涅槃經》,這本經叫〔了義〕,也就是究竟,講得透徹。所以我們說要「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。」也就是:你所學的東西有沒有學得很透徹?你所學的理論是不是佛最圓滿的理念?還是你學到的是佛權巧方便的說法,就像二乘人的理論,有時候是權巧方便。但你也不可以說這樣的理論是錯的,而是針對層次還沒有到了義經典的人這樣講,他才聽得懂,他才受用。這裏講〔破彼偏見〕,這個〔彼〕並不是只有指二乘人而已。凡夫跟外道執著一邊,二乘人執著另一邊,他們都有各人的偏見。佛在涅槃時,就直接了當地講出真相,就是〔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〕。〔真常〕就是性空,〔真樂〕就是極樂,〔真我〕就是自在,〔真淨〕就是清淨,這叫極樂世界啦。【汝今依言背義,】人家這麼認真的人,都會誤會經典。像我們這種不認真的人是不會誤會經典,是根本不懂,所以連誤會的機會都沒有,人家拜就跟人家拜,人家說做什麼就跟人家做什麼。〔依言背義〕,佛所說的話變成文字就變成經文,我們讀了這個經文反而違背了佛意,自己都不知道。【以斷滅無常】斷見。【及確定死常,】常見。這裏就只講一邊,把它說死了,不能夠〔無常〕跟〔常〕通,不能夠通達。體跟用不能通,性跟相不能通,體相用不能夠圓滿,所以才叫〔斷〕,才叫〔常〕,各執一邊,【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,】〔圓妙〕就是整體,就是彼此,它是既同又不同。哪裏同?從本體的角度談什麼都同。從現象跟作用來講,事實上是有它因緣變化的不同。但是這兩個本身又是交錯在一起的,所以是錯綜複雜的,但你都要了解,這叫〔圓妙〕。〔最後微言〕,因爲是《遺教經》。【縱覽千遍,有何所益?】你若是不懂,縱使讀〔千遍〕,事實上也是不會懂的。我們今天講經,不是一句一句翻譯給你聽,而是跟你說佛法是講什麼,一點給你點開。就像前面所講的一個概念,你今天研究佛法就是要破你的執著,你不破執著就是在耽誤自己。
【行昌忽然大悟,乃說偈言:因守無常心,】關鍵在〔守〕,守就是執著,佛說〔無常〕,我就執著無常;佛說常,我就執著常;佛說既非無常既非常,我就執著既非無常既非常。釋迦牟尼佛靜靜地不說,你也聽不懂。這句話就是已經表現出:「我讀了佛法,結果我執著了這些名相;在我還沒有學佛法之前,我的內心充滿無限的執著。」【佛說有常性。】破執。佛不是只有說無常這個名詞,他也說心啦,空啦這些名詞。意思就是:「因爲我執著無常,佛說〔有常〕來破我的無常。」重點就在這句話,佛所說的法就是要破我的執著。無論佛怎麼講,千經萬論,叁藏十二部經典,東講西講,就是叫你不要執著,他用他的方式來破你的執著。這兩句話你要會解釋,否則你自己去看白話文,你也不知道怎麼解釋,這兩句話已經把佛要表達的東西跟你講了。【不知方便者,】你不明白佛所講的權巧〔方便〕的法。什麼是佛所講的權巧方便法呢?一切都是權巧方便。大家不要以爲二乘就叫權巧方便,大乘就叫做究竟了義。不對!佛告訴你,講大乘、小乘還不是權巧!講不了義跟了義還不是權巧!他講任何的概念都是權巧,難道你不明白嗎?就好像我教你招數是權巧,有一天告訴你無招勝有招也是權巧。〔不知方便者〕講的就是我們,我們不明白佛法真正的內涵,釋迦牟尼佛真正的苦心,祖師大德真正的用心跟智慧,他告訴你我們不明白他的〔方便〕。【猶春池拾礫。】〔春池〕就是春天的池塘,魚兒在其中悠遊自在,就代表我們本來是自由自在。你不明白在這個悠遊的虛空大海當中,我們就像風像雲一樣地自在。我們不懂得這一種的觀自在,我們看不到〔春池〕,看不到極樂世界就在眼前,看不到處處都是善知識,處處都是佛菩薩,我們在忙著撿石頭。就好像有的人到馬爾代夫,一看到沙灘上的石頭很漂亮,就開始撿石頭,一顆顆撿,撿叁個小時。奇怪,你是去那裏度假嗎?有的人去瑞士,就去購物。我們從一些觀光旅遊報導,就知道有些人的旅遊品質很差。東西買得到,大自然的景色買不到。你到喜馬拉雅山,喜馬拉雅山你買不到,你到西藏,西藏你買不到,但是你沒有看到這些景色。我們人生還不是一樣?!我們現在在撿石頭你不知道嗎?你這個月撿多少?「師父,我這個月撿叁塊石頭,賺叁萬塊。」我以前剛退伍時做業務,下午四、五點,想說這時候美術館人應該還很多,有人就有我的客戶,我就去推銷。但是我推銷了叁個客戶之後,我就把皮箱擺在旁邊,坐在那邊覺得很落寞:爲什麼這段時間別人可以帶著小孩在草地上慢跑?爲什麼可以穿著短褲遛狗?爲什麼那對老夫妻手牽手散步?他們爲什麼可以享受此時此刻?而我現在要忙著賺錢,不懂得享受?錢不是這樣賺的,所以我很難過,覺得這不是我要的人生。該賺錢的時間你去賺,但是該度假、該休閑、該散步時你要好好地去享受。人生的狀態你現在看到什麼?春天的池塘你看得到嗎?你看到的都是煩惱,垃圾和障礙,你看到的都是你不想看的,這不是悲哀嗎?我們衆生就是這麼悲哀。〔春池〕是代表自在,〔拾礫〕是代表塵勞,在紅塵當中勞心勞力。人家開悟之後,講的偈都是很有名,很有意思的。
【我今不施功,】佛性不是修來的,是你悟就有。佛性本來就存在,是你過去遺忘它了,你現在知道就好了。他爲什麼能夠〔不施功〕?因爲他明白了,所以他能夠無爲,能夠放下,所以當下就佛性現前。【佛性而現前。】這叫本來面目現前了,你看到你就是虛空,你看到本來無一物。【非師相授與,】雖然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,雖然聽聞佛所說的法,但是我的佛性並不是別人給我的。【我亦無所得。】沒有因爲你開悟你就得到什麼,因爲那是你本來具足的。「唉呀,原來我本來是這麼幸福快樂的人!」幸福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,而是你現在發現到的。爲什麼很多人喜歡讀禅宗的東西?因爲他一看到,就說:「啊,這個就是我想要的!」你想要什麼?你想要懶惰吧!不用修最好啊!要不要修?要。怎麼修?你不執著就好了。不執著是要修還是不要修?你自己想。何必再創造一個概念互相矛盾呢!你要知道,你一定要相信有人可以刹那開悟,你也一定要相信我們忙了幾輩子也沒有開悟。那有竅門,你真懂它嗎?你現在在執著,就代表你對真理沒有透徹。否則,你通達了,不用等,你當下就放下了。說是放下亦是騙你,放下本來就是假名;說夢真實亦是騙你,夢本來就是夢,哪有什麼真不真實的問題?所以夢醒不就好了嗎?所以不執著不就好了?說是這麼說,什麼時候做得到?若一日,若二日,若叁日,我們是多生累劫這樣若。你要看佛經寫的東西,它有它的道理,它不是亂寫的。有人講:「奇怪,翻譯的人怎麼翻?就若七日就好了,爲什麼要從若一日,若二日…?」它的意思是有的人一天就開悟,有的人要兩天,有的人要叁天…,根器比較差的,要七天。你看我們超過多少天了?所以你不要以爲這樣翻譯很啰嗦,它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說,真的有人這樣就悟了。你看了《六祖壇經》,你看中國這麼多祖師大德、禅師,證明真的就有人悟了。【師曰:汝今徹也,宜名志徹。】六祖大師知道他開悟了。所以爲他取法名。【徹禮謝而退。】讀公案就看你怎麼去讀,有時候你會越讀越有信心,有時候你會越讀越氣餒,「人家都這樣,就我沒有辦法,我不看了,我不是這塊料。」那你是哪塊料?「我還是老實就好。」你能夠老實得下去嗎?不要騙我啦。真理不徹,心要死很困難。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撿石頭,那不撿才不困難;如果你說我撿的是黃金,那你還是會執著的。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9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