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89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讲的话就不应该说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你们不是一天到晚在念《心经》吗?空从作用的角度来讲,空的意思就是没有障碍,这才能够变化,这就是起作用,这个用就是变化,就是我们所讲的无常。「空」这个字可以包括体相用,但是一般在学佛的人不能够这样认知,一般人没有办法这么体悟。空不可以拆开,它可以同时展现,如果这个概念你不懂,六祖大师讲这一段你就完全听不懂。

  

  【故吾说无常,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;】现在六祖大师讲的是〔无常〕,事实上他要表达的是〔真常〕。〔无常〕是什么?如果我们直接讲〔真常〕就是从本体来讲,但现在六祖大师是从作用来讲,他是「由用归体」。我们现在以现象界来讲是凡夫,如果是常的话,凡夫永远就是凡夫,我们何必学佛?!坏人永远是坏人,好人永远是好人,发菩提心的人永远发菩提心,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永远不发菩提心,那我们为何必学佛呢?这样对吗?若佛性是常,这个常就是死结,就是死常,它是固定的,是不变的,那糟糕了!换句话说,如果出生在卑贱的家庭,永远是卑贱,就像印度过去的种性制度。所以六祖说〔无常〕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有机会成佛,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佛性,你怎么会成佛?所以绕回来讲众生皆有佛性,你才能成佛嘛,这才是佛要讲的真正的道理啊,所以他从作用回归于本体。我讲一个事实,从这个作用,这叫缘起,从缘起当中你领悟到空性,这叫做从用回归于体。那换个角度,我也可以从体延伸到作用。比如说,父跟子难道永远都是父跟子吗?不对,父亦是子,子亦是父。比如说你有一个孩子,你的孩子有一天会当别人的父亲,你现在是父亲,事实上也同时是别人的孩子,哪里是父就是父,子就是子?!他不是死的,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。但我们的脑袋不是这样,我们的脑袋认为:「我就是父,你就是子。」因为我们不懂从孙子的角度来讲孩子,这样孩子是父亲。所以,父亲跟孩子不能拆开,譬如:「我是别人的孩子。」和「这个孩子又是别人的父亲。」这个「我」跟「孩子」是同一个人,所以才叫做不异。不异的意思就是不离,色不异空,就是现象不能够离开空的本体,空的本体也不能够离开这个现象,它们本身是不可以分开的,所以叫「即」,即就是即是的意思。

  

  你不要以为这个概念很好懂,我们的脑袋就是有死结,我们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,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问题。那糟糕了,你会掉入一个陷阱,比如说,你跟你的儿子,你认为:「你是我生的,我一定比你懂,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。」这样的观念是错的,因为他执着自己是孩子的父亲。我们两个是朋友不行吗?如果想成︰「我跟我的孩子是朋友。」相处、沟通的模式就不一样,彼此的关系一定会更好。如果父亲执着他是父亲,孩子执着他是孩子,这两个人都有病。当老板的执着我是老板,当员工的永远是员工,这样劳资就站在对立面。实际上,现象是假名,「我是老板你是员工」,「我是父亲你是我的孩子」,这都是暂时的,是假名。我们并不否认你们是父子关系,而是说你不要执着。学佛法,如果执着没有破,你就不会悟。释迦牟尼佛的法只有一个用意,就是破你的执着,所以东讲西讲,因材施教,善巧方便的目的就是要破你的执着,只要你不执着,懂得空的道理,就会有很高的智慧,就会有慈悲心。一个善解人意的人,一定能够从各种角度为对方想。

  

  【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,即物物皆有自性,容受生死,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,故吾说常者,正是佛说真无常义。】这一段刚好是相反,这就是由体发用,现在从本体的角度来解释产生作用。这句话就是说,所有的万物,所有的一切都是〔无常〕的,就是说都是生灭的。佛说众生皆有佛性,但这样的佛性就不能够遍一切处,就是不能够普及所有的一切,意思是说假设一切都是〔无常〕的话,那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死轮回的,那「众生皆有佛性」怎么成立呢?那是不能够成立的。前面那一段六祖大师是鼓励所有的人,你只要愿意学习就能够成佛。后面这句话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,生死轮回只是一场梦,只不过你的梦还没有醒,所以你在轮回。现在从这个角度,从体讲用;从另外一个角度,从用讲体。这样的概念是千变万化,以此类推,比如说一对夫妻吵架,公有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那怎么样讲才有理?对公说,要从婆的角度讲给公听;对婆说,要从公的角度讲给婆听,两个人才能够释怀,这样就有理了。不然,对公讲公的理,对婆讲婆的理,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。老师跟学生发生争执,对学生要从老师的立场分析给学生听,对老师来讲,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。现在家长跟老师的立场不是常常对立吗?难道只有两个角度吗?不止啦,可以从教育的角度,或从社会的角度,观点再大一点,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事情。你不要执着一种概念,但叫你不要执着那个概念,并不是说你那个概念是错的。不要执着路见不平,但不代表路见不平是错的。用什么角度来讲都对,只要你讲的他能够接受。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那么善巧,太死板。他执着,执着「我只用这一招,我对我儿子、对我太太、对我爷爷奶奶,或做生意都用这一招。」要无招嘛!无招就是空,哪里有什么招?所以有的东西当理解了就是理解,当你不理解,你讲的东西都是有障碍,有死角,有盲点的,因为你没有通达。比如说,佛法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这本经在讲什么,比如说教《金刚经》不是教《金刚经》在讲什么,而是说《金刚经》可以帮助你吗?纵使很会讲,写很多的书,但这经典根本不能够帮助你,这有用吗?你今天去看病,原则上就是要把你的病治好,刚开始可以先了解是什么病?为什么要开这个药?你了解了之后就要按时乖乖地吃药,不要迷失你的方向,因为你当初为什么去看病?就是想把病治好嘛,这是第一个目的。第二个目的就是「有一天我愿意也当个医生,换我来治别人的病。」你当初为什么要研究佛法?你研读佛法的方向,你认为你是正确,但事实上你可能是不正确的。你很认真地做早晚课,诵很多经,以为读多少经典就可以有多少功德、消多少业障,有一天就会开智慧。照理讲你应该很认真地破除你的执着,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从这里下手?如果说《金刚经》诵一万遍之后,智慧突然会打开。我告诉你:「我错了,我认错,我愿意改!」这当下不是生智慧了吗?换个角度来讲,我不是说诵早晚课没有效,而是说做早晚课之后何不直接了当地破你的执着?你现在做早晚课可能也是破你的执着,因为你懒惰,做早晚课让你精进;或是做早晚课让你修禅定;或是让你更明白经中所讲的正知正见,这样就是对的,不然就是不对。

  

  佛比为凡夫、外道执于邪常,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,共成八倒,故于涅槃了义教中,破彼偏见,而显说真常、真乐、真我、真净。汝今依言背义,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,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,纵览千遍,有何所益?行昌忽然大悟,乃说偈言:

  

    因守无常心   佛说有常性

    不知方便者   犹春池拾砾

    我今不施功   佛性而现前

    非师相授与   我亦无所得

  

  师曰:汝今彻也,宜名志彻。彻礼谢而退。

  

  【佛比为凡夫、外道执于邪常,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,共成八倒,】〔八倒〕就是八种颠倒,包括两类人:第一类就是凡夫跟外道,像我们就是凡夫,有的是对佛法不了解的外道,就是对真理不了解的。这里说执着于〔邪常〕,这个〔邪〕就是不正确,偏差的意思。在原始佛教当中,尤其是《阿含经》,常讲的几个名词就是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不净」,这就是原始佛教的观念。我们众生不明白世间是无常的,所以我们常常都是计〔常〕,就是执着,当作它是常在的,所以都会执着,不愿意去面对种种〔无常〕变化。〔无常〕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,它是一个真实的现象,所以你不要付予无常任何的情绪。就像日升日落,你不需要付予它任何的情绪。苦即为乐,很多东西明明是痛苦的,欲望是痛苦的,但却偏要去追逐欲望,因为你认为它是快乐的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情都是这个样子,你没有看穿,就是这个样子。所以你应该去看穿它,不要再被它骗了。第三,无我即我,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自尊心,有痛苦的来源,就是对「我」不了解,对这个生命不了解,所以我们潜意识会抓住一个我。六祖大师说「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。」就是对这个「我」不明白,我们认为有这样一个不变的「我」,所以认为肉体藏着一个灵魂,认为我们有一个东西,这就是潜意识的执着。再来,佛讲的不净是叫你对你的身体不要执着,这个「我」,包括身心潜意识的概念,这个不净就代表身体。事实上有的人一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这个身体打拼,你要健康,你爱美、要保养、还要瘦身,甚至买衣服、化妆品,辛苦了一辈子,几乎超过一半的金钱时间都是为了这个身体。但你不明白这个身体是不干净的,我们的身体会流汗、有味道,从外面到里面,五脏六腑,有屎、尿、脓、血…之类的。佛讲这个并不是叫你讨厌你的身体,而是不要执着你的身体。我们不是叫你讨厌别人,是叫你不要执着别人。我们总是会认为「这个身体是很干净,是我的。」这都是因为你没有认识清楚,所以会执着,这是凡夫或对佛法不认识的人。二乘人跟众生的观念刚好是颠倒,因为他有进入佛法,佛跟二乘人说〔无常〕,所以二乘人就执着无常;佛说苦,他们就执着苦;佛说无我,他们就执着无我;佛说不净他们又执着不净,这都是执着一边。对苦跟乐、美跟丑、好跟坏、生跟死、贫贱跟富贵,这些两边对应我都不执着,了然于心,就跳开了。两边都跳开不执着,这个「真」就是真相。完全不执着的状态就是《涅槃经》讲的「常乐我净」,这是世尊在涅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89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