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90)
有一童子名神會,襄陽高氏子,年十叁,自玉泉來參禮。師曰:知識遠來艱辛,還將得本來否?若有本,則合識主,試說看。會曰:以無住爲本,見即是主。師曰:這沙彌爭合取次語,以拄杖打叁下。
會乃問曰:和尚坐禅,還見不見? 師雲:吾打汝,是痛不痛?對曰:亦痛亦不痛。師曰:吾亦見亦不見。
神會問: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師曰: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?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,痛不痛是生滅。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戲論?神會禮拜悔謝。
師又曰: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。神會再禮百余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
一日,師告衆曰:吾有一物,無頭無尾,無名無字,無背無面,諸人還識否?神會出曰:是諸佛之本源,神會之佛性。師曰:向汝道「無名無字」,汝便喚作本源佛性。汝向去有把茆蓋頭,也只成個知解宗徒。
會後入京洛,大弘曹溪頓教,著《顯宗記》,盛行于世。
師見諸宗難問,鹹起惡心,多聚座下,愍而謂曰:學道之人,一切善念惡念,應當盡除。無名可名,名于自性;無二之性,是名實性。于實性上,建立一切教門,言下便須自見。諸人聞說,總皆作禮,請事爲師。
【有一童子名神會,襄陽高氏子,】〔神會〕禅師。湖北人。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在湖北。【年十叁,自玉泉來參禮。】十叁歲就會來請法了。從〔玉泉〕來,玉泉是神秀大師的道場。有的人真是不一樣,人家十叁歲就懂這個道理,而且,十叁歲就從湖北走到廣州。像我們現在年紀這麼大了,叫你走到南投你都走不到,還要找朋友一起才敢來。【師曰:知識】六祖大師很客氣,稱呼他善〔知識〕,事實上神會那時候就是沙彌。【遠來艱辛,】遠道而來。【還將得本來否?】就是說你已經領悟到你的本來面目了嗎?【若有本,】若你已經悟到你的本來面目,【則合識主,試說看。】則將你認識的那個主人翁試著說說看。【會曰:以無住爲本,見即是主。】這句話是聽人說的。你講的話你要注意,事實上,開悟的人講出來的都是他的心得,就像前面那些開悟的禅師所講的都不是他們聽經典來的,都是他們自己講的。這個小孩子就是聰明伶俐,聽很多道理,小孩子記性又好,所以他就套公式。他說的是六祖大師以前所說過的概念,〔以無住爲本,見即是主〕,就是「我那個能見就是我的主人翁,我的見聞覺知,我能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那個就是我的主人翁。」如果是你,你可能會肅然起敬。【師曰:這沙彌爭合取次語。】就是說你這個小〔沙彌〕的嘴巴太利,很會辯,你隨便拿別人的話來回答我,這麼小就這麼會辯。六祖不但沒有贊歎他,還罵他。【以拄杖打叁下。】六祖爲什麼會打他叁下?他有根器,可以打,這是看得起他,這個小孩可以罵也可以打。如果你太有自尊心,禁不起打罵,是學不到東西的。【會乃問曰:和尚坐禅,還見不見?】前面六祖大師就說:你回答這句話我就知道你在辯。他還敢繼續辯,他明明知道六祖是一代的宗師,還敢問六祖:「和尚你自己開不開悟?你見性了嗎?」【師雲:吾打汝,是痛不痛?】開悟的人講的話很厲害,你問他,他反而問你。我們不是的,就說你這個孩子怎麼樣,或叫侍者把這個小孩轟出去。但六祖就覺得這個孩子可以教,會跟他對話,就是覺得他堪教。【對曰:亦痛亦不痛。】就是聽人家講聽多了。你們聽我的課聽多了也會這樣講,他是會這樣講,但他不懂。【師曰:吾亦見亦不見。】他也這樣應。但不懂的人講不出所以然,懂的人就會說:「你既然這樣講,那你回答我,見是什麼?不見是什麼?痛是什麼?不痛又是什麼?」【神會問:如何是亦見亦不見?】既然六祖這樣講,他就接著問。【師曰:吾之所見,常見自心過愆,不見他人是非好惡,是以亦見亦不見。】這句話不但完整地回答神會的問題,這也是我們修行人要把握的重點,你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過失。但我們剛好相反,我們批評東批評西,講別人是非,講別人多麼差勁,卻沒有見到自己。修行人只見到自己的過失,但他又〔不見〕,這不是說他看不到,而是說他不會去談論別人是非。所以我說修行也沒有很抽象,「只見己過,不論人非。」這就是修行人。只要是相反,就是凡夫,凡夫就是只見人過,不見己非。所以修行也不要講得很抽象,怎麼修?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」這樣修就好嗎?暫時這樣修。這樣修能開悟嗎?你就暫時這樣修啦,後面的「自淨其意」我不要講,這是自然現前的。就像前面的那首偈︰「我今不施功,自性而現前。」自淨其意,你要專門去修清淨,怎麼修?只要是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,內心光明正大,心就清淨了,不就自淨其意了嗎?一般人就是要講到你聽不懂,才想繼續聽,但並不代表你會修行。因爲我們的腦袋喜歡知識,那是欲望在作祟,不是修行。我們是需要那叫精神食糧來滿足自己,我們才活得下去。所以你跟他說很淺的道理,一般都覺得沒什麼。我試過無數遍,我若是談得很高深,對方會很高興,但只要我講:「你就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就好!」一般人都覺得和我說的不投機。如果你要試驗人性很簡單,你這樣說沒有幾個人會想聽。你不相信,我的書如果寫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」沒有人會想看。我如果寫︰什麼是惡的定義?惡是什麼狀態?惡是怎麼來?是怎麼變化?惡的根源又是什麼?跟你說很多,你會愛看。我們的腦袋就是這樣,講簡單的不肯,講很多滿足你,你也不肯修,你說怎麼辦,太困難了。【汝言亦痛亦不痛,如何?】六祖大師講這句話讓他回答看看。事實上神會就是停在那邊答不出來。既然如此,六祖大師就繼續爲他開示:【汝若不痛,同其木石;若痛,則同凡夫,即起恚恨。】你怎麼說都不對。【汝向前】你前面所說的,你剛才所說的。【見不見是二邊,】不要用這樣的概念來思維啦,說什麼〔見不見〕。【痛不痛是生滅。】現在打你痛是〔生〕起痛,之後就會漸漸不痛,就是〔滅〕,意思是:我們的思想概念不要停留在兩邊、生滅對待。【汝自性且不見,敢爾戲論?】你沒有見性你不知道,你來這邊班門弄斧。你想要修行,不要輕易問別人有沒有開悟,這沒有意義。也不要去探聽你師父、老師有沒有開悟,完全沒有意義。探聽你的同參道友或他的老師或他的道場的程度也沒有意義,你是來包打聽的嗎?這是平庸之人的做法。你要明白,修行是要改變自己的身口意,你的思想語言腦袋,你的所做所爲不要跟過去的你一樣。【神會禮拜悔謝。】到這時才臣服,前面打叁下還沒有臣服。但是,我們現在的人,常常有一個毛病,當他問問題,問不對,你跟他講之後,他會繼續跟你辯,所以有時候談話要談得投機很困難。比如說你知道他要跟你辯,你不想講了,事實上他也感覺到不投機。但是你講了,他又會跟你辯,你也感覺到不投機,所以大家要談法談得很高興很少。【師又曰:汝若心迷不見,問善知識覓路;】你願意〔問善知識覓路〕嗎?你會回答我說:「願意,但我不知道誰是善知識。」那怎麼辦?你就深入經藏吧,就以經典爲〔善知識〕,好好讀經典,好好尊敬經典。經典是佛說的,經典是善知識。路,是人走出來的,但是也要看你是叁米路,六米路,還是康莊大道。還是由你的心來拓寬那條路。假設你的心是叁米巷,連會車也困難。【汝若心悟,即自見性,依法修行。】這叫悟後起修。【汝自迷不見自心,卻來問吾見與不見。吾見自知,豈代汝迷?汝若自見,亦不代吾迷。】就是各人吃飯各人飽,所以不要問別人悟不悟。【何不自知自見,乃問吾見與不見。】何不問你自己?扪心自問,老實面對你自己,你不就能夠知道了嗎?【神會再禮百余拜,求謝過愆,服勤給侍,不離左右。】不但臣服,而且還不走了。
【一日,】神會在曹溪一段時間後,有一天六祖大師向大衆開示。師父向徒弟開示不一定每天,因爲不一定有用。修行體悟是你要下功夫,之後,經過一段時間來考驗你一下,才比較有意思。每天都開示變成聽課,我們就常常喜歡聽課,沒有修行檢驗的功夫。你的目的又不是來聽課!聽課是過程,不是你們的目的。你們不要把過程當終點,你就是要修行,在修行這段時間遇到什麼問題什麼障礙,經過幾個月之後把那個問題突破,這才是重點。【師告衆曰:吾有一物,無頭無尾,無名無字,無背無面,諸人還識否?】他分明就講,我現在要講的這個東西是沒有〔頭〕〔尾〕,就是沒有對待。任何東西本來就沒有名字,名字叫名相。你要知道所有的東西本來是沒有名字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一個孩子一出生沒有名字,是你給他取的名字,包括說「那個孩子」、「那個嬰兒」也是一個名字,這些名字是人類的概念付予它,包括我們說「佛性」也不是佛性,也是人類的概念付予的名字。〔無名無字〕,我們本來就是無名無字。又說〔無背無面〕,就是沒有前後。故意來考驗大家,看大家的悟境,怎麼回答。【神會出曰:是諸佛之本源,神會之佛性。】這句話說出來,你也不能說不對。他講這話當然是對。但哪裏不對?這句話根本不是他悟的。你學佛學久了,這樣子講話,並不代表你懂。以前不懂佛法就算了,現在自從懂了佛法之後,說出來每一句話都對,但其實自己都不懂,因爲你會掉入一種知識的陷阱,你一直學到很多知識,你回答的也是你的知識,不是你的本性。【師曰:向汝道「無名無字」,汝便喚作本源佛性。】講得很直接:「我分明跟你講這個東西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9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