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91集 唐朝征诏

  六祖壇經講記(91)

  

  唐朝征诏第八

  

  神龍元年上元日,則天、中宗诏雲:朕請安、秀二師宮中供養,萬機之暇,每究一乘。二師推讓雲:「南方有能禅師,密授忍大師衣法,傳佛心印,可請彼問。」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,願師慈念,速赴上京。師上表辭疾,願終林麓。

  

  薛簡曰:京城禅德皆雲:「欲得會道,必須坐禅習定;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,未之有也。」未審師所說法如何?

  

  師曰:道由心悟,豈在坐也?經雲:「若言如來若坐若臥,是行邪道。」何故?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無生無滅,是如來清淨禅;諸法空寂,是如來清淨坐。究竟無證,豈況坐耶?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每一段幾乎都是在講修行,無論你從哪一節課開始聽,事實上每一個觀念都貫通。不是只聽一節課的人就不能領悟,而是你真的聽懂而去實踐了嗎?這樣你才能夠真的受益,不然的話,你就會一天過一天,一年過一年,一生過一生,一劫過一劫,這不是聽多少的問題。【神龍元年】西元七百零六年。【上元日,】正月十五元宵節。【則天】她對佛教影響很大,她曾經短期出家,住過寺院,跟佛有因緣,也了解佛法,她喜歡看經典,也請過很多高僧大德入宮。她看了《華嚴經》寫了《開經偈》,沒有人比她寫得更好。【中宗诏雲:朕請安、秀二師宮中供養,】請惠安、神秀二師,至宮中供養。【萬機之暇,每究一乘。】處理完公事之後,還研究一乘佛法,就是大乘佛法,我們中國佛教都是偏向于大乘。你們上班有沒有比她忙?下班有沒有〔每究一乘〕啊?所以,如果你知道那是寶,你就不會找借口。如果你認爲它不是寶,那當然你就不在意啊。所以,學東西是沒有辦法強迫的,尤其是佛法。但是你要注意,比如說我過去教過《易經》,爲什麼很多人喜歡學《易經》,不喜歡學佛法?因爲你一學佛法,人家就會問你:「你不是在學佛法嗎?怎麼修成這樣?」「你不是在學佛法嗎?跟我耍什麼脾氣?」「你不是在學佛法嗎?你就讓我一下,肚量大一點。」學佛法的人就掉入一個陷阱:「我學了一、兩年甚至十年,談修行覺得很困難,像很沈重的一件事情。」別人給的壓力,加上自己也沒有辦法欺騙自己,所以很多人退道。你學《易經》,沒有人會把你跟修行扯在一起,所以一般同學學《易經》很有成就感,學佛法則沒有。這樣不是很奇怪嗎?並不是說讀了佛法才談修行,讀了《論語》不用談修行嗎?讀了《道德經》不用談修行嗎?也就是要明白你到底在做什麼,我們今天學了佛法,重點到底是擺在哪裏?並不是你學佛法才要修行,修行不是學佛法的專利,而是每一個人的權利。最主要是要讓你對人生透徹,每個人都應該對人生透徹,並不是說你是哪宗哪派,或你到底信不信。爲什麼要對人生透徹?這樣你才能夠真正過得好。你要好好地活著,要過得好就要通達事理,心中才不會有怨、有恨、有遺憾。大家一定要明白,上完了《六祖壇經》之後,你到底想不想再聽佛法,那是你的權利,但不要認爲這是一種束縛,不是。你明白了之後,不用人家催你、度你,不用人家權巧引導你,你自然就會研讀,你才會有懂的一天。【二師推讓雲:「南方有能禅師,密受忍大師衣法,傳佛心印,可請彼問。」】你看人家肚量多好,身爲皇帝的國師,還在推薦:「有一個人比我更好。」真正有修行的人肚量、氣度真的都很好。因爲大家都已經是入道之人,哪個是明眼人,哪個是開悟的人,大家心知肚明,所以惠安國師跟神秀他們共同向武則天推薦惠能大師。爲什麼六祖大師〔傳佛心印〕?因爲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,一直到達摩祖師傳到中國,所以叫〔傳佛心印〕。

  

  【今遣內侍薛簡馳诏迎請,願師慈念,速赴上京。師上表辭疾,願終林麓。】如果我們在一個小寺廟裏面當住持久了,能夠接到皇帝的诏書一定很高興,但六祖是何許人也,名利跟富貴如同天上的浮雲,六祖大師就婉拒,意思是他希望在民間就好。〔薛簡〕呈了诏書之後,六祖大師婉拒,一般人是快馬回京報告,但他沒有這樣。【薛簡曰:】他向六祖大師請法。這一段公案很重要,這牽涉到你們的修行。簡單地講,你是要「迷者經累劫」還是「悟者刹那間」就在這裏。沒有人跟你說修越久的就越容易開悟,假設你的知見不正確,這樣修會有所偏差,就好像煮沙不能成粥。【京城禅德皆雲:】他以當時在京城所看到的情形來請教六祖大師,就是京城這些出家人、高僧大德,他們曾經這樣說過。【「欲得會道,必須坐禅習定;】如果你想要悟道,必須透過〔坐禅〕,目的是爲了得〔定〕,所以叫禅定。這裏講的〔坐禅〕是指現象界的坐禅,坐在蒲團上盤腿,坐久了之後,漸漸透過各種方法,無論是數息還是四念處,得定。定又有分層次,四禅八定,或是欲界定、色界定、無色界定。透過坐禅的方式這樣的修,然後得到禅定的功夫。【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,未之有也。」】假設你沒有這樣修,而能夠開悟的,從來都沒有,沒有聽說過。【未審師所說法如何?】薛簡請問六祖大師有什麼看法?【師曰:道由心悟,豈在坐也?】這八個字懂了,你就會修行,沒有真懂,就只是門外漢。我們從這八個字開始來談:〔豈在坐也〕,這個〔坐〕就是盤腿坐在蒲團上那個〔坐〕。六祖大師不是說坐禅不好,〔豈在坐也〕,你坐在蒲團上坐禅是個修行的形式,這沒有對跟錯,就像你在拜佛、誦經也是一種修行的形式。但你要注意,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,你說他怎麼會開悟?怎麼會改變自己?六祖大師意思是:你不要拘泥這個修行的形式,你不要被這個形式所綁,你不要誤會這個形式才是修行。你可以怎麼改?你說豈在坐禅,豈在拜佛,豈在誦經,豈在念佛,早晚課也是形式,所以你不可以跟人家講六祖說不用坐禅,你們在學禅,觀念稍微一點點偏差,拿捏得不太准,很容易無形中誹謗經典、誹謗佛法。換個角度來講,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個時間性。比如說你做早課,你做得很認真,做兩個小時,從早上四點到六點,你做完早課以後呢?或做早課之前你在做什麼?或你做晚課之前你在做什麼?做晚課之後你在做什麼?或者你說:「我在念佛。」那縱使你每天念十萬句,十個小時用功的念完,其他十四個小時你在做什麼?我就光問你做早晚課的事情,你做早晚課多久了?他說:「師父,我從二十歲開始做,直到現在八十歲,我做早晚課已經做了六十年了。」但是脾氣、個性很多人是沒有改的,這樣的人應該很多。請問,這是佛的意思嗎?你對不起你自己。你早晚課做了六十年,可以得一個全勤獎,但問題是,你的內心世界並沒有改變,煩惱依舊煩惱,貪瞋癡依舊存在,這樣不是很冤枉嗎?說你不認真你又認真,你付出了六十年。但是,我並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課。

  

  〔道由心悟〕,這個〔道〕就是佛道,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來體悟。雖然要透過實踐,但是如果你實踐是傻傻地做,沒有體悟,那個實踐是有問題的。什麼叫做生活?生就是生命,活就是活動,生活就是生命活動,哪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在活動?!或許你認爲自己在上班、在照顧家庭、在修行…。但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嗎?我們每個凡夫是活在慣性當中。不要活在慣性,要活在覺性。慣性就是佛法所講的習氣,也就是業力,你不知不覺被一股力量推動,就是慣性。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慣性,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,都是很自然地反應,那就是慣性。你喜歡的在心理學當中叫舒適區,不喜歡的就是一種不舒服的區域,它是很強烈的,代表那種慣性強到已經在主宰你。你以爲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在活,沒有!你時時刻刻都按照你的慣性,而沒有覺性。就像我們現在吃飯,是因爲時間到了。我們不見得要吃宵夜,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著。我們不見得要吃零食,但有人認爲不吃零食人生實在很無聊。就像我們認爲要吃叁餐,修行人卻只吃一餐,甚至過午不食。這個事實上是沒有什麼絕對,而是你自己的習慣動作。就像我們喝茶,很多時候不是口渴才喝,而是不自覺就拿起來喝,緊張也拿起來喝,無聊也拿起來喝,或是剛好手碰到就拿起來喝。覺性是什麼?「我口渴,所以我在喝水。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,還是喝一口就能止渴。」他都知道,我們一般人不清不楚。同理可證,你在做早晚課也會有這種慣性,剛開始做還有感覺,做到最後沒有感覺,你在做一個沒有感覺的事你不知道!例如家裏有人往生,剛開始念佛很有感覺,棺材擡走了,叫你念佛就念不下去了。或是家裏有人往生,念佛幫助他去西方極樂世界,他去了我還念什麼?或是家裏又沒有人往生,念佛太沒有意思了。例如我們剛開始上課,先合掌,念叁聲佛號,念開經偈,你會不會感動?你如果沒有,就是慣性。「師父叫我們這樣我們就這樣。」你每個動作都是慣性。學佛的人都知道,吃飯前都要供養,但你內在有真正在供養十方佛、十方法、十方僧,供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嗎?你的心還是慣性,你所做的都是帶著一種形式,那是修行嗎?不是。你並沒有察覺,甚至做一輩子都沒有人告訴你,你做這麼久都沒有意義,爲什麼?自欺欺人,你在騙你自己,或是你只是一種形式化,那你怎麼會開悟?開悟的人是用心去領悟。

  

  〔道由心悟〕,這個心並不是你做早晚課才有〔心〕,也並不是說你在念佛、拜佛、誦經、抄經、讀經才有心。這個心二六時中都跟你在一起,二十四小時都跟你在一起,你卻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。如果那時候叫上課,做完之後就叫做下課,上課那樣修事實上是索然無味的,不然就是執著刻意的。你不相信嗎?你參加禅七很認真,坐七天,像佛祖,回去就放松四十九天,因爲很累!你爲什麼覺得很累?因爲是刻意的,你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在執著,所以你不是刻意的,就是索然無味,你這樣怎麼修?這是很糟糕的一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91集 唐朝征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