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92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92)

  

  簡曰:弟子回京,主上必問。願師慈悲,指示心要,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,譬如一燈然百千燈,冥者皆明,明明無盡。師雲:道無明暗,明暗是代謝之義;明明無盡,亦是有盡,相待立名,故《淨名經》雲:「法無有比,無相待故。」

  

  簡曰:明喻智慧,暗喻煩惱;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,無始生死憑何出離?師曰:煩惱即是菩提,無二無別;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,此是二乘見解,羊鹿等機,上智大根悉不如是。

  

  簡曰:如何是大乘見解?師曰:明與無明,凡夫見二,智者了達其性無二;無二之性,即是實性。

  

  實性者,處凡愚而不減,在賢聖而不增,住煩惱而不亂,居禅定而不寂;不斷不常,不來不去,不在中間及其內外,不生不滅,性相如如,常住不遷,名之曰道。

  

  簡曰:師說不生不滅,何異外道?師曰: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,將滅止生,以生顯滅;滅猶不滅,生說不生。我說不生不滅者,本自無生,今亦無滅,所以不同外道。

  

  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淨心體,湛然常寂,妙用恒沙。簡蒙指教,豁然大悟。禮辭歸阙,表奏師語。

  

  其年九月叁日,有诏獎谕師曰:師辭老疾,爲朕修道,國之福田!師若淨名,托疾毘耶,闡揚大乘,傳諸佛心,談不二法。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,朕積善余慶,宿種善根,值師出世,頓悟上乘。感荷師恩,頂戴無已,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,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,賜師舊居爲國恩寺。

  

  【簡曰:弟子回京,主上必問。願師慈悲,指示心要,】我們有時候跟你講重點,你又不服氣,認爲很簡單,這也是很麻煩。【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,譬如一燈然百千燈,冥者皆明,】〔冥〕就是無明,不懂的人。【明明無盡。】以燈傳燈,心佛相傳。【師雲:道無明暗,】性。本體。真理的本身是沒有分別對待的。佛性本來無一物,所以豈有〔明〕跟〔暗〕?豈有順跟逆?佛性當中豈有迷跟悟?豈有生死跟解脫?豈有衆生跟佛?佛性是完全摒除這些名相的。爲什麼你沒有悟到本體?你就一定會在相對的概念打轉,苦不堪言。這樣修修不出來,因爲彼此的一方一定會産生對立的一方,甲一定會創造乙,假設有彼就一定會創造此,只要是有病就一定會有藥。如果你不明白這種概念,一定要去找個答案,那就是落入相對。跟你講你沒有病,你不相信,所以醫生才要開維生素ABCD給你吃。只要你去看病,不開七八種藥回來不甘願,我們人就是這樣,醫生跟你說沒有病,你不甘願。【明暗】都是對待。【是代謝之義;】相。現象。針對前面所講的〔冥者皆明〕來講,就是我們講的日升日落,就是無明跟明的意思。【明明無盡,亦是有盡,相待立名,故《淨名經》雲:「法無有比,】諸法空寂,豈有分別比較呢?【無相待故。」】沒有分別對待。這是《壇經》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二法門,不落兩邊就是這個意思,法的究竟真相是沒有分別對待的。

  

  【簡曰:明喻智慧,暗喻煩惱;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,無始生死憑何出離?】這句話你可以說他不對嗎?我們聽他這樣講是對,你的思維模式也是這樣。你今天遇到問題,需要找一個答案;你今天很痛苦,需要找快樂;你今天迷,需要找一個悟;你今天沒有路,需要找一個出口。我們的概念都是這個樣子,我們的腦袋都是相對的、邏輯的概念,那都是意識不是般若。如果你從唯識論的角度,就講得很複雜,教你如何轉識成智。什麼叫做意識?相對的就是意識。什麼叫智慧?什麼叫般若?離開相對就叫般若。如何叫轉識成智?從相對之中去離開相對。你如果要好好地研究,要研究七八年,當學問研究可以研究一輩子。什麼都可以研究啦!問題是你要實用的。像我以前去買東西我都說︰「老板,你這裏有沒有最實惠、好用又便宜的?」一樣,我們也掉入這個陷阱,我們有煩惱,所以我們需要讀般若經來生起〔智慧〕,用這個智慧來〔照破煩惱〕,才能夠解脫生死。這樣的法義原則上是對的,但並不是大乘人的知見。

  

  【師曰:煩惱即是菩提,無二無別;】這句話之前已經講過。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〔煩惱〕是一個名詞,〔菩提〕也是一個名詞,名詞在佛法裏就叫名相,煩惱和菩提是自己認知的。坦白講,你是很主觀的,也是很盲目的。你爲什麼要認爲這個樣子呢?就像你看到一個人在路邊哭,你問他:「你爲什麼哭?」他可以說:「噢,我是全世界最歹命的人。」他都敢這樣說,他說錯了嗎?事實上他就是苦不堪言。沒有錯,你認爲你歹命你就歹命,你認爲你好命你就好命。爲什麼?因爲你的認知在決定你的人生,而且你現在的表現就是因爲你的認知産生的。所以,我們從法義來講,〔煩惱〕的本質是空,〔菩提〕的本質也是空,這叫空無自性。第二個角度,〔煩惱〕跟〔菩提〕是我們創造的假名,本來就沒有這個名,爲什麼被這個假名所騙呢?第叁個角度,〔煩惱〕的那個心跟〔菩提〕的那個心難道是不一樣嗎?難道你有兩顆心嗎?浪子回頭金不換,難道是兩個人嗎?還不是那個人?你到底有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?所以六祖大師才說〔無二〕亦〔無別〕,你不要以爲這兩個是不同的,然後産生困擾。薛簡爲什麼這樣講?他就是認爲兩個不一樣。比如說,你現在跟一個朋友在一起,如果你認爲你比他醜,這個是不是事實?以真理的角度它不是事實,但是以作用的角度它是事實,因爲你已經産生了這樣的心理作用。接著,這樣的錯會一直錯下去,而且錯得很離譜:第一,我比他醜;第二,我的自卑感就生起來了;第叁,有可能因爲這樣而嫉妒別人;第四,有可能因爲這樣而羨慕別人;第五,有可能因爲這樣才需要去整容…。我講不完,人生辛苦就在這裏,這樣很累。但是,有這麼複雜嗎?你只要想錯了,那些結怎麼解都解不開。我問你,要從哪個結開始解?是不是要一個結一個結去解?你不是累死?爲什麼要由心而悟?那就是明白真相,那就是根本。你們明白了這個根本就好了,人生根本不需要這麼累。【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,此是二乘見解,】對治。【羊鹿等機,】《法華經》的譬喻,〔羊〕車是聲聞,〔鹿〕車是緣覺,這就是沒有徹底通達的人,總是以對治的角度來修行。【上智大根悉不如是。】真正有大智慧的人,什麼叫大智慧?就是真正能夠通達本體,能夠明白究竟。本體的角度事實上煩惱跟菩提都是多余的,所以爲什麼叫能所雙亡?沒有那個能,豈有這個所?沒有那個所,豈會産生這個能?

  

  【簡曰:如何是大乘見解?師曰:明】菩提。【與無明,】煩惱。【凡夫見二,】我們一般人認爲它是不一樣的。【智者了達其性無二;】〔性〕就是性體、本體、自性。本來就沒有這些概念。【無二之性,即是實性。】真實的本性,真實的樣子。【實性者,】真實的佛性。【處凡愚而不減,在賢聖而不增,】佛性事實上跟你是凡是聖不相幹,它是本來具足。我們認爲我們是凡愚,所以想求個聖賢;我們認爲我們是衆生,所以想求個成佛。坦白地講,成佛不用這樣求,只要不迷,當下就是。要修多久?那也是陷阱。修多久就是時間的長短,就跟你說衆生跟佛都要拿掉了,哪有個長跟短?!但你又掉入時間落差的陷阱。【住煩惱而不亂,】你不要害怕你的〔煩惱〕。只要你不害怕煩惱,心就不會亂。你能明白嗎?學佛不是叫你心鎖死了,不敢想,只要一想就是胡思亂想。不是。心會用是一種智慧,不是叫你心不要用而鎖住空寂。這是很多學佛的人常常不會用的地方,他害怕自己亂想,所以一句句阿彌陀佛來鎖住。心要用在好的地方,用在對的地方,要會用,但若是心胡思亂想,只要不害怕它,那個胡思亂想不也起不了作用嗎?你害怕它什麼?我常常跟各位講你不要驅趕它,不需要趕它走,就像天空的烏雲,不用害怕它,它沒有辦法汙染虛空,也沒有能力障礙虛空。【居禅定而不寂;】我覺得很靜。你不要停留在一種很靜的狀態,真正心很靜的人不是甯靜的那種狀態,這樣就不能夠生其心。注意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心是活活潑潑的,所以叫善用其心。你的心要會用嘛!而不是說:「我修到禅定了,然後也不起心動念了,靜靜地定在那裏。」那幹什麼?不需要這個樣子。你學佛對跟錯,看你怎麼生活。你生活的樣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對或錯。好好地做,好好地生活。而不是說你做老板的,把公司收起來,死死的樣子。該怎麼做,就怎麼做,一切都無礙,那你就入道了。士農工商都是菩薩的化身。你是菩薩?一執著就是凡夫,一起分別對待就是愚者。【不斷不常,】沒有掉入兩邊,沒有掉入〔常〕見〔斷〕見。不要說一定怎麼樣,一定就是一邊,法無定法才是佛法,佛法就是不二之法,不二就是不落兩邊。【不來不去,】不是現象界的問題。【不在中間及其內外,】無形無相的東西豈有個定點?有形有相的東西才有個空間。【不生不滅,】就是前面所講的「道無明暗」。【性相如如,】就是平等的意思,也就是現象跟本體是不可以分開的,所以叫緣起性空。講緣起事實上就含有性空的意思,講性空事實上就含有緣起的作用。有的名詞講一個,另一個就涵蓋在裏面,但是怕你不懂,所以再講清楚一點。【常住不遷,】無論你是六道輪回中哪一道的衆生,盡是如此,衆生皆有佛性。【名之曰道。】這才是佛法的真實義。

  

  【簡曰:師說不生不滅,何異外道?】跟〔外道〕有什麼區別呢?【師曰: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,】相對生滅法。【將滅止生,以生顯滅;】把生跟滅分成兩個角度在講,也就是當對方滅了,他就認爲這是〔不滅〕。但這個滅不是真的不滅,而是它跟生的現象不同。【滅猶不滅,生說不生。】他所講的生不生,是針對滅的現象來講的,事實上他所講的是相對的概念。所以他所講的〔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92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