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

  六祖坛经讲记(92)

  

  简曰:弟子回京,主上必问。愿师慈悲,指示心要,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,譬如一灯然百千灯,冥者皆明,明明无尽。师云:道无明暗,明暗是代谢之义;明明无尽,亦是有尽,相待立名,故《净名经》云:「法无有比,无相待故。」

  

  简曰:明喻智慧,暗喻烦恼;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,无始生死凭何出离?师曰:烦恼即是菩提,无二无别;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,此是二乘见解,羊鹿等机,上智大根悉不如是。

  

  简曰:如何是大乘见解?师曰:明与无明,凡夫见二,智者了达其性无二;无二之性,即是实性。

  

  实性者,处凡愚而不减,在贤圣而不增,住烦恼而不乱,居禅定而不寂;不断不常,不来不去,不在中间及其内外,不生不灭,性相如如,常住不迁,名之曰道。

  

  简曰:师说不生不灭,何异外道?师曰: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,将灭止生,以生显灭;灭犹不灭,生说不生。我说不生不灭者,本自无生,今亦无灭,所以不同外道。

  

  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,自然得入清净心体,湛然常寂,妙用恒沙。简蒙指教,豁然大悟。礼辞归阙,表奏师语。

  

  其年九月三日,有诏奖谕师曰:师辞老疾,为朕修道,国之福田!师若净名,托疾毘耶,阐扬大乘,传诸佛心,谈不二法。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,朕积善余庆,宿种善根,值师出世,顿悟上乘。感荷师恩,顶戴无已,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,敕韶州剌史修饰寺宇,赐师旧居为国恩寺。

  

  【简曰:弟子回京,主上必问。愿师慈悲,指示心要,】我们有时候跟你讲重点,你又不服气,认为很简单,这也是很麻烦。【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,譬如一灯然百千灯,冥者皆明,】〔冥〕就是无明,不懂的人。【明明无尽。】以灯传灯,心佛相传。【师云:道无明暗,】性。本体。真理的本身是没有分别对待的。佛性本来无一物,所以岂有〔明〕跟〔暗〕?岂有顺跟逆?佛性当中岂有迷跟悟?岂有生死跟解脱?岂有众生跟佛?佛性是完全摒除这些名相的。为什么你没有悟到本体?你就一定会在相对的概念打转,苦不堪言。这样修修不出来,因为彼此的一方一定会产生对立的一方,甲一定会创造乙,假设有彼就一定会创造此,只要是有病就一定会有药。如果你不明白这种概念,一定要去找个答案,那就是落入相对。跟你讲你没有病,你不相信,所以医生才要开维生素ABCD给你吃。只要你去看病,不开七八种药回来不甘愿,我们人就是这样,医生跟你说没有病,你不甘愿。【明暗】都是对待。【是代谢之义;】相。现象。针对前面所讲的〔冥者皆明〕来讲,就是我们讲的日升日落,就是无明跟明的意思。【明明无尽,亦是有尽,相待立名,故《净名经》云:「法无有比,】诸法空寂,岂有分别比较呢?【无相待故。」】没有分别对待。这是《坛经》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二法门,不落两边就是这个意思,法的究竟真相是没有分别对待的。

  

  【简曰:明喻智慧,暗喻烦恼;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,无始生死凭何出离?】这句话你可以说他不对吗?我们听他这样讲是对,你的思维模式也是这样。你今天遇到问题,需要找一个答案;你今天很痛苦,需要找快乐;你今天迷,需要找一个悟;你今天没有路,需要找一个出口。我们的概念都是这个样子,我们的脑袋都是相对的、逻辑的概念,那都是意识不是般若。如果你从唯识论的角度,就讲得很复杂,教你如何转识成智。什么叫做意识?相对的就是意识。什么叫智慧?什么叫般若?离开相对就叫般若。如何叫转识成智?从相对之中去离开相对。你如果要好好地研究,要研究七八年,当学问研究可以研究一辈子。什么都可以研究啦!问题是你要实用的。像我以前去买东西我都说︰「老板,你这里有没有最实惠、好用又便宜的?」一样,我们也掉入这个陷阱,我们有烦恼,所以我们需要读般若经来生起〔智慧〕,用这个智慧来〔照破烦恼〕,才能够解脱生死。这样的法义原则上是对的,但并不是大乘人的知见。

  

  【师曰:烦恼即是菩提,无二无别;】这句话之前已经讲过。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〔烦恼〕是一个名词,〔菩提〕也是一个名词,名词在佛法里就叫名相,烦恼和菩提是自己认知的。坦白讲,你是很主观的,也是很盲目的。你为什么要认为这个样子呢?就像你看到一个人在路边哭,你问他:「你为什么哭?」他可以说:「噢,我是全世界最歹命的人。」他都敢这样说,他说错了吗?事实上他就是苦不堪言。没有错,你认为你歹命你就歹命,你认为你好命你就好命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认知在决定你的人生,而且你现在的表现就是因为你的认知产生的。所以,我们从法义来讲,〔烦恼〕的本质是空,〔菩提〕的本质也是空,这叫空无自性。第二个角度,〔烦恼〕跟〔菩提〕是我们创造的假名,本来就没有这个名,为什么被这个假名所骗呢?第三个角度,〔烦恼〕的那个心跟〔菩提〕的那个心难道是不一样吗?难道你有两颗心吗?浪子回头金不换,难道是两个人吗?还不是那个人?你到底有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?所以六祖大师才说〔无二〕亦〔无别〕,你不要以为这两个是不同的,然后产生困扰。薛简为什么这样讲?他就是认为两个不一样。比如说,你现在跟一个朋友在一起,如果你认为你比他丑,这个是不是事实?以真理的角度它不是事实,但是以作用的角度它是事实,因为你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心理作用。接着,这样的错会一直错下去,而且错得很离谱:第一,我比他丑;第二,我的自卑感就生起来了;第三,有可能因为这样而嫉妒别人;第四,有可能因为这样而羡慕别人;第五,有可能因为这样才需要去整容…。我讲不完,人生辛苦就在这里,这样很累。但是,有这么复杂吗?你只要想错了,那些结怎么解都解不开。我问你,要从哪个结开始解?是不是要一个结一个结去解?你不是累死?为什么要由心而悟?那就是明白真相,那就是根本。你们明白了这个根本就好了,人生根本不需要这么累。【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,此是二乘见解,】对治。【羊鹿等机,】《法华经》的譬喻,〔羊〕车是声闻,〔鹿〕车是缘觉,这就是没有彻底通达的人,总是以对治的角度来修行。【上智大根悉不如是。】真正有大智慧的人,什么叫大智慧?就是真正能够通达本体,能够明白究竟。本体的角度事实上烦恼跟菩提都是多余的,所以为什么叫能所双亡?没有那个能,岂有这个所?没有那个所,岂会产生这个能?

  

  【简曰:如何是大乘见解?师曰:明】菩提。【与无明,】烦恼。【凡夫见二,】我们一般人认为它是不一样的。【智者了达其性无二;】〔性〕就是性体、本体、自性。本来就没有这些概念。【无二之性,即是实性。】真实的本性,真实的样子。【实性者,】真实的佛性。【处凡愚而不减,在贤圣而不增,】佛性事实上跟你是凡是圣不相干,它是本来具足。我们认为我们是凡愚,所以想求个圣贤;我们认为我们是众生,所以想求个成佛。坦白地讲,成佛不用这样求,只要不迷,当下就是。要修多久?那也是陷阱。修多久就是时间的长短,就跟你说众生跟佛都要拿掉了,哪有个长跟短?!但你又掉入时间落差的陷阱。【住烦恼而不乱,】你不要害怕你的〔烦恼〕。只要你不害怕烦恼,心就不会乱。你能明白吗?学佛不是叫你心锁死了,不敢想,只要一想就是胡思乱想。不是。心会用是一种智慧,不是叫你心不要用而锁住空寂。这是很多学佛的人常常不会用的地方,他害怕自己乱想,所以一句句阿弥陀佛来锁住。心要用在好的地方,用在对的地方,要会用,但若是心胡思乱想,只要不害怕它,那个胡思乱想不也起不了作用吗?你害怕它什么?我常常跟各位讲你不要驱赶它,不需要赶它走,就像天空的乌云,不用害怕它,它没有办法污染虚空,也没有能力障碍虚空。【居禅定而不寂;】我觉得很静。你不要停留在一种很静的状态,真正心很静的人不是宁静的那种状态,这样就不能够生其心。注意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心是活活泼泼的,所以叫善用其心。你的心要会用嘛!而不是说:「我修到禅定了,然后也不起心动念了,静静地定在那里。」那干什么?不需要这个样子。你学佛对跟错,看你怎么生活。你生活的样子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对或错。好好地做,好好地生活。而不是说你做老板的,把公司收起来,死死的样子。该怎么做,就怎么做,一切都无碍,那你就入道了。士农工商都是菩萨的化身。你是菩萨?一执着就是凡夫,一起分别对待就是愚者。【不断不常,】没有掉入两边,没有掉入〔常〕见〔断〕见。不要说一定怎么样,一定就是一边,法无定法才是佛法,佛法就是不二之法,不二就是不落两边。【不来不去,】不是现象界的问题。【不在中间及其内外,】无形无相的东西岂有个定点?有形有相的东西才有个空间。【不生不灭,】就是前面所讲的「道无明暗」。【性相如如,】就是平等的意思,也就是现象跟本体是不可以分开的,所以叫缘起性空。讲缘起事实上就含有性空的意思,讲性空事实上就含有缘起的作用。有的名词讲一个,另一个就涵盖在里面,但是怕你不懂,所以再讲清楚一点。【常住不迁,】无论你是六道轮回中哪一道的众生,尽是如此,众生皆有佛性。【名之曰道。】这才是佛法的真实义。

  

  【简曰:师说不生不灭,何异外道?】跟〔外道〕有什么区别呢?【师曰: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,】相对生灭法。【将灭止生,以生显灭;】把生跟灭分成两个角度在讲,也就是当对方灭了,他就认为这是〔不灭〕。但这个灭不是真的不灭,而是它跟生的现象不同。【灭犹不灭,生说不生。】他所讲的生不生,是针对灭的现象来讲的,事实上他所讲的是相对的概念。所以他所讲的〔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