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93)
法門對示第九
師一日喚門人法海、志誠、法達、神會、智常、智通、志徹、志道、法珍、法如等曰:汝等不同余人,吾滅度後,各爲一方師。吾今教汝說法,不失本宗。
先須舉叁科法門,動用叁十六對,出沒即離兩邊;說一切法,莫離自性。忽有人問汝法,出語盡雙,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
叁科法門者,陰、界、入也。陰是五陰,色受想行識是也。入是十二入,外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;內六門,眼耳鼻舌身意是也。界是十八界,六塵、六門、六識是也。
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;若起思量,即是轉識。生六識,出六門,見六塵,如是一十八界,皆從自性起用。
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若惡用即衆生用,善用即佛用;用由何等?由自性有。
對法,外境無情五對:天與地對、日與月對、明與暗對、陰與陽對、水與火對,此是五對也。
法相語言十二對:語與法對、有與無對、有色與無色對、有相與無相對、有漏與無漏對、色與空對、動與靜對、清與濁對、凡與聖對、僧與俗對、老與少對、大與小對,此是十二對也。
【法門對示】就是六祖大師教他的弟子如何去教法、說法,一般的佛經很少有這樣的內容。【師一日喚門人法海、志誠、法達、神會、智常、智通、志徹、志道、法珍、法如等曰:】因緣已經成熟,因爲六祖大師准備要圓寂了,所以他們之後要到一方去度化。開悟跟說法還有一段距離,說法的人不一定開悟。開悟是自己,說法是要說到讓別人開悟。【汝等不同余人,吾滅度後,各爲一方師。】弟子跟師父的關系,一般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得法之後就離開了,二是得法之後爲了報師恩,一直留在師父身邊,直到師父圓寂才離開。【吾今教汝說法,不失本宗。】告訴他們應該怎麼說法。說實在的,這種說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得來的。這一品你聽懂最好,聽不懂不要煩惱,等到你開悟的時候再研究到底怎麼說法、怎麼度人。但是你前面真懂,後面這品你會懂。【先須舉叁科法門,】說法的綱要,等于學佛的綱要。〔叁科法門〕就是陰、界、入。【動用叁十六對,】應用。透過這個綱要,怎麼去應用。應用真的只有叁十六嗎?這是表法。〔叁十六對〕,就是七十二,就是變化無窮的意思。〔叁十六對〕就是外境無情五對,法相語言十二對,自性起用十九對。總共叁十六。【出沒即離兩邊;】〔出沒〕就是應用。無論你怎麼講,都不能夠掉入一邊的陷阱,不要講有就一定有,沒有就一定沒有,這是落一邊。所以人家問我一些問題,我常會說:「如果你覺得有,那當時你的心就有。」比如說你覺得有障礙,那就是有障礙,事實上是沒有,有跟沒有是你自己創造、決定的。你創造有跟沒有,是你創造〔兩邊〕,所以爲什麼有的人講話到最後話收不回來,或是下不了臺,就代表他沒有辦法〔出沒即離兩邊〕。【說一切法,莫離自性。】比如說我今天在這邊講,大家在這邊聽,只有一個重點,就是要識自本性而已。東講西講,就是要認識自己,真正地了解自己,所以說法的目的還不是回歸〔自性〕!第二個概念,誰能夠〔說一切法〕?這一切法從自性生,一切法從心想生,都沒有離開自性。所以,你現在引度別人修行,最主要是引度他回來見性。對一般社會大衆來講,無論你怎麼勸他,都是希望他趨于善,向上也是善。所以你跟別人講話,不能離開規勸他向善這個做法。爲什麼一般人聊天都聊些沒有意義的話?有時候人家在講是非你也講,人家在罵主管你也加入去罵,你並沒有導歸人家趨于善。講世間法要歸于善,講出世間法在歸于〔自性〕,這樣你就知道怎麼聊,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,是不變的,你就不會造口業。明白這樣概念的人,就能夠度化衆生,就能夠規勸別人、鼓勵別人,而且你才知道怎麼守住自己的身口意,才能夠修你的福報,進入你的功德。【忽有人問汝法,】別人問我們法義。【出語盡雙,】也就是說如果對方講右邊,你講左邊來破右邊,如果他講左邊,你用右邊來破左邊。你說是左邊對還是右邊對?停在任何一邊就是不對。你說是禅宗比較好還是淨土比較好?誹謗別人就是不好,自贊非他就是不好。【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;】此有故彼有,意思就是任何的概念、名相畢竟是相對的,所以這兩個彼此有因緣的關系。就好像說有人說「長」,所以才有「短」這個名詞的出現,就是因爲有「善」所以才有「惡」的概念,就是因爲有「貧」才有「富」的概念。如果我們全部的人都騎腳踏車,你就不需要羨慕賓士汽車了。有很多的概念,就是因爲有彼此的關系建立的。在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。」
【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】此無故彼無,〔二法盡除〕就是相對的概念完全不執著。假設你不去執著那個叫做煩惱,也不需要産生這個叫做菩提;假設你不執著美跟醜,那美醜是完全不會困擾你的,所以此無故彼無。我舉個我自己的實例,曾經人家問我,說:「師父,到底有沒有心?」我就跟他說:「你問我那一刹那就有,當問完之後就沒有。」我有心才能回答你,但問完了就沒有,那你說有還是沒有?這是回答的方式,你不需要講說:「我沒有心。」或說:「我有一顆心。」你有一顆心,那顆心常常是破碎的心。你要知道,語言文字是用來教化,不是用來爭辯的。假設我講「沒有」能教化你,我就講「沒有」;假設我講「有」能夠教化你,那我就講「有」,那到底是有或沒有?陷阱!當你想一定要怎麼樣,就是陷阱。比如說,你現在是要跟我講現象還是本體?是要跟我講哪一種層次?所以不可以講一個定法。這樣的概念一般人不好懂,尤其不懂禅的人更不好懂。一般人只有一種概念,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,所以善惡分明,嫉惡如仇,那就叫做不會變通。就像顔回輸冠的故事,不要爲了你的話,讓別人輸掉一個頭。如果你講的是對的,爲了能夠保住別人的頭,就算你輸掉一頂帽子,你也要輸。你講的是對,但你堅持你的對,有時候會害到別人,所以你肯定變成是錯了。不要堅持自己對,要繞回來,這真的很困難。就好像曆史故事裏,我們雖然都講說昏君,但是昏君真的好人、壞人他不知道嗎?忠臣他不知道嗎?有時候還是知道啊!但他可能爲了怕動搖國本,爲了國家的利益,好人跟忠臣有時候還是不得不殺。你要注意這個概念,比如我們這一班都很好,假設每個人都討厭班長,那我不得不把班長趕走。你會問:「這樣是公平還是不公平?」常常有人說:「師父你偏心。」難道你的心在中間嗎?我的心本來就偏一邊。不可以以現象界來談事情,你的公平跟平等是以什麼爲標准?你覺得它比較短,是你說的。我覺得五個手指頭長短不一樣,但我覺得五根都美麗。我不是講它現象界平等,我是講它真的平等。但你們講不公平講的是現象界,你爲什麼要這樣看呢?從現象界的角度來看,你怎麼會服氣呢?一個開悟見性的人沒有什麼服不服氣,我們凡夫才會以現象界來探討這個問題。原則上六祖大師講的就是最根本的原始佛教《雜阿含經》的理論,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。」你不要小看這個理論,你也不要認爲你懂,你會用才算懂。你們佛法讀過多少理論,但是你們很少用,原則上還是用你自己的腦袋在過人生。你真的能把佛法的道理落實、實踐出來,應用得善巧、巧妙嗎?不見得。
【叁科法門者,陰、】五蘊。【界、】十八界。【入】十二處。【也。】你學佛法要從這叁個角度切入,就很容易掌握佛法,很容易明白佛法到底在講什麼。講叁個,事實上濃縮起來就是一個,就是五蘊。爲什麼要講叁個呢?就講五蘊就好了?因爲衆生每個人執著的角度不同,比如說有的人比較偏向于名,有的偏向于利,有的偏向于賭,有的比較偏向于色。講叁個的意思,懂一個,其他兩個就能懂。但爲人家說法你都要懂,因爲你要幫助所有的人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【陰是五陰,色受想行識是也。】這是針對比較執著于心的人講的。心就是精神,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執著于精神,還沒有想修行的人大部分都執著于物質。爲什麼針對執著心的人談五蘊呢?心法就是受想行識,只有色是色法,所以比較偏于心,偏于精神層次。對于執著心的人,重點在于破他的五蘊,事實上教每個人的方式是不太一樣。你既然執著心,我就跟你講心的現象,讓你不再執著心的現象。【入是十二入,外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;內六門,眼耳鼻舌身意是也。】六塵加六根,十二入比較偏向于物質,跟身體的感官肉體,這是針對執著于身體的人,比較偏向于執著色法的人,他執著物質,所以分析物質讓他不要執著,他執著精神,所以分析精神的狀態讓他不要執著精神。【界是十八界,六塵、】物理現象。【六門、】生理現象。【六識】心理現象。【是也。】十八界合起來,就是針對既執著心法,也執著色法的人,你就要全部講給他講,這樣的人就要詳細講十八界給他聽。請問,現在你的朋友一定有執著,你應該爲他講五蘊,十八界還是十二入?假設他全部都執著,怎麼跟他講?講這些是針對學佛的人。對一般人,他執著財色名食睡,你就一個一個講給他講。比如他執著股票,你就要分析股票給他聽,假設他執著感情,你就要爲他分析感情。你不要學完佛法之後,和別人都合不來啦。那天有個臺北的同學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:「師父,我的股票已經輸了一千萬啦!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?」你們說呢?你勸人家,他聽不下去,沒有用啊。我就這樣回答他:「如果我叫你不要玩,你做不到,不然你現在就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了,所以叫你不要玩我就明明知道是沒有用的,所以我勸你是沒有意義的。但我叫你繼續玩,那又違背我的職責。叫你不要玩,不聽,叫你去玩,我就講錯了。你叫我怎麼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93集 法門對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