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唐朝征诏

  六祖坛经讲记(91)

  

  唐朝征诏第八

  

  神龙元年上元日,则天、中宗诏云:朕请安、秀二师宫中供养,万机之暇,每究一乘。二师推让云:「南方有能禅师,密授忍大师衣法,传佛心印,可请彼问。」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,愿师慈念,速赴上京。师上表辞疾,愿终林麓。

  

  薛简曰:京城禅德皆云:「欲得会道,必须坐禅习定;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,未之有也。」未审师所说法如何?

  

  师曰:道由心悟,岂在坐也?经云:「若言如来若坐若卧,是行邪道。」何故?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无生无灭,是如来清净禅;诸法空寂,是如来清净坐。究竟无证,岂况坐耶?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每一段几乎都是在讲修行,无论你从哪一节课开始听,事实上每一个观念都贯通。不是只听一节课的人就不能领悟,而是你真的听懂而去实践了吗?这样你才能够真的受益,不然的话,你就会一天过一天,一年过一年,一生过一生,一劫过一劫,这不是听多少的问题。【神龙元年】西元七百零六年。【上元日,】正月十五元宵节。【则天】她对佛教影响很大,她曾经短期出家,住过寺院,跟佛有因缘,也了解佛法,她喜欢看经典,也请过很多高僧大德入宫。她看了《华严经》写了《开经偈》,没有人比她写得更好。【中宗诏云:朕请安、秀二师宫中供养,】请惠安、神秀二师,至宫中供养。【万机之暇,每究一乘。】处理完公事之后,还研究一乘佛法,就是大乘佛法,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偏向于大乘。你们上班有没有比她忙?下班有没有〔每究一乘〕啊?所以,如果你知道那是宝,你就不会找借口。如果你认为它不是宝,那当然你就不在意啊。所以,学东西是没有办法强迫的,尤其是佛法。但是你要注意,比如说我过去教过《易经》,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学《易经》,不喜欢学佛法?因为你一学佛法,人家就会问你:「你不是在学佛法吗?怎么修成这样?」「你不是在学佛法吗?跟我耍什么脾气?」「你不是在学佛法吗?你就让我一下,肚量大一点。」学佛法的人就掉入一个陷阱:「我学了一、两年甚至十年,谈修行觉得很困难,像很沉重的一件事情。」别人给的压力,加上自己也没有办法欺骗自己,所以很多人退道。你学《易经》,没有人会把你跟修行扯在一起,所以一般同学学《易经》很有成就感,学佛法则没有。这样不是很奇怪吗?并不是说读了佛法才谈修行,读了《论语》不用谈修行吗?读了《道德经》不用谈修行吗?也就是要明白你到底在做什么,我们今天学了佛法,重点到底是摆在哪里?并不是你学佛法才要修行,修行不是学佛法的专利,而是每一个人的权利。最主要是要让你对人生透彻,每个人都应该对人生透彻,并不是说你是哪宗哪派,或你到底信不信。为什么要对人生透彻?这样你才能够真正过得好。你要好好地活着,要过得好就要通达事理,心中才不会有怨、有恨、有遗憾。大家一定要明白,上完了《六祖坛经》之后,你到底想不想再听佛法,那是你的权利,但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束缚,不是。你明白了之后,不用人家催你、度你,不用人家权巧引导你,你自然就会研读,你才会有懂的一天。【二师推让云:「南方有能禅师,密受忍大师衣法,传佛心印,可请彼问。」】你看人家肚量多好,身为皇帝的国师,还在推荐:「有一个人比我更好。」真正有修行的人肚量、气度真的都很好。因为大家都已经是入道之人,哪个是明眼人,哪个是开悟的人,大家心知肚明,所以惠安国师跟神秀他们共同向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。为什么六祖大师〔传佛心印〕?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给大迦叶,一直到达摩祖师传到中国,所以叫〔传佛心印〕。

  

  【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,愿师慈念,速赴上京。师上表辞疾,愿终林麓。】如果我们在一个小寺庙里面当住持久了,能够接到皇帝的诏书一定很高兴,但六祖是何许人也,名利跟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,六祖大师就婉拒,意思是他希望在民间就好。〔薛简〕呈了诏书之后,六祖大师婉拒,一般人是快马回京报告,但他没有这样。【薛简曰:】他向六祖大师请法。这一段公案很重要,这牵涉到你们的修行。简单地讲,你是要「迷者经累劫」还是「悟者刹那间」就在这里。没有人跟你说修越久的就越容易开悟,假设你的知见不正确,这样修会有所偏差,就好像煮沙不能成粥。【京城禅德皆云:】他以当时在京城所看到的情形来请教六祖大师,就是京城这些出家人、高僧大德,他们曾经这样说过。【「欲得会道,必须坐禅习定;】如果你想要悟道,必须透过〔坐禅〕,目的是为了得〔定〕,所以叫禅定。这里讲的〔坐禅〕是指现象界的坐禅,坐在蒲团上盘腿,坐久了之后,渐渐透过各种方法,无论是数息还是四念处,得定。定又有分层次,四禅八定,或是欲界定、色界定、无色界定。透过坐禅的方式这样的修,然后得到禅定的功夫。【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,未之有也。」】假设你没有这样修,而能够开悟的,从来都没有,没有听说过。【未审师所说法如何?】薛简请问六祖大师有什么看法?【师曰:道由心悟,岂在坐也?】这八个字懂了,你就会修行,没有真懂,就只是门外汉。我们从这八个字开始来谈:〔岂在坐也〕,这个〔坐〕就是盘腿坐在蒲团上那个〔坐〕。六祖大师不是说坐禅不好,〔岂在坐也〕,你坐在蒲团上坐禅是个修行的形式,这没有对跟错,就像你在拜佛、诵经也是一种修行的形式。但你要注意,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,你说他怎么会开悟?怎么会改变自己?六祖大师意思是:你不要拘泥这个修行的形式,你不要被这个形式所绑,你不要误会这个形式才是修行。你可以怎么改?你说岂在坐禅,岂在拜佛,岂在诵经,岂在念佛,早晚课也是形式,所以你不可以跟人家讲六祖说不用坐禅,你们在学禅,观念稍微一点点偏差,拿捏得不太准,很容易无形中诽谤经典、诽谤佛法。换个角度来讲,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个时间性。比如说你做早课,你做得很认真,做两个小时,从早上四点到六点,你做完早课以后呢?或做早课之前你在做什么?或你做晚课之前你在做什么?做晚课之后你在做什么?或者你说:「我在念佛。」那纵使你每天念十万句,十个小时用功的念完,其他十四个小时你在做什么?我就光问你做早晚课的事情,你做早晚课多久了?他说:「师父,我从二十岁开始做,直到现在八十岁,我做早晚课已经做了六十年了。」但是脾气、个性很多人是没有改的,这样的人应该很多。请问,这是佛的意思吗?你对不起你自己。你早晚课做了六十年,可以得一个全勤奖,但问题是,你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改变,烦恼依旧烦恼,贪瞋痴依旧存在,这样不是很冤枉吗?说你不认真你又认真,你付出了六十年。但是,我并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课。

  

  〔道由心悟〕,这个〔道〕就是佛道,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来体悟。虽然要透过实践,但是如果你实践是傻傻地做,没有体悟,那个实践是有问题的。什么叫做生活?生就是生命,活就是活动,生活就是生命活动,哪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在活动?!或许你认为自己在上班、在照顾家庭、在修行…。但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吗?我们每个凡夫是活在惯性当中。不要活在惯性,要活在觉性。惯性就是佛法所讲的习气,也就是业力,你不知不觉被一股力量推动,就是惯性。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惯性,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,都是很自然地反应,那就是惯性。你喜欢的在心理学当中叫舒适区,不喜欢的就是一种不舒服的区域,它是很强烈的,代表那种惯性强到已经在主宰你。你以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在活,没有!你时时刻刻都按照你的惯性,而没有觉性。就像我们现在吃饭,是因为时间到了。我们不见得要吃宵夜,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着。我们不见得要吃零食,但有人认为不吃零食人生实在很无聊。就像我们认为要吃三餐,修行人却只吃一餐,甚至过午不食。这个事实上是没有什么绝对,而是你自己的习惯动作。就像我们喝茶,很多时候不是口渴才喝,而是不自觉就拿起来喝,紧张也拿起来喝,无聊也拿起来喝,或是刚好手碰到就拿起来喝。觉性是什么?「我口渴,所以我在喝水。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,还是喝一口就能止渴。」他都知道,我们一般人不清不楚。同理可证,你在做早晚课也会有这种惯性,刚开始做还有感觉,做到最后没有感觉,你在做一个没有感觉的事你不知道!例如家里有人往生,刚开始念佛很有感觉,棺材抬走了,叫你念佛就念不下去了。或是家里有人往生,念佛帮助他去西方极乐世界,他去了我还念什么?或是家里又没有人往生,念佛太没有意思了。例如我们刚开始上课,先合掌,念三声佛号,念开经偈,你会不会感动?你如果没有,就是惯性。「师父叫我们这样我们就这样。」你每个动作都是惯性。学佛的人都知道,吃饭前都要供养,但你内在有真正在供养十方佛、十方法、十方僧,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吗?你的心还是惯性,你所做的都是带着一种形式,那是修行吗?不是。你并没有察觉,甚至做一辈子都没有人告诉你,你做这么久都没有意义,为什么?自欺欺人,你在骗你自己,或是你只是一种形式化,那你怎么会开悟?开悟的人是用心去领悟。

  

  〔道由心悟〕,这个心并不是你做早晚课才有〔心〕,也并不是说你在念佛、拜佛、诵经、抄经、读经才有心。这个心二六时中都跟你在一起,二十四小时都跟你在一起,你却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。如果那时候叫上课,做完之后就叫做下课,上课那样修事实上是索然无味的,不然就是执着刻意的。你不相信吗?你参加禅七很认真,坐七天,像佛祖,回去就放松四十九天,因为很累!你为什么觉得很累?因为是刻意的,你的潜意识不知不觉在执着,所以你不是刻意的,就是索然无味,你这样怎么修?这是很糟糕的一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唐朝征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