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件事情。尤其说你们上《六祖坛经》也上了两年,有很多话你也会讲,事实上你始终不会这样做。比如说怎么修行,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这句话你会讲,不会修。再来,要好好地照顾你自己的心,这句话你也会讲不会修,因为你并没有这样修,你所修的还是形式。要在生活当中修行,但是问题在于,讲是这样讲,一般人也是不会修。为什么?因为一般人生活是惯性,是随波逐流,在生活当中并没有念念觉醒,念念分明,清清楚楚,明明了了。我们现在把你过去的修行跟六祖大师这句话做一个整理。你早上起来做早课的时候,要清楚你在做早课,你要观察你做早课的样子。什么样子?你的内心世界的样子。假设一百个人在做早课,表面上一样,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清楚,有清楚的人他有一天会开悟,只要因缘成熟就会开悟。但是,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讲他有一天会开悟,应该说你现在能够明白,然后你知道怎么清楚,在怎么清楚的过程当中,时机因缘到了,你就会开悟。但是我们话讲太快了:「好啦,有一天你会开悟。」这样讲会变成你懈怠的借口,以为睡也会睡到有一天开悟。不清不楚,怎么会有开悟的一天?你现在清清楚楚,那样因缘到了才有机会。我清楚我在做早课,我做完早课之后我清楚我在吃早斋,之后我清楚我出去上班或出坡。我在上班的时候我清楚我待人接物的样子,我做事的样子,我应对进退的样子,我处理一切事物的样子,我都要清楚。下班开车的时候,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。我回家之后清楚地做晚饭,打理家事,或是教育小孩子,或跟全家人一起喝茶,清清楚楚地看新闻报告。之后清清楚楚地各自读书各自用功,晚上心很安稳地睡觉。明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,第一步就能够踩到地板。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,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,尤其是冬天,有的人还没有踩到地板腰就闪到了,你起床的姿势不对腰就闪到。你以为起床之后,迷迷糊糊地坐在马桶上就没有问题了吗?你应该先看看马桶里面有没有蛇,那天有这样的新闻报导。你都不是,你都是迷迷糊糊、麻木不仁的状态,你都是赶快起来,赶紧把早课做完,赶紧去上班,你在紧张什么?你那个心不清楚,你到底在做什么?你回去观察自己,就会吓一跳,你根本没有能力清清楚楚的保持一天。不要说一天,一个小时就好,你真的没有能力。我再讲一遍,更认真的人,清楚起来做早课,之后吃个早餐,散个步,回来清清楚楚坐在蒲团上。下午睡个午觉之后,到佛堂里面念两个小时的佛号,「阿弥陀佛」每一句都很清楚,你真的有这个能耐吗?当你清楚,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变成修行,否则,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并不是修行。
第二种形式是,假定下个月请每个人将这个月的心得讲十分钟,很多同学就会讲:「我这个月没有什么心得。」一个月有三十天,那你这个月怎么活?这是什么意思?行尸走肉,惯性生活,麻木不仁,然后以为买了几本佛经,跑了几个道场你就怎么样了!或是你家佛祖摆很多尊你就有修。这话你居然讲得出来:「我没有心得。」这样很可耻,太对不起自己。但是他说没有心得,这句话并没有骗我们,他真的没有心得。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心悟,他虽然活着但心不悟,活着在做什么?他就是透过惯性在过人生。所以你们看一看自己,就会察觉这种生命的状态,这种生活的模式,岂能对得起自己!人生难得今已得,佛法难闻今已闻,但问题是你把它当作一种形式在骗自己。
再来,我从第三个角度来跟大家分析,比如你很喜欢看佛经,你一直在研究说这句话是怎么解释,不然就查佛学辞典。但是你对生命呢?你会翻译《六祖坛经》,但对你的生命都不见得会领悟。只要有人叫你谈对《六祖坛经》的领悟,你就讲不出所以然。那你在研究学问吗?你对生命没有领悟。对生命有所领悟的人,他拿经典,可以讲经典,但是他不落经典的文字,他甚至没有经典也可以讲出经典的内涵。你想听浅就讲浅给你听,你想听深就讲深给你听,你想听理就讲空理给你听,你喜欢听事相就讲事相给你听,你喜欢听因缘譬喻,他就讲给你听。他真懂,那是心悟,心开悟解,他明白,所以内心没有局限。所以,你不要局限,这个样子就叫做修行。
什么叫心悟呢?比如说,你看到花开花谢,领悟到什么?你看到一盏灯忽暗忽明,领悟到什么?或是你感觉到一阵风,领悟到什么?我以风的角度来譬喻,风是无形无相的,为什么你知道那是风?它的作用是什么?风本身是无形无相,如同我们自性的本体,抓不到、摸不着,你怎么知道那是风呢?因为树在摇,你透过这个现象,这叫「相」。树为什么会摇?因为风的作用,那叫「用」。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现象跟作用,你却不悟「本体」。现象就是树在摇,你看到树在摇,你就认为那是风的本身,这样是不对的,这是现象。就像你看到你的身体是现象,你看到你的心在烦恼,你的起心动念,那是作用。你这一辈子都看到你的身跟心,但是你没有悟过佛性。你活在现象跟作用,一辈子都是这样,所以你才没有办法「常住真心」,才不会内心「生起般若」。我从风这个譬喻来跟你谈法义,但这个譬喻并不是佛经写的,而是你到处都可以领悟。你不悟,你的心到底摆在哪里?那就叫做不用心。有的人说:「有啊,我的心摆在钱。」我说:「不对,你没有真正摆在钱。心摆在钱的人知道他怎么赚钱,怎么用钱,知道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。钱只不过是工具,是帮助别人的工具,并不是训练开悟的工具。」你说:「师父,我很爱人。」我说:「你不够爱人,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应该帮助你的孩子,如果你爱你的先生你应该帮助你的先生,如果你爱你的朋友,你应该帮助你的朋友。但是,为什么你都伤害你的家人?」所以你并不清楚。一样的道理,你爱佛法你会是这个样子吗?你回顾学佛的过程,你虽然读经典,但生活当中,你的心有没有处处有所领悟呢?你并没有。比如说,我想洗手,水打开了我就洗手,你有没有想过水为什么是冷的?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洗手?因为手脏了。你有没有想过脏的定义是什么?你不要小看,你已经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错误,然后你从来都不理会这些问题。就好像说你要离苦得乐,但是你没有体悟过根本就没有痛苦这件事情。假设是有,如果你认为是有,可以,那痛苦怎么来怎么去,你知道吗?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,然后不知道它怎么来怎么去吗?你怎么可以这样!你一天到晚抱怨,跟别人倒垃圾倒一辈子有什么意思?你不觉得很多人都是这样?!你的心有没有悟?不见得是大悟那个悟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,到有一天大彻大悟,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领悟,但是你却没有。真正的修行人,他清楚他的生命,他清楚他的人生,他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么过,怎么活的,这才叫活在当下。这样的修行你会吗?这样的修行难道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吗?不是。这样的修行,就是叫你直接去面对每个当下,只是这样而已啊!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,你为什么要坐禅?「我的心很乱,透过坐禅让自己的心不乱。」那乱跟不乱到底怎么定义?那个不乱是真的不乱吗?不对,那个不乱只是比前面的乱比较没有起伏而已。「我的心起伏很大,现在坐一下,让心静下来。」现在假设这里有一壶水,里面装一些沙,摇一摇,沙尘都会浮上来,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状态。当你心很烦,想透过打坐静下来,就像这个茶杯放着,让它慢慢地沉淀,你的心终于静下来了。但是这个茶杯只要再拿起来摇一摇,沙尘又上来了。你这样修对吗?它本来就有杂质,放久了杂质就沉淀,你就以为它没有了吗?你不要这样修啦!「师父,那怎么办?是不是把它倒掉?」我告诉你一个答案,「本来就没有杂质。」你说:「明明就有。」「好!有,我不被影响。」修行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一帆风顺,身边的人不是每个都通达事理,都是好人,都是正人君子。而是什么样的人都有,但你不被影响。以现象的角度来想是这样,但以本体的角度来思维得更透彻一点,小人跟君子事实上是你内心所创造的,本来没有君子,本来也没有小人,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创造了这个问题,接着你才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:「如何留下君子驱除小人?」你才去寻找这个答案,但你寻找这个答案事实上是不究竟的。你有没有一直去领悟呢?你现在在修行,你的内心世界掉入一个很严重的陷阱。第一种,你在动乱当中想去求个宁静。第二个陷阱,你想在逆境当中去求个顺境。遇到逆境你想逃避,你的内心想要顺境,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顺利,事事如意。我告诉你,都是陷阱。你现在心很乱,你想透过念佛、拜佛、静坐来让你的心静下来。这个静不是真的,是假的,但你现在只能够这样做。我改个字,在动中不要去「求」那个静,而是去「悟」那个静,去领悟那个真正的静,这叫风雨中的宁静。在动荡不安的时代,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,在是是非非的人生里,去体悟到那一种宁静,那个静就是真正的禅定。为什么叫静?静就是不被影响啦!为什么不被影响?那个是你真正的领悟,不是你修来的,所以是心悟,不是心修。
接着,在逆境当中不要求个顺境,在逆境当中去悟它是顺境,这个顺不是顺利的顺,这个顺就是随顺因缘的意思。我们先看凡夫,他的人生一定会遇到陷阱,所以常常会跌倒,跌倒要爬起来,但爬起来之后又遇到障碍,越过障碍之后,还是会遇到麻烦的问题,人生的状态是不可能没有这些问题的。你会因为跌倒就自甘堕落吗?你会因为遇到障碍就选择逃避吗?什么叫修行人?一般人认为的逆境,只是不能够顺我的就叫逆境;修行人就不是这个样子,在逆境当中要领悟那个顺,随顺任何的因缘,不就自在了吗?而不是说他没有这个因缘,这个因缘还是会产生,因为多生累劫以来,我们跟别人难免会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缘,在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唐朝征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