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91集 唐朝征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件事情。尤其說你們上《六祖壇經》也上了兩年,有很多話你也會講,事實上你始終不會這樣做。比如說怎麼修行,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這句話你會講,不會修。再來,要好好地照顧你自己的心,這句話你也會講不會修,因爲你並沒有這樣修,你所修的還是形式。要在生活當中修行,但是問題在于,講是這樣講,一般人也是不會修。爲什麼?因爲一般人生活是慣性,是隨波逐流,在生活當中並沒有念念覺醒,念念分明,清清楚楚,明明了了。我們現在把你過去的修行跟六祖大師這句話做一個整理。你早上起來做早課的時候,要清楚你在做早課,你要觀察你做早課的樣子。什麼樣子?你的內心世界的樣子。假設一百個人在做早課,表面上一樣,差別就在于有沒有清楚,有清楚的人他有一天會開悟,只要因緣成熟就會開悟。但是,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講他有一天會開悟,應該說你現在能夠明白,然後你知道怎麼清楚,在怎麼清楚的過程當中,時機因緣到了,你就會開悟。但是我們話講太快了:「好啦,有一天你會開悟。」這樣講會變成你懈怠的借口,以爲睡也會睡到有一天開悟。不清不楚,怎麼會有開悟的一天?你現在清清楚楚,那樣因緣到了才有機會。我清楚我在做早課,我做完早課之後我清楚我在吃早齋,之後我清楚我出去上班或出坡。我在上班的時候我清楚我待人接物的樣子,我做事的樣子,我應對進退的樣子,我處理一切事物的樣子,我都要清楚。下班開車的時候,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。我回家之後清楚地做晚飯,打理家事,或是教育小孩子,或跟全家人一起喝茶,清清楚楚地看新聞報告。之後清清楚楚地各自讀書各自用功,晚上心很安穩地睡覺。明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,第一步就能夠踩到地板。你不要以爲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,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,尤其是冬天,有的人還沒有踩到地板腰就閃到了,你起床的姿勢不對腰就閃到。你以爲起床之後,迷迷糊糊地坐在馬桶上就沒有問題了嗎?你應該先看看馬桶裏面有沒有蛇,那天有這樣的新聞報導。你都不是,你都是迷迷糊糊、麻木不仁的狀態,你都是趕快起來,趕緊把早課做完,趕緊去上班,你在緊張什麼?你那個心不清楚,你到底在做什麼?你回去觀察自己,就會嚇一跳,你根本沒有能力清清楚楚的保持一天。不要說一天,一個小時就好,你真的沒有能力。我再講一遍,更認真的人,清楚起來做早課,之後吃個早餐,散個步,回來清清楚楚坐在蒲團上。下午睡個午覺之後,到佛堂裏面念兩個小時的佛號,「阿彌陀佛」每一句都很清楚,你真的有這個能耐嗎?當你清楚,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變成修行,否則,你所做的那些形式並不是修行。

  

  第二種形式是,假定下個月請每個人將這個月的心得講十分鍾,很多同學就會講:「我這個月沒有什麼心得。」一個月有叁十天,那你這個月怎麼活?這是什麼意思?行屍走肉,慣性生活,麻木不仁,然後以爲買了幾本佛經,跑了幾個道場你就怎麼樣了!或是你家佛祖擺很多尊你就有修。這話你居然講得出來:「我沒有心得。」這樣很可恥,太對不起自己。但是他說沒有心得,這句話並沒有騙我們,他真的沒有心得。爲什麼?因爲他沒有心悟,他雖然活著但心不悟,活著在做什麼?他就是透過慣性在過人生。所以你們看一看自己,就會察覺這種生命的狀態,這種生活的模式,豈能對得起自己!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但問題是你把它當作一種形式在騙自己。

  

  再來,我從第叁個角度來跟大家分析,比如你很喜歡看佛經,你一直在研究說這句話是怎麼解釋,不然就查佛學辭典。但是你對生命呢?你會翻譯《六祖壇經》,但對你的生命都不見得會領悟。只要有人叫你談對《六祖壇經》的領悟,你就講不出所以然。那你在研究學問嗎?你對生命沒有領悟。對生命有所領悟的人,他拿經典,可以講經典,但是他不落經典的文字,他甚至沒有經典也可以講出經典的內涵。你想聽淺就講淺給你聽,你想聽深就講深給你聽,你想聽理就講空理給你聽,你喜歡聽事相就講事相給你聽,你喜歡聽因緣譬喻,他就講給你聽。他真懂,那是心悟,心開悟解,他明白,所以內心沒有局限。所以,你不要局限,這個樣子就叫做修行。

  

  什麼叫心悟呢?比如說,你看到花開花謝,領悟到什麼?你看到一盞燈忽暗忽明,領悟到什麼?或是你感覺到一陣風,領悟到什麼?我以風的角度來譬喻,風是無形無相的,爲什麼你知道那是風?它的作用是什麼?風本身是無形無相,如同我們自性的本體,抓不到、摸不著,你怎麼知道那是風呢?因爲樹在搖,你透過這個現象,這叫「相」。樹爲什麼會搖?因爲風的作用,那叫「用」。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現象跟作用,你卻不悟「本體」。現象就是樹在搖,你看到樹在搖,你就認爲那是風的本身,這樣是不對的,這是現象。就像你看到你的身體是現象,你看到你的心在煩惱,你的起心動念,那是作用。你這一輩子都看到你的身跟心,但是你沒有悟過佛性。你活在現象跟作用,一輩子都是這樣,所以你才沒有辦法「常住真心」,才不會內心「生起般若」。我從風這個譬喻來跟你談法義,但這個譬喻並不是佛經寫的,而是你到處都可以領悟。你不悟,你的心到底擺在哪裏?那就叫做不用心。有的人說:「有啊,我的心擺在錢。」我說:「不對,你沒有真正擺在錢。心擺在錢的人知道他怎麼賺錢,怎麼用錢,知道錢的價值到底在哪裏。錢只不過是工具,是幫助別人的工具,並不是訓練開悟的工具。」你說:「師父,我很愛人。」我說:「你不夠愛人,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應該幫助你的孩子,如果你愛你的先生你應該幫助你的先生,如果你愛你的朋友,你應該幫助你的朋友。但是,爲什麼你都傷害你的家人?」所以你並不清楚。一樣的道理,你愛佛法你會是這個樣子嗎?你回顧學佛的過程,你雖然讀經典,但生活當中,你的心有沒有處處有所領悟呢?你並沒有。比如說,我想洗手,水打開了我就洗手,你有沒有想過水爲什麼是冷的?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要洗手?因爲手髒了。你有沒有想過髒的定義是什麼?你不要小看,你已經産生一個很嚴重的錯誤,然後你從來都不理會這些問題。就好像說你要離苦得樂,但是你沒有體悟過根本就沒有痛苦這件事情。假設是有,如果你認爲是有,可以,那痛苦怎麼來怎麼去,你知道嗎?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,然後不知道它怎麼來怎麼去嗎?你怎麼可以這樣!你一天到晚抱怨,跟別人倒垃圾倒一輩子有什麼意思?你不覺得很多人都是這樣?!你的心有沒有悟?不見得是大悟那個悟。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,到有一天大徹大悟,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領悟,但是你卻沒有。真正的修行人,他清楚他的生命,他清楚他的人生,他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麼過,怎麼活的,這才叫活在當下。這樣的修行你會嗎?這樣的修行難道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嗎?不是。這樣的修行,就是叫你直接去面對每個當下,只是這樣而已啊!

  

 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,你爲什麼要坐禅?「我的心很亂,透過坐禅讓自己的心不亂。」那亂跟不亂到底怎麼定義?那個不亂是真的不亂嗎?不對,那個不亂只是比前面的亂比較沒有起伏而已。「我的心起伏很大,現在坐一下,讓心靜下來。」現在假設這裏有一壺水,裏面裝一些沙,搖一搖,沙塵都會浮上來,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狀態。當你心很煩,想透過打坐靜下來,就像這個茶杯放著,讓它慢慢地沈澱,你的心終于靜下來了。但是這個茶杯只要再拿起來搖一搖,沙塵又上來了。你這樣修對嗎?它本來就有雜質,放久了雜質就沈澱,你就以爲它沒有了嗎?你不要這樣修啦!「師父,那怎麼辦?是不是把它倒掉?」我告訴你一個答案,「本來就沒有雜質。」你說:「明明就有。」「好!有,我不被影響。」修行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一帆風順,身邊的人不是每個都通達事理,都是好人,都是正人君子。而是什麼樣的人都有,但你不被影響。以現象的角度來想是這樣,但以本體的角度來思維得更透徹一點,小人跟君子事實上是你內心所創造的,本來沒有君子,本來也沒有小人,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創造了這個問題,接著你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:「如何留下君子驅除小人?」你才去尋找這個答案,但你尋找這個答案事實上是不究竟的。你有沒有一直去領悟呢?你現在在修行,你的內心世界掉入一個很嚴重的陷阱。第一種,你在動亂當中想去求個甯靜。第二個陷阱,你想在逆境當中去求個順境。遇到逆境你想逃避,你的內心想要順境,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順利,事事如意。我告訴你,都是陷阱。你現在心很亂,你想透過念佛、拜佛、靜坐來讓你的心靜下來。這個靜不是真的,是假的,但你現在只能夠這樣做。我改個字,在動中不要去「求」那個靜,而是去「悟」那個靜,去領悟那個真正的靜,這叫風雨中的甯靜。在動蕩不安的時代,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,在是是非非的人生裏,去體悟到那一種甯靜,那個靜就是真正的禅定。爲什麼叫靜?靜就是不被影響啦!爲什麼不被影響?那個是你真正的領悟,不是你修來的,所以是心悟,不是心修。

  

  接著,在逆境當中不要求個順境,在逆境當中去悟它是順境,這個順不是順利的順,這個順就是隨順因緣的意思。我們先看凡夫,他的人生一定會遇到陷阱,所以常常會跌倒,跌倒要爬起來,但爬起來之後又遇到障礙,越過障礙之後,還是會遇到麻煩的問題,人生的狀態是不可能沒有這些問題的。你會因爲跌倒就自甘墮落嗎?你會因爲遇到障礙就選擇逃避嗎?什麼叫修行人?一般人認爲的逆境,只是不能夠順我的就叫逆境;修行人就不是這個樣子,在逆境當中要領悟那個順,隨順任何的因緣,不就自在了嗎?而不是說他沒有這個因緣,這個因緣還是會産生,因爲多生累劫以來,我們跟別人難免會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緣,在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91集 唐朝征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