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88集

  六祖坛经讲记(88)

  

  复语诚曰:汝师戒定慧,劝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劝大根智人。若悟自性,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脱知见,无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万法。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脱知见。见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;去来自由,无滞无碍;应用随作,应语随答;普见化身,不离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,游戏三昧,是名见性。

  

  志诚再启师曰:如何是不立义?师曰:自性无非、无痴、无乱,念念般若观照,常离法相,自由自在,纵横尽得,有何可立?自性自悟,顿悟顿修,亦无渐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诸法寂灭,有何次第?志诚礼拜,愿为执侍,朝夕不懈。诚,吉州太和人也。

  

  【复语诚曰:汝师戒定慧,劝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劝大根智人。】六祖大师说:「你的老师和我接引的对象不一样。」神秀接引的方式都是从现象,所以是渐修,而六祖大师接引的都是从自性,所以是顿悟。小根器的人,你要从现象来讲,他才听得懂,你要跟他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样,他才听得懂。大根器的人,你要跟他说关键在哪里,听懂就听懂,听不懂就听不懂。心法最难懂也最好懂,大根器的人一听就懂。我说很多东西都有心法,比如你教一个人打太极拳,根器好的你点一下就会了。你教一个人插花,煮菜都有心法。你不觉得各行各业都有心法吗?有的人没有做过生意,结果他跟业务高手一席话,他就抓到关键了。有的人学一辈子,就像我以前在做业务,进去就看到隔壁那个人,看起来好像业务都不会做,我问他做多久,他说做十五年了,所以有的东西强求不得。大根器也好,小根器也好,最主要要了解自己什么根器,接着,愿意如实地修行,这样就好,不要在那边比大比小。【若悟自性,】前提,假设能够悟到自性的。【亦不立菩提涅槃,】〔不立〕是不需要建立这个名相、概念。对于悟到自性的人,这些都是多余的,就像一个人只要会盖房子,蓝图都在他心中,不用一张一张画。我们不懂的人就研究什么叫〔菩提〕什么叫〔涅槃〕。【亦不立解脱知见,】连这样〔解脱〕的〔知见〕他都不需要。这是真话,这些名词都是假立的,因为透过这些名词,你才知道怎么做。【无一法可得,】真空。【方能建立万法。】妙有。比如说刚开始当讲师可能要准备很多资料、大纲,有时候还要背稿,背一些好的句子、一些励志名言,这叫立。就是这场演讲要怎么讲,有固定的模式,有次第,有大纲,有蓝图,有前后的顺序。但事实上,教到最后,我们会得到一个答案,立那些概念反而会障碍到我们,因为那是死的,不活泼,而且每一班的学生都不一样,所以你抓着那些东西不放是不对的。像六祖说随方解缚,把他的束缚解开,你就是个好的老师了。真正去体悟到,立这些概念,都是一种权巧方便,而且这些法都是因人而建立的,所以以法的本质来讲〔无一法可得〕,这是真实的,这是真空。把你以前所学的东西全部抛开,就在你抛开的那一刹那,你的内在反而能够建立万法,你会变化无穷,会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绝。万法一直生,妙不可言,所以〔方能建立万法〕就是妙有。你今天为什么老是那一套?就代表你一定有东西抓着,不会变化,所以才不会进步,就没有办法产生其他的万法。因为前面不建立,后面才能够建立。妙!

  

  【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脱知见。】把前面那些名词套上,意思说你怎么讲都对。所以大家不是一天到晚去研究那些名相,而是你要明白名相背后真正的动机,佛说这个真正要启发你的是什么。是真相,是本来没有这些东西,而假相,是不得已才创造的,让你透过这些假相而悟到真相的时候,这些假相都可以放手。放开之后,突然大死之后就是一番大生,那不就建立万法了吗?【见性之人,】有一天你开悟了,你不用问别人:「我是不是开悟?」你看这一段,如果你一样就是开悟了。【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】针对上一段讲的话,前面不立,后面又建立,表面上有冲突,事实上没有冲突,不二,开悟的人颠倒说也对,可以说有佛性也可以说没有佛性。但这句话并不可以适用每个人,就像药,不能说老爸生病抓回来的药给儿子吃,不可以这个样子。他执着什么就破他什么,有的人执着佛性,就好像一个人执着灵魂一样,只是一个叫佛性,一个叫灵魂。事实上他的潜意识是常见,但他分不清楚,所以有时候禅师不得不破他,连他的根本也会破掉,但破掉还要再拉回来,否则会产生断见。常见和断见是两边,是陷阱,所以六祖大师讲的境界很高,〔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〕都对。为什么?〔立亦得〕叫见有,〔不立亦得〕叫见空,空有都见。【去来自由,】一个人两边都不执着,可以应用自如,当然可以〔去来自由〕,很洒脱。【无滞无碍,】意。【应用随作,】身。【应语随答;】口。太妙了。修行也是要好好地修身口意,现在意念完全没有障碍,就是自净其意。为什么没有障碍?因为心如虚空,完全没有陷阱,没有包袱。比如说,有的东西,好像是老的来做比较好,但是老的来做的缺点就是有包袱,你找个对这个行业不专精的新人来做,说不定会有改革。老的有他的包袱,新的有他的创意,如果没有新的,说不定就没有新的观念、新的想法。当你的意念能够把你的思想知见拿掉,这样的境界是彻彻底底把你这个人的知见我执完全破掉,自然你的意念〔无滞无碍〕。〔应用随作〕,就是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,该早上拜佛就拜佛,该出坡就出坡,该做事就做事。〔应语随答〕,人家问你什么,你可以直接了当,不假思量,直接回答,这是个开悟见性人的表现,他的身口意都是这么自在自由。

  

  【普见化身,】他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,应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。〔普〕就是普遍,他能够普度,能用智慧慈悲来度。〔普见化身〕并不是说开悟的人一悟之后突然就多长出两只手,手掌里面有眼睛,而是说这个人已经知道变化,遇到不同种类的人都知道怎么接引他、度化他、帮助他。【不离自性,】但你在变化的过程没有离开自性,也就是纵使在红尘当中,在花街柳巷当中完全不会迷失。那是个见性的人。【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,是名见性。】〔游戏三味〕多好听。对一个开悟的人,人生像一场游戏,而且游戏得很快乐。但对一个没有开悟的人,人生是苦海,是折磨,苦不堪言,他何时才能够离开苦海?但游戏随时可以结束,比如说,如果你觉得人生是一种比赛、一种竞争你就有压力,但假设我们来玩一场游戏,输赢就不是你的重点。玩游戏的重点在于大家玩得是不是尽兴,人生就是一场游戏,你们不要为了成败、胜负,为了自尊心,为了一口气。大家玩得尽兴不就好了吗?高高兴兴,快快乐乐。「最好都是你们赢我输,玩得高兴就好。」那你就要发一个愿:「愿天下的人都胜过我。」你就不敢发这个愿。没有人敢,天下的人都胜过别人。比如说所有的众生都成佛,只有你是众生,你想做坏事也做不来。要气他,他是佛,要糟蹋他,他是菩萨,后面的是阿罗汉,叫你造业都造不来。你去极乐世界找不到人打麻将,诸上善人,聚会一处,你要造恶都没有机会。它难吗?还是不难?它真的是这么难吗?你们想过吗?事实上你不开悟你才苦。但不开悟的人都很有勇气呢!愿意一天到晚在大海当中浮浮沉沉,一天到晚折磨别人,或等别人来折磨你,能够忍耐这么久,真是佩服。想想看,思考一下,开悟真的这么难吗?「至道无难,唯嫌拣择。」僧璨大师说的。至道无难就是开悟不难,只有你自己分别。「但莫憎爱,洞然明白。」憎跟爱是凡夫的惯性,你与生俱来就培养憎爱,只要不执着憎不执着爱,那不就是中道吗?只要不掉入憎跟爱,贪跟痴,取跟舍的陷阱,你不就洞然明白了吗?你不就能够了然于心,明白这种真相大道了吗?事实上前面四句就把法义讲完了。但是大家为什么不做做看呢?不要说等到《六祖坛经》教完,你跑来问我怎么修?事实上我每节课都告诉你怎么修,但我相信你听完之后还会问我。我问你在听什么,你也不知道,你只会觉得很好听,很有道理。怎么修?我讲过了,生活中没有一处没有一时不是修行,不要掉入相对的陷阱,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有没有掉入相对的陷阱,时时刻刻哦!网路有报导,学生最痛苦的事情,就是放假结束之后早上起来的那一刹那,这个都是你的贪爱执着的问题。你现在看到一个东西,就马上有好跟恶的问题;你看到一个人就有讨厌跟喜欢的问题;你现在做一件事情,就有习惯不习惯的问题。你注意看,二十四小时都活在相对,如实地练习,这样修行,自然,你会回归中道,就是你不会掉入左边或右边,上跟下的陷阱。活着,就是清楚地看到现在的样子就好。比如说,我病了,看到我病了就好了,不会再生起「病到底会好还是不会好?」「我得这个病,到底是能医还是不能医?」这是陷阱。生病,如实观察「我病了」,这样就好。病了,该看医生就看医生,该吃药就吃药,吃完药该早点睡就去睡。当别人对我们不礼貌,如实地知道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好,不要掉入好与不好,你这样好好地练习就好。在打坐,打坐就是坐,不需要掉入静跟不静,今天坐得好不好,都是多余的。从这样的角度一直不断地观照,不断地练习,直到中道:「我不再靠两边了,完全不靠两边了。」你自然就会渐渐符合六祖大师的那句话: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亦不染着。」这样就契入了,就是这样修,这样修不碍你的家庭,也不碍你上班,不碍你在其他的道场,也不碍你修其他的法门。

  

  【志诚再启师曰:如何是不立义?】〔不立〕大家比较不懂,所以他问这个问题。【师曰:自性无非、无痴、无乱,】〔自性〕本来无一物,有一点东西都是障碍,不要有一些〔非〕啦,〔痴〕啦,〔乱〕〕啦,自性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。【念念般若观照,】你可以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88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