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法華要義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中,「本」指開始之相,「末」指最末之報,「等」指平等;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,皆同一實相,畢竟空寂,究竟平等,故說本末究竟等。

  

  然一切法,分有爲法、無爲法。從「相」指顯而能見,屬于有爲法,是會變遷;「性」爲不顯現,屬于無爲法,不會變遷;「體」即性相爲一體,空有不離。法之相、性、體,各有其作用,故爲「力作」。諸法因緣起,一法接著一法,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,因而有「因緣果報」。不論從有至無,或者無到有,這些變化畢竟空無自性,故經雲: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,即是「本末究竟等」。

  

  四、持經定成佛道

  

  于《法華經》中常出現︰「求索、受持、讀誦、思惟、解說、書寫、爲他人說、如法修行、正憶念、供養、禮拜。」這是學佛者應有的態度,從求法、學法、修法、弘法、護法,而讓佛法能廣爲流傳。尤其最重視「受持」、「讀誦」、「書寫」、「爲他人說」,讓行者能自利、利他。

  

  經中教我們說法者,要有以下的正見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如來滅後,欲爲四衆說是法華經者,雲何應說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,爾乃應爲四衆廣說斯經。如來室者,一切衆生中,大慈悲心是;如來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;如來座者,一切法空是;安住是中,然後以不懈怠心,爲諸菩薩及四衆、廣說是法華經。」

  

  除此之外,還有一種方法是許多人常用之「念佛法門」,因經中談到「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以及〈普門品〉中,佛告無盡意菩薩:「善男子,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、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念其名號,觀世音菩薩即聞聲救苦。或稱其名,便可息滅心中之貪瞋癡,佛告無盡意:「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,巍巍如是。若有衆生,多于淫欲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欲。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。若多愚癡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癡。無盡意,觀世音菩薩、有如是等大威神力,多所饒益,是故衆生、常應心念。」

  

  受持法華經不但是「自力」,亦有「此經不可思議之功德力」,如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中說:「此經能救一切衆生者,此經能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,此經能大饒益一切衆生,充滿其願。如清涼池、能滿一切諸渴乏者,如寒者得火,如裸者得衣,如商人得主,如子得母,如渡得船,如病得醫,如暗得燈,如貧得寶,如民得王,如賈客得海,如炬除暗,此法華經亦複如是,能令衆生離一切苦、一切病痛,能解一切生死之縛。」

  

  因此勸諸行者,未悟當受持此經,自能開悟;已悟亦當受持此經,直至成佛。且要廣爲流通此經,讓衆生知道世尊之本懷、如來之本願,亦要世世常行菩薩道,才是真佛子;對人類方有貢獻,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和價值,願「我等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。」

  

  五、持此經的方法

  

  大乘經典常教行者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爲人解說,如說修行等;雖有許多人如此去用功,總是不能得力或受用,探究其原因—皆是「擇其一而行」,故不能解行並進,以致不能通達。

  

  學者讀經當明其義,佛乃要我們透過聞、思、修叁者同時進行,方能心開悟解,證入如來智慧。若缺其一、二,則不能圓滿,如叁角形,缺一角不能成形;如戒定慧,少一學不能成就。

  

  且要佛子們自利利他,這方是諸佛本懷,如涅槃經雲:「世尊往昔爲我故,于無量劫修苦行。」故應精進勤行,深明義趣,不但自己可以解脫,衆生也會因此蒙受法雨之潤。

  

  因此建議大乘行者,可從下列五項來同時受持:

  

  1、讀一遍:日讀一卷,不可間斷。

  2、寫一遍:日寫一千,不可停筆。

  3、思一遍:日思一段,不可空想。

  4、觀一遍:日觀一心,不可空坐。

  5、說一遍:日說一偈,不可空過。

  

  斯人若能如此行持,叁個月後,定有受益,增汝道心。如人身上有檀木,越放越香;若是日日不離經卷,其人越受持、越能開啓智慧之光。

  

  

  

  

  伍、法華經的殊勝

  

  一、聞經授記成佛

  經雲:「如來滅度之後,若有人聞妙法華經、乃至一偈一句,一念隨喜者,我亦與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。……若有人問,何等衆生,于未來世,當得作佛。應示是諸人等,于未來世,必得作佛。」

  

  二、持經者有大願

  經雲:「若複有人、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妙法華經,乃至一偈,于此經卷,敬視如佛,種種供養,華、香、璎珞、末香、塗香、燒香,缯蓋、幢幡,衣服、伎樂,乃至合掌恭敬。藥王,當知是諸人等、已曾供養十萬億佛,于諸佛所、成就大願,愍衆生故,生此人間。」

  

  叁、如佛而供養之

  經雲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法華經乃至一句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種種供養經卷,華、香、璎珞,末香、塗香、燒香,缯蓋、幢幡,衣服、伎樂,合掌恭敬,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,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。」

  

  四、持者是大菩薩

  經雲:「當知此人是大菩薩,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哀愍衆生,願生此間,廣演分別妙法華經。」

  

  五、說經是如來使

  經雲:「當知是人,自舍清淨業報,于我滅度後,愍衆生故,生于惡世,廣演此經。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滅度後,能竊爲一人說法華經、乃至一句,當知是人、則如來使,如來所遣、行如來事。何況于大衆中、廣爲人說?」

  

  六、能善行菩薩道

  經雲:「多有人、在家出家行菩薩道,若不能得見聞、讀誦、書持、供養、是法華經者,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,若有得聞是經典者,乃能善行菩薩之道。」

  

  七、此經諸佛秘藏

  經雲:「我所說經典、無量千萬億,已說、今說、當說,而于其中,此法華經、最爲難信難解。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、妄授與人,諸佛世尊之所守護,從昔已來,未曾顯說。而此經者,如來現在,猶多怨嫉,況滅度後?」

  

  八、此經諸佛護念

  經雲:「當知如來滅後,其能書、持、讀、誦、供養、爲他人說者,如來則爲以衣覆之,又爲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。是人有大信力,及志願力、諸善根力,當知是人、與如來共宿,則爲如來手摩其頭。」

  

  九、經王最爲第一

  經雲:「一切川流江河,諸水之中,海爲第一,此法華經、亦複如是,于諸如來所說經中,最爲深大。……一切聲聞、辟支佛中,菩薩爲第一,此經亦複如是,于一切諸經法中、最爲第一。如佛爲諸法王,此經亦複如是,諸經中王。」

  

  十、此經能救一切

  經雲:「此經能救一切衆生者,此經能令一切衆生離諸苦惱,此經能大饒益一切衆生,充滿其願。如清涼池、能滿一切諸渴乏者,如寒者得火,如裸者得衣,如商人得主,如子得母,如渡得船,如病得醫,如暗得燈,如貧得寶,如民得王,如賈客得海,如炬除暗,此法華經亦複如是,能令衆生離一切苦、一切病痛,能解一切生死之縛。」

  

  十一、閻浮提之良藥

  經雲:「此經則爲閻浮提人、病之良藥,若人有病,得聞是經,病即消滅,不老不死。」

  

  十二、無量國難聞經

  經雲:「是法華經,于無量國中,乃至名字不可得聞,何況得見,受持讀誦?……此法華經,是諸如來第一之說,于諸說中、最爲甚深,末後賜與。」

  

  十叁、功德無有限量

  經雲: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父母所生清淨肉眼,見于叁千大千世界、內外所有山林河海,下至阿鼻地獄,上至有頂,亦見其中一切衆生,及業因緣、果報生處,悉見悉知。…叁千大千世界中、一切內外所有諸聲,雖未得天耳,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,皆悉聞知。…以是清淨鼻根,聞于叁千大千世界、上下內外種種諸香。…若以舌根,于大衆中有所演說,出深妙聲,能入其心,皆令歡喜快樂。…得清淨身、如淨琉璃,衆生喜見。…以是清淨意根,乃至聞一偈一句,通達無量無邊之義,解是義已,能演說一句一偈、至于一月、四月、乃至一歲,諸所說法,隨其義趣,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」

  

  經雲:「若有聞佛壽命長遠,解其言趣,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,能起如來無上之慧。何況廣聞是經、若教人聞,若自持、若教人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若以華、香、璎珞,幢幡、缯蓋,香油、酥燈,供養經卷,是人功德、無量無邊,能生一切種智。」

  

  經雲:「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,尚無量無邊阿僧祇,何況最初于會中、聞而隨喜者,其福複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。…勸于一人令往聽法,功德如此,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,而于大衆、爲人分別如說修行?」

  

  十四、修此經速成佛

  經雲:「智積問文殊師利言:『此經甚深微妙,諸經中寶,世所希有,頗有衆生,勤加精進,修行此經,速得佛不?』文殊師利言:『有!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善知衆生諸根行業,得陀羅尼,諸佛所說甚深秘藏,悉能受持,深入禅定,了達諸法,于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,慈念衆生猶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。』

  

  十五、聞此經典成佛

  不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、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者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,皆聞法華經而成佛。經雲:「諸比丘,我今語汝,彼佛弟子十六沙彌,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十方國土、現在說法,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、聲聞、以爲眷屬。其二沙彌,東方作佛,一名阿閦 ,在歡喜國,二名須彌頂。東南方二佛,一名師子音,二名師子相。南方二佛,一名虛空住,二名常滅。西南方二佛,一名帝相,二名梵相。西方二佛,一名阿彌陀,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。西北方二佛,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,二名須彌相。北方二佛,一名雲自在,二名雲自在王。東北方佛、名壞一切世間怖畏,第十六、我釋迦牟尼佛,于娑婆國土、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

  十六、成佛尚聽此經

  經雲:「聖主世尊,雖久滅度,在寶塔中,尚爲法來,諸人雲何,不勤爲法。此佛滅度,無央數劫,處處聽法,以難遇故。彼佛本願,我滅度後,在在所往,常爲聽法。又我分身,無量諸佛,如恒沙等,來欲聽法。」

  

  十七、毀經之罪勝佛

  經雲:「若有惡人,以不善心,于一劫中,現于佛前,常毀罵佛,其罪尚輕;若人以一惡言,毀訾在家、出家讀誦法華經者,其罪甚重。」

  

  十八、普賢菩薩守護

  經雲:「普賢菩薩白佛言:『世尊,于後五百歲、濁惡世中,其有受持是經典者,我當守護,除其衰患,令得安隱,使無伺求、得其便者,若魔、若魔子、若魔女、若魔民、若爲魔所著者、若夜叉、若羅剎、若鸠盤荼、若毗舍阇、若吉遮、若富單那、若韋陀羅等,諸惱人者,皆不得便。

  

  是人若行、若立、讀誦此經,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,與大菩薩衆、俱詣其所,而自現身,供養守護,安慰其心,亦爲供養法華經故。是人若坐、思惟此經,爾時我複乘白象王、現其人前,其人若于法華經、有所忘失一句一偈,我當教之,與共讀誦,還令通利。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、得見我身,甚大歡喜,轉複精進,以見我故,即得叁昧、及陀羅尼,名爲旋陀羅尼、百千萬億旋陀羅尼、法音方便陀羅尼,得如是等陀羅尼。」

  

  世尊,若後世後五百歲、濁惡世中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求索者,受持者,讀誦者,書寫者,欲修習是法華經,于叁七日中、應一心精進,滿叁七日已,我當乘六牙白象,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,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、現其人前、而爲說法,示教利喜,亦複與其陀羅尼咒,得是陀羅尼故,無有非人能破壞者。』」

  

  十九、修此經見佛陀

  經雲:「普賢!若有受持、讀誦,正憶念,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,當知是人、則見釋迦牟尼佛,如從佛口、聞此經典,當知是人、供養釋迦牟尼佛,當知是人、佛贊善哉,當知是人、爲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,當知是人、爲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,如是之人,不複貪著世樂,不好外道經書、手筆,亦複不喜親近其人、及諸惡者,若屠兒、若畜豬羊雞狗、若獵師、若炫賣女色,是人心意質直,有正憶念,有福德力,是人不爲叁毒所惱,亦複不爲嫉妒、我慢、邪慢、增上慢、所惱,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」

  

  二十、佛護念說法者

  經雲:「若說此經時,有人惡口罵,加刀杖瓦石,念佛故應忍。我千萬億土,現淨堅固身,于無量億劫,爲衆生說法。若我滅度後,能說此經者,我遣化四衆,比丘比丘尼,及清信士女,供養于法師,引導諸衆生,集之令聽法。若人欲加惡,刀杖及瓦石,則遣變化人,爲之作衛護。若說法之人,獨在空閑處,寂寞無人聲,讀誦此經典,我爾時爲現,清淨光明身。若忘失章句,爲說令通利。若人具是德,或爲四衆說,空處讀誦經,皆得見我身。若人在空閑,我遣天龍王,夜叉鬼神等,爲作聽法衆。是人樂說法,分別無罣礙,諸佛護念故,能令大衆喜。若親近法師,速得菩薩道,隨順是師學,得見恒沙佛。」

  

  結語:

  

  依法華經來修行,實在不可思議,故勸行者多研讀此經,平常依〈安樂行品〉來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,時時憶念諸佛菩薩的悲願,讓佛陀的本懷能夠廣爲流通,妙法常住。

  

《法華要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法華經口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