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心經略說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極苦的,一日之中生死千萬次。六道中比人好點是修羅。阿修羅很聰明,很能幹,很有神通。但是他心不純,不善,他忌妒。另一類是皈依正法作護法、是好的。還有一類忌妒釋迦牟尼佛,總想破壞,怕人皈依釋迦牟尼佛減少了自己的群衆。這類阿修羅忌妒障礙,破壞佛法,死後墮地獄。六道中最高是天界,外道想升天,但升天還是在六道裏頭。外道以升天做爲解脫,佛教以升天看成墮落。因爲本來是佛,你現在跑到天界裏去了,沒出六道,早晚一天要轉入叁惡道,很可悲。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認爲問題都解決了,未出六道早晚還會變豬、變狗、入地獄,所以在六道中同處于墮落,這是此岸。(是指生死六道輪回這一邊)。諸佛以大智慧,勇猛修行,覺悟正道,永離苦趣,證入涅槃,這是彼岸。一切都寂滅了,寂滅就得到真實的樂。所以佛菩薩是常樂我淨,所以涅槃是彼岸。中流就是煩惱流。爲什麼我們度不過去?煩惱無盡就度不過去,能越過這些煩惱就到彼岸了。到了彼岸,就是從生死這一岸到本自無生也就無滅、常樂我淨、寂滅爲樂、圓滿無礙的境界稱爲彼岸。“波羅蜜多”原來直譯爲“彼岸到”,現翻成“到彼岸”。所以,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。

  “心”,經題中“心”字的涵義有兩個:一個是中心,心要與核心的意思。佛說般若二十二年,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,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,足見般若的重要。經中說:“五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)如盲,般若爲導(又雲般若爲目)。”般若經很多,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而這個經最短只有二百多字,如同般若中的心,心是中心的意思,核心和心要的意思。例如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心。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,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,而《心經》是般若經典的核心,所以稱爲《心經》。二者,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,人人都有一個真心,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。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,不是真的我。我們現在不實,我們在上當受騙。我們的真心,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就說:“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。”任何一個衆生,不但在座的你我,任何一位,就如飛的蒼蠅,小小的螞蟻,以至于作爲地獄中的鬼,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,和佛一樣的德相。這是我們的本心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,就是我們的本心,是我們妙明真心。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最要緊的信念和基礎。要相信自己的心。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,對于這一句話不相信,雖能信佛說的其他的話,你就沒信到根本上,而是信到一些枝葉問題上。要相信這個心。佛接著說:“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”我們有這個心,爲什麼你沒有佛那麼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?就因有妄想、有執著,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,所以就不能證得。所以我們的一切經典,一方面顯明這個真心,叫你恢複你的本心;一方面是幫助你掃除這些妄見,去掉這一切妄,你本有的真就自然顯現,所以跟道教不一樣。道教叫九轉丹成,煉丹,修嬰兒,一次又一次的屍解,要修出一個什麼,證出一個什麼來。佛教是說,我們本來就是,衆生只是錯了,只是睡著了,正在做夢,種種顛倒。你把夢醒了,叫醒你,一醒就完事了。“如夢幻泡影”,在夢中被老虎吃了,何須找人幫助打老虎,只要拍醒你就沒事了。本來沒有老虎嘛!就是這麼個事。所以我們要明白,我們都有本心,我們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如此,不是真的把老虎趕走,趕走老虎幹什麼?老虎是虛妄的,你夢裏才有老虎呢,你醒了之後明白了,原來是個夢。所以這是般若之心,所指是我們的真心。

  這個“心”字在《金剛經》中是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“應如是生清淨心”,“應生無所住心”。在《觀經》中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。以上兩經中的“心”字,即是本經經題中的“心”字。蕅益大師在《心經釋要》中說:“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,即是叁般若也”。既然我們當前一念介爾之心就是叁般若,足見一切般若經典和一大藏教無非顯明當人各各的自心。而《心經》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,所以直截了當稱爲《心經》。大師又說:“實相般若……達此現前一念即實相。”“觀照般若……照此現前一念即實相。”“文字般若……顯此現前一念即實相。”“是故此心即叁般若,叁般若是一心。此理常然,不可改變,故名爲經。”大師開示精妙絕倫。《華嚴經》說: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。”故當人本心與佛無別,若能了達現前之念即是實相,亦即了達當人之心即是佛心,心佛兩者毫無差別,若能了達即是實相般若。若能觀照現前一念,雖是水上生波,但全波無不是水,凡有動念何非實相,這即是觀照般若。文字般若只是顯示本體與照用,顯明當前一念即實相。

  “經”。“經”是通名,“般若波羅蜜多”是本經獨有之名,稱爲別名。經的涵義是貫攝常法。貫通古今(貫),廣攝一切(攝),此理常然(常),永爲法則(法)。可見經題概括很深的意思。古雲:“智者見經題,便知全部意。”有智慧的人看見經題,這個經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。

  四、經文

  “觀自在菩薩”,就是觀世音菩薩。這是大士的兩個名號。《普門品》是觀世音菩薩,正好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。昨天來了一位核電站的朋友,他母親信佛很虔誠,常念觀音。他開飛機突然發生障礙,在很危險的時候就聽見有人告訴他,你應該如何操作,他完全照著做,結果平安降落。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庇護我們一切苦難中的衆生。這人的媽媽念觀世音菩薩得到觀世音大士的加被。大家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功德都不可思議。那怕平時不念佛的人,在急難之中,臨時抱佛腳都有用。你只要肯念,就會有明顯的感應。我們這蓮華精舍有一個同學,他是留學生,從美國回國不久,結婚了。一次坐飛機,覺得今天飛機很不平穩,等一會兒就看見駕駛員從駕駛倉的門裏出來了,向大家宣布:“今天飛機的機械出了故障,我沒有本事使飛機到達目的地了。所以大家你們各自決定吧!願意跳傘的就跳傘,願意如何的從便,總之我是沒有辦法了。”說完了,他就回到他的駕駛艙。全艙的人先一聽很意外,思想還沒轉過來,等思想一轉過來一片哭聲,命在旦夕。這個留學生說,當時第一念是知道這事危險了,但心裏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。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愛人和孩子,我死了他們怎麼辦,剛結婚,孩子還小,先動了這一念,再動一念是什麼呢?他突然想到,我們中國不是有菩薩嗎?當時他的思想活動就是這樣,一聽這話知道是要死,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憐,再一想中國有菩薩,就念起觀音菩薩來了。他雖然不信,可是在這種生死關頭的念,往往比平常在佛堂裏念要懇切。只是一片求救的心,念著!念著!他就看見觀世音菩薩現身了。他就大聲喊說:“大家不要哭,你們哭沒有用。”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說:“我已經看見觀世音菩薩了,決定是有,我們大家一塊兒念。”這時大家一想,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,沒有別的道路,大家就念吧!所以全艙就都念了,念著念著,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時間了。就都一心去念了。念得很誠,很專一,也很自然,漸漸覺得飛機平穩了,很平靜,很平靜,大家閉著眼睛不知道,只是一心的念,忽然接飛機的人把艙門打開來接他們了,到了!大家喜出望外,飛機已經著陸了。而駕駛艙的門不開,別人把駕駛艙打開,看見開飛機的人昏死過去了,他穿的飛行服都汗透了,當然有醫生急救了。他睜開眼第一句話,“你去問後艙的人幹什麼來著?今天我是絕對沒有辦法把飛機著陸了,不知他們做什麼了。”機場人問客人:“你們在後邊幹什麼哪?”他們說:“我們在念菩薩。”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,所以《大乘無量壽經》說:“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”。很多很多證明,有許多事情甚至超過古代的《觀音靈感錄》。我知道得很多,但沒有時間去寫,因爲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,要把這些寫下來可以寫很厚的一本書,都是很直接的,不是輾轉道聽途說的。

  本經大士名號是“觀自在”,“觀自在”表示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。再者,觀什麼呢?先師夏老說:“觀自,身體是自否?那是假的。”所以要觀真我,即是觀自性,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,是不是在做主,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。夏師又說:“如不知觀自己,不知自在不在,則不能算入門。”“菩薩”全名是菩提薩埵。菩提是覺悟,薩埵是有情,合起來是覺有情。把菩提薩埵簡化稱爲菩薩。所以看見名字就知道,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,不是自了。蕅益大師說:“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,智宣文字則利他普遍,故名菩薩。”這是能行般若波羅蜜的人。

  前面說了,在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入定,觀世音菩薩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羅蜜多。“深”就是深淺的深。加一“深”字就分別于小乘也能修習的通(天臺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)般若,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。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,所以稱爲深般若波羅蜜。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,“照見五蘊皆空”。“照”即觀照般若的照。“蘊”是蘊藏,遮蓋的意思。我們剛才說了,人人有佛性,爲什麼佛性不顯呢?就是因爲這五樣給遮蓋住了。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色蘊是物質這方面,一切萬物,凡眼所見,耳所聞,鼻所嗅,舌所嘗、身所覺,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。受蘊,例如,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,看見有一個東西,這個就是色蘊。我們一看,腦子就有所領受。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,來領納樂境(樂受)、苦境(苦受)及不苦不樂境(舍受)。想蘊就是種種思想,當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引起的思想活動,如了解、聯想、綜合與分析。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,念念遷流就是行蘊。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、認識,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。人最初只聽到聲音,隨即知道是聲音,這是耳識;同時傳達到意,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…

《心經略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