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動所發的聲音,這就是意識;意識是了別,這個了別的念頭相續不斷,似水長流,前浪後浪滾滾不停就叫作行蘊。所以行蘊以遷流爲義。至于受蘊,當聽悅耳順心之聲就歡喜,聽到刺耳違心的聲音則煩惱,所以它以領受爲義。受想行識四蘊屬于心的,因爲心、身兩方面,心上的障礙更多。所以五蘊裏,四個說的都是心,都是精神方面的,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。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,是妙明真心的障礙。
“照”,無心就叫作照,有心叫作想。我們也念《心經》,也能講經,法師也能說五蘊皆空,但是他並沒有度一切苦厄。因爲他不是照,他是有心叫作想;觀世音菩薩他是照,他能照見五蘊皆空。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,像鏡子照東西一樣,明明白白,清清楚楚,一根頭發也不會給你照錯,毫發不爽。但是鏡子沒有分別,沒有愛憎,不留痕迹。照像的底片照了一張,再按一下就不行了,留了痕迹,再照就照重了,就毀了;鏡子沒有這樣的事,你照一千次、一萬次,都是一點兒也不會錯的,他就是無心。你這個“像”,你東西沒來的時候,它不會來迎接你,東西走了以後,馬上就不再留一點痕迹。這就是它沒有取舍,沒有愛憎;也不是說白種人我就多照你的優點,黑種人我就不照你的優點,都沒有分別。它無心,無心所以清楚,這就叫作照。也就是觀照般若。觀世音菩薩“照見五蘊皆空”,蕅益大師說:“五蘊無不即空假中,四句俱離,百非性絕,強名爲空耳”。也就是說,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谛,假谛,中谛。提出五蘊皆空,這是空谛,但有五蘊的假名,這是假谛,兩方面合起來,即空即假,便是中谛。因之它們也就離開了“有”、“無”、“非有非無”、“亦有亦無”這四句,既離開了四句,便自然不墮百非。現稱之爲空乃勉強之說。實際應說是第一義空。
“度一切苦厄”,苦是痛苦,厄是窮困疾厄。苦有各種各種的苦,基本的,人生有八種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,都是苦。在母胎的時候很苦,出生與剛降生的時候都很苦,這是生苦。等到老了,跟老年人談談,也就要訴苦了,美國人說,兒童像在天堂,老人像入牢獄。這兒有病,那兒酸了,這兒疼了,吃東西也不行了,聽東西也費勁了,行走也困難了,甚至腦力也衰了,好多年青時所能享受的,這時候都享受不到了。老是一苦。死是一苦不用說了,說我難受得要死,那就是說死是最難受的。佛說:如活的烏龜,你把它的殼兒扒下來;一只活的牛,你把它的皮剝下來。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難免的,還有病苦,“病來方知健是仙”。可見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。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,還有怨憎會苦,這個人就是跟我有意見,怎麼也不行,偏偏碰到一塊兒,或做你的上級,或做你的朋友,做你的鄰居,甚至于成爲你的眷屬。爲什麼有的人離婚,這是怨憎會,與別人都很好,就是這兩個人要吵,這是很苦的一件事,怨憎相會。有的人一生怨憎相會,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,到處都有人事問題,到處很苦惱,非常苦。這是八種苦中的一種,“怨憎會”,相怨相憎,偏偏相見。有的人最好不見,偏偏天天見面,偏偏要來找毛病。這是怨憎會,人生不免,知道這個我們就心平氣和了。“愛別離”又是一苦,你最喜歡,你最愛的人偏偏要別離,所以生離死別,死別當然是最後一次,但是生離的情況大家都會遇到,相愛的人偏偏要別離。“求不得苦”,不管是誰,你總會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,例如成吉思汗,他那麼大的武功,什麼敵人都被他打敗了,他想求的事情還是求不到。他想求不死,找多少道士,最後給他做了個結論,這不死是不可能的。求不得苦,終有求不得的。一個根本的苦是“五蘊熾盛”,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蔭蓋了你,它很盛,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,因此你有煩惱,這是苦的根本。所以稱爲八苦,八苦交煎。
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,以般若妙慧觀照五蘊了達五蘊並非實有,當體即空,又不是空無,乃是第一義空。于是“度一切苦厄”,使自己身心出離分段與變易兩種生死的苦因和苦果,也令全法界衆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(根據《心經釋要》)。初機聽到這話,不易信受。自度生死還易信,怎麼能令法界全體衆生同出生死呢?應知菩薩發心,便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。在修耳根圓通“寂滅現前”時,便得兩種殊勝,上與諸佛同一慈力,下與衆生同一悲仰,證入了叁無差別的本心,自心與衆生無別。所以自身心出生死,衆生同出生死。般若妙用難思,這就是波羅蜜多。
在首尾叁分俱全的譯本中:修習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當怎麼修習呢?他提一個問。觀自在菩薩答複舍利子所提的問題,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,舍利子。由于關鍵是“照見五蘊皆空”,所以首先要談五蘊和五蘊皆空。五蘊頭一個是色蘊,色受想行識稱爲五蘊。五蘊之中以色蘊是空最不好領會。色是看得見的,摸得著的,聽得到的,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,是真實存在。現在聽到“色即是空”就不能理解。明明有個風扇在轉,可以看得見,有風吹到自己身上,明明是有,爲什麼說是空?衆生顛倒就在這個地方。風扇是在這裏,但當體即空。它雖在這裏,但它就是空。不但佛法,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說:“物質是由于人類的錯覺。”愛因斯坦又說:“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場。”磁有磁場,電有電場。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證實人體有場,人的身體能形成一個場,像磁石一樣在空間就成一個場。如要把廢鐵拿回來重化,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廢料用電磁鐵一吸,其中鐵就吸上去了,這樣就把鐵挑出來了,爲什麼能把鐵挑出來?因爲有個磁場作用。愛因斯坦曾說:“宇宙間只有場和物質這兩樣東西。”底下他又補充一句:“實際只有場,物質不過是場裏場強特別高(能量特別強)的地方。”所以就把目前人類頭腦中,有物質存在的認識給否定了。再看所有的物體,不過是一百多種元素,氫、氧等等,種種的化合而成了千變萬化的種種物質。一切原子不過是帶負電的電子,帶正電的質子,還有中子所形成的。所有這些顆粒都帶有二重性,一重是波動性,聲音有聲波,光線有光波,無線電有無線電波。所以無線電、電視,我們爲什麼能收到?就是通過電磁波。發射臺把攜帶節目的電磁波輸送到我們這裏,就在我們這一小間房子裏,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節目,都是電磁波的作用。波你抓不著,看不見,聞不著,一點物質性都沒有,但是有很大的作用。它把千萬裏外的足球決賽讓你看見了。另外一重是顆粒性,顆粒性就是說,能量集中的地方稱之爲顆粒。那麼就沒有什麼叫物質的。現在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語言,也成了科學家的語言。在高級試驗中,把粒子打破,可以得到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東西,新的家族,許許多多種類的子,試驗當中,你把它們封起來,有時有些“子”忽然間就沒有了,就變空了,另外有的“子”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來。宏觀世界宇宙也證明,有的天體在崩潰,有的天體在新生。可以從空變成有,也可以從有變成空。所以我們從現代科學來理解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就比過去容易了。過去我們老認爲,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,怎麼說它是空,實際它當體就空。這些是木頭,木頭不過是元素,元素不過是電子、質子、中子。電子、質子、中子,不過是二重性,二重性就是波動和能量,沒有什麼叫木頭。木頭就沒有了,木頭空了。這個是金屬,金屬還是一樣,它不過是電子、質子、中子,它有二重性,波動和能量,這個金屬的概念也沒有了。所以現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學家,他們在研究佛法,一種是想從佛法中對科研的方向找到一點啓示,再一種就是他們在試驗中觀察到的一些新的現象,他們認爲不可思議,已經突破科學的領域,科學已有的規律對現在科學試驗所發生的現象解釋不了,他們想從佛經上找到一些啓發,以求得解釋。這是一個嶄新的形勢,所以我常說:這是世界文化大飛躍的前夕。同時,電腦的發明解放了人腦的勞動。過去瓦特發明了蒸氣機可以代替人的體力,起了工業革命,現在電腦可以代替人的腦力,電腦可以替你查資料,給你計算,我寫了一部書,簡體字翻成繁體字,很麻煩,通過電腦去翻就會很快,電腦代替人的腦力勞動,人就可以做別的事情。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時代。
我們還回到“色即是空”上,這個地方從科學上說,東西根本就是波動和作用。能量就是作用,不是什麼都沒有,有這種動。再做個比方,這個試驗誰都可以做,今天晚上回到家裏,你把電燈都關了,你點一枝香,你把香拿來旋轉,就看見一個亮的圓圈出來了。你要是按8字形轉,就出現一個8字。從前演節目,把火棒點起來,可以出現各種花,哪裏有這些東西?可是你看到這些東西。實實在在就是一個點著了的香頭,一個點,它在動。所以佛說這一切物質如旋火輪,一個火在旋轉,成了一個輪子。實際上沒有這個輪子。所以只是一個東西的動相。現在我們全是動相,我們不要以爲桌子是在靜止,桌子的每一個每一個小原子通通都在動,原子中的電子在亂動,忙亂極了在那兒動。桌子本體也在動,我們人呢?你我也在動,有句詩:“坐地日行八萬裏。”人坐在地上,地球在轉,轉一圈八萬多裏,你在動,桌子也動,一天轉八萬裏,都在動。地球自轉一圈八萬多裏,而且地球圍著太陽也在轉。太陽圍著它的中心也在轉,這個中心也要圍著它的中心在轉,到哪個中心找到頭,不知道。實際是不可窮盡的,一切都在動,本來沒有東西,只是動,動中感覺有。一根香一動就出來圈了,沒有這個圈,這是一種錯覺,認爲它是個圈。這就能解釋“色即是空”。
再說,所謂這一切東西都是因緣而生,有種種條件,這些條件湊出來的,就形成這麼個東西。例如水因風在吹動,水面上産生了波。波就因有水有風而出現的,它沒有固定的“自性”。風停波息…
《心經略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