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波又回複成水。這個譬喻說明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水代表第一義空,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。波代表色。從水中生出了波,說明“空即是色”,波又回歸于水,說明“色即是空”。
“色即是空”四句爲什麼要重覆,有個說明:第一句是對凡夫說的。因爲凡夫執著這些物質的東西是實有,所以告訴你是空。破除你這樣一個執著。小乘證了空,他就執著空,空成了你執著的東西,空也就同于色,故說“空即是色”。第叁、四兩句,兩者完全是一味的,是對菩薩。菩薩本來如此。這一切本來是不二的,所以“維摩诘經”直指不二法門。我們把色跟空看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,是色便不能是空,是空就不能是色,這是形式邏輯。菩薩是圓融無礙、色空不二。
色所産生的東西既然是空,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,接受也就不存在了,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,于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,那些了別當然也是虛妄的。“色”字一破,下面的就都破了。所以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”。這是一個精簡的筆法,否則每個都有四句: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。一直到識,識即是空,空即是識,識不異空,空不異識。“亦複如是”概括了好多文字。
說五蘊皆空,但不可以産生斷滅見。消除這些相,正是顯本相。打個比方說,如果你來參觀故宮博物館,這裏許多器件都是金的,我就告訴你說: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,都是金的。這句話是成立的。我又告訴你,這個是金子做的塔、佛像、壇城,彼此都是不一樣的,當然這話也成立。剛才說一樣的是我,現在說不一樣的也是我,可是這兩句話都對。因爲金子代表性,性則相同,事相就千變萬化。性是一樣的,這就是佛性。佛性、妙明真心、實相,這些都是名詞,這些名詞不同,說的是一樣的事情。這個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。一個帶電的電線放在磁場裏它就要旋轉,這是電動機的原理。眼前的電風扇就是電動機,電風扇一開就動了。另外,你要是在磁場裏安裝一個旋轉的線圈,它就要生電,就是發電機的原理。所以磁場的作用很大,産生作用的是磁性,但是你要找出這個磁性是找不到的。磁鐵有磁性,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。通過磁性,可以理解人的自性(佛性),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。人人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正由于我們的自性,我們的本心啊,而這一切事相都是從本心本性所顯出來的,並無實體,所以說五蘊皆空,唯有一心。
大士再喚舍利弗,並進一步開示說,所以五蘊諸法,當下的本體就是真空實相(空相)。以上面所舉兩例來說明: (一 )風靜波停,滿池清水,波表事物,水喻空相。 (二 )金杯熔化,杯空金在。杯表諸法,金喻本體。兩喻是同樣的,水與金都是譬喻我們佛性,我們的妙明真心,這是不生不滅的。把金子造成一金杯,金沒有變化,而金杯出生了。把金杯再熔化,于是金杯沒有了,滅了。好像金杯有生有滅,可是金杯的本體是什麼?只是金並無別物。金表真空,所以“杯”當體就是空。杯成時,金也沒有生,杯滅時,金也沒有滅。所謂生滅只是衆生于無生無滅之中妄見種種生滅而已。五蘊如水上之波,本身就是水。看見波動,實際只是水動,水表空性,故可喻明五蘊即是空相,本自“不生不滅”。
“不垢不淨”,滿天是雲,黑暗的時候,太陽並沒有髒。既然沒有髒,也就沒有什麼要恢複幹淨,它本來就是如此。進一步說,一切萬物,從本以來是清淨的,衆生以分別心來看物,認爲太陽爲淨,烏雲爲穢,其實烏雲與太陽平等,有什麼穢濁。再者,以煩惱等爲僞,真心爲淨,其實煩惱由于妄念,妄念源于真心,如水生波,波全體是水,並無別物。水喻真心,波喻妄念,若論本體,妄即是真,有什麼垢淨。
“不增不滅”,我們的本性在做衆生的時候顯不出佛的智慧。好像陰天看不見太陽。雖一點也看不見,但不是沒有太陽了,太陽還是在。等到雨停了,太陽就出來了。正下雨時,太陽沒有減少,晴了天,太陽也沒有增加。真空實性連增減都沒有,還有什麼生死,還有什麼生滅,這個東西減少減少,減到零,那就滅了。根本不減少,那有什麼叫滅。
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末後綜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,本來沒有五蘊。
這十二個名爲十二入(或十二處),也就是前面的五蘊。因衆生根器不同,乃有側重點不同的種種方式的說法。眼耳鼻舌身是色蘊,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,這六樣稱爲六根,色聲香味觸法,眼睛所對的是色,耳所對的是聲,鼻所對是香,舌所對是味,身所對是觸,風一來,吹到身上很涼快,是一種觸覺。前五個眼耳鼻舌身,這是屬于身的,還有屬于心的,意是第六個,這六根代表我們身內的。外境就色聲香味觸法稱爲六塵。“法”字是一切事物,有形的、無形的、道理、概念、抽象的、具體的,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爲法。在此是指我們不見、不聞、無香、無味、無觸時,自己內心所緣的境界。這些境界實際是前五塵留落的影子。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觀日出,此時回憶舊時的景象,心中所念只是舊時泰山日出的影像,這就是法塵。就是我們意的對象,屬于外境的是色聲香味觸法。前面說了五蘊皆空,第一個是色蘊空,色空,所以眼耳鼻舌身,色聲香味觸都空了。前五塵都空,它們的影子法塵當然也就空了。再有,五蘊受想行識都空了,那當然我們的意也就空了。所以“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”。六根加六塵,這兩個是相對的,互相起一些聯系,這十二樣東西稱爲十二入,十二入皆空。
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。界是界限,區別,種類。例如可把人區別爲政界,軍界,商界,教育界等。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。眼等六根成六界,色等六塵又成六界,眼識到意識是六識,又成六界,共成十八界。其中能取是六根,所取是六塵,根塵和合發起六識。例如一個設備,手能觸及機體,啓動開關,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,耳能聽到語言音樂,意根生意識能起綜合作用,而認識這是一部彩色電視機。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別色塵的是眼識,依耳根而能了別聲塵者是耳識…依身根了別觸塵的是身識,依意根而能了別法塵的是意識。一般稱眼到身是前五識,意識是第六識。眼看見色,內有鏡頭,外有要照的對象。人是活物,還有識的作用,不是簡單的照相機,這是眼識。耳朵聽見聲,耳和聲,耳是根,聲是塵,能了別的還有一個耳識。所以六根六塵再六個識就稱爲十八界。(十八界是: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、法界、眼識界,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。)
經中指出:“無眼耳鼻舌身意”,內無六根。“無色聲和味觸法”,外無六塵。“十二入”都無了。因爲根塵都沒有,識又從何發生呢?所以十八界也空。就是把有關“人我”的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這些東西讓你理解了,這些都是空。你不外乎內有六根,外有六塵,再加上你識的作用,總之這一切過去我們都認爲這個是我,是真實的,“心經”告訴你這一切皆無。在真實的法性中,這一切都是虛妄所顯之相。如水上之波,正波動時,波整體是水,即是真空,所以說都無。讓你破除人我。(第六識是分別一切的。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;什麼是好,什麼是壞;什縻是是,什麼是非;什麼是美,什麼是醜。第七識(末那識)是執我,老執著一個我。這就是說:我們之所以成爲一個我,想保持自己,種種思想一來,都有個我,不知不覺都從我字出發,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。第八識稱爲藏識,叫作阿賴耶識,一切檔案都貯存在裏面。眼耳鼻舌身相當于攝像機的鏡頭,把在外的東西攝收進來,從第六識第七識傳達到第八識,即阿賴耶識。這一切都貯存了,也就是種子,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它是真正代表你的,所以去後來先。死的時候,身體都壞了,眼耳鼻舌身都沒有作用了,第六識也就不行了,第七識也不行了,還有第八識最後從身體離開,這人就是真的死。我們不說靈魂,我們說第八識。我們佛教沒有斷見,也沒有常見。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學。阿賴耶識是檔案室,大家現在聽我說的許多話,腦子裏增加了許多新的檔案,檔案裏增加了新材料跟剛才不一樣了,你跟剛才是相似,不是剛才那個我了。天天增加新的東西,所以是相似相續。它因爲相似,所以不是常,不是老不變。但它又相續,所以就不斷。不斷不常、相似相續是阿賴耶識,即八識。現在只談前六識。)
上面的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都無,破人我執,叫做爲凡人法。從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”起,破法我執,叫做爲聖人法。從無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緣,是緣覺主要所修之法。其內容是“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”這十二因緣,互相依賴而有,有此法才有彼法。經雲: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”說明了從因緣而起的法則,例如“老死”,爲什麼有老死?就是因爲有生,有生就必然有老死。推到源頭則是由于無明,正是由于無明,生死不已。要破除這十二因緣,只要其中一處滅,就一切都滅。這是緣覺的法執,也叫做法我,破此法我,故說十二因緣皆空:《金剛經》說得很好:“知我說法、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”大家要知道,佛說的一切法,就是拿船做比喻,因爲你要渡河,沒有船不行,所以佛告訴你這些法。但是上了岸還要這些船做什麼?所以“渡河需用筏,登岸不需舟”。
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。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”這是教導我們,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,十二因緣相互聯系,包括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也是包括我們怎麼出輪回的辦法。輪回不已就因這十二件事情相續不已,所以要修行,斷這十二因緣。“無明”淺說很容易理解,就是糊塗愚癡、障礙你明白真理。深一點說,不了達真如一相,妄生…
《心經略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