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经略说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波又回复成水。这个譬喻说明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水代表第一义空,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。波代表色。从水中生出了波,说明“空即是色”,波又回归于水,说明“色即是空”。

  “色即是空”四句为什么要重覆,有个说明: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。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,所以告诉你是空。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。小乘证了空,他就执著空,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,空也就同于色,故说“空即是色”。第三、四两句,两者完全是一味的,是对菩萨。菩萨本来如此。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,所以“维摩诘经”直指不二法门。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,是色便不能是空,是空就不能是色,这是形式逻辑。菩萨是圆融无碍、色空不二。

 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,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,接受也就不存在了,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,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,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。“色”字一破,下面的就都破了。所以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。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,否则每个都有四句: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受不异空,空不异受。一直到识,识即是空,空即是识,识不异空,空不异识。“亦复如是”概括了好多文字。

  说五蕴皆空,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。消除这些相,正是显本相。打个比方说,如果你来参观故宫博物馆,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,我就告诉你说: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,都是金的。这句话是成立的。我又告诉你,这个是金子做的塔、佛像、坛城,彼此都是不一样的,当然这话也成立。刚才说一样的是我,现在说不一样的也是我,可是这两句话都对。因为金子代表性,性则相同,事相就千变万化。性是一样的,这就是佛性。佛性、妙明真心、实相,这些都是名词,这些名词不同,说的是一样的事情。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。一个带电的电线放在磁场里它就要旋转,这是电动机的原理。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,电风扇一开就动了。另外,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,它就要生电,就是发电机的原理。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,产生作用的是磁性,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不到的。磁铁有磁性,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。通过磁性,可以理解人的自性(佛性),但你要找是找不著的。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正由于我们的自性,我们的本心啊,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本性所显出来的,并无实体,所以说五蕴皆空,唯有一心。

  大士再唤舍利弗,并进一步开示说,所以五蕴诸法,当下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(空相)。以上面所举两例来说明: (一 )风静波停,满池清水,波表事物,水喻空相。 (二 )金杯熔化,杯空金在。杯表诸法,金喻本体。两喻是同样的,水与金都是譬喻我们佛性,我们的妙明真心,这是不生不灭的。把金子造成一金杯,金没有变化,而金杯出生了。把金杯再熔化,于是金杯没有了,灭了。好像金杯有生有灭,可是金杯的本体是什么?只是金并无别物。金表真空,所以“杯”当体就是空。杯成时,金也没有生,杯灭时,金也没有灭。所谓生灭只是众生于无生无灭之中妄见种种生灭而已。五蕴如水上之波,本身就是水。看见波动,实际只是水动,水表空性,故可喻明五蕴即是空相,本自“不生不灭”。

  “不垢不净”,满天是云,黑暗的时候,太阳并没有脏。既然没有脏,也就没有什么要恢复干净,它本来就是如此。进一步说,一切万物,从本以来是清净的,众生以分别心来看物,认为太阳为净,乌云为秽,其实乌云与太阳平等,有什么秽浊。再者,以烦恼等为伪,真心为净,其实烦恼由于妄念,妄念源于真心,如水生波,波全体是水,并无别物。水喻真心,波喻妄念,若论本体,妄即是真,有什么垢净。

  “不增不灭”,我们的本性在做众生的时候显不出佛的智慧。好像阴天看不见太阳。虽一点也看不见,但不是没有太阳了,太阳还是在。等到雨停了,太阳就出来了。正下雨时,太阳没有减少,晴了天,太阳也没有增加。真空实性连增减都没有,还有什么生死,还有什么生灭,这个东西减少减少,减到零,那就灭了。根本不减少,那有什么叫灭。

 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末后综合前文指出真空本性中,本来没有五蕴。

  这十二个名为十二入(或十二处),也就是前面的五蕴。因众生根器不同,乃有侧重点不同的种种方式的说法。眼耳鼻舌身是色蕴,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,这六样称为六根,色声香味触法,眼睛所对的是色,耳所对的是声,鼻所对是香,舌所对是味,身所对是触,风一来,吹到身上很凉快,是一种触觉。前五个眼耳鼻舌身,这是属于身的,还有属于心的,意是第六个,这六根代表我们身内的。外境就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。“法”字是一切事物,有形的、无形的、道理、概念、抽象的、具体的,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。在此是指我们不见、不闻、无香、无味、无触时,自己内心所缘的境界。这些境界实际是前五尘留落的影子。例如去年曾上泰山观日出,此时回忆旧时的景象,心中所念只是旧时泰山日出的影像,这就是法尘。就是我们意的对象,属于外境的是色声香味触法。前面说了五蕴皆空,第一个是色蕴空,色空,所以眼耳鼻舌身,色声香味触都空了。前五尘都空,它们的影子法尘当然也就空了。再有,五蕴受想行识都空了,那当然我们的意也就空了。所以“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”。六根加六尘,这两个是相对的,互相起一些联系,这十二样东西称为十二入,十二入皆空。

 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真空。界是界限,区别,种类。例如可把人区别为政界,军界,商界,教育界等。十八界的界正是此意。眼等六根成六界,色等六尘又成六界,眼识到意识是六识,又成六界,共成十八界。其中能取是六根,所取是六尘,根尘和合发起六识。例如一个设备,手能触及机体,启动开关,眼能看到屏上的形像色彩,耳能听到语言音乐,意根生意识能起综合作用,而认识这是一部彩色电视机。所以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,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…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,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。一般称眼到身是前五识,意识是第六识。眼看见色,内有镜头,外有要照的对象。人是活物,还有识的作用,不是简单的照相机,这是眼识。耳朵听见声,耳和声,耳是根,声是尘,能了别的还有一个耳识。所以六根六尘再六个识就称为十八界。(十八界是: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意界、色界、声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、法界、眼识界,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。)

  经中指出:“无眼耳鼻舌身意”,内无六根。“无色声和味触法”,外无六尘。“十二入”都无了。因为根尘都没有,识又从何发生呢?所以十八界也空。就是把有关“人我”的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这些东西让你理解了,这些都是空。你不外乎内有六根,外有六尘,再加上你识的作用,总之这一切过去我们都认为这个是我,是真实的,“心经”告诉你这一切皆无。在真实的法性中,这一切都是虚妄所显之相。如水上之波,正波动时,波整体是水,即是真空,所以说都无。让你破除人我。(第六识是分别一切的。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;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;什縻是是,什么是非;什么是美,什么是丑。第七识(末那识)是执我,老执著一个我。这就是说: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我,想保持自己,种种思想一来,都有个我,不知不觉都从我字出发,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。第八识称为藏识,叫作阿赖耶识,一切档案都贮存在里面。眼耳鼻舌身相当于摄像机的镜头,把在外的东西摄收进来,从第六识第七识传达到第八识,即阿赖耶识。这一切都贮存了,也就是种子,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它是真正代表你的,所以去后来先。死的时候,身体都坏了,眼耳鼻舌身都没有作用了,第六识也就不行了,第七识也不行了,还有第八识最后从身体离开,这人就是真的死。我们不说灵魂,我们说第八识。我们佛教没有断见,也没有常见。所以就高于其他一切的宗教和科学。阿赖耶识是档案室,大家现在听我说的许多话,脑子里增加了许多新的档案,档案里增加了新材料跟刚才不一样了,你跟刚才是相似,不是刚才那个我了。天天增加新的东西,所以是相似相续。它因为相似,所以不是常,不是老不变。但它又相续,所以就不断。不断不常、相似相续是阿赖耶识,即八识。现在只谈前六识。)

  上面的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都无,破人我执,叫做为凡人法。从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”起,破法我执,叫做为圣人法。从无明到老死叫做十二因缘,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。其内容是“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”这十二因缘,互相依赖而有,有此法才有彼法。经云:“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”说明了从因缘而起的法则,例如“老死”,为什么有老死?就是因为有生,有生就必然有老死。推到源头则是由于无明,正是由于无明,生死不已。要破除这十二因缘,只要其中一处灭,就一切都灭。这是缘觉的法执,也叫做法我,破此法我,故说十二因缘皆空:《金刚经》说得很好:“知我说法、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大家要知道,佛说的一切法,就是拿船做比喻,因为你要渡河,没有船不行,所以佛告诉你这些法。但是上了岸还要这些船做什么?所以“渡河需用筏,登岸不需舟”。

 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。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这是教导我们,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,十二因缘相互联系,包括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也是包括我们怎么出轮回的办法。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已,所以要修行,断这十二因缘。“无明”浅说很容易理解,就是糊涂愚痴、障碍你明白真理。深一点说,不了达真如一相,妄生…

《心经略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