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心经略说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别执著,就成了无明。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,愚痴是最大的障碍。无明就糊涂,糊涂后就颠倒,颠倒就会造业,造业就是行。第二个是“行”。以上就是过去生中,我们所作的因。过去生中,我们一直是糊涂造业,驱使阿赖耶识堕入母胎,一念看见父母的情况,一动淫念就跑到胎里去了。这就是今生生命的开始,这是“识”。在胎里慢慢长大,还不能形成一个人,这是在胎中身心渐发育之位,已有受想行识等名字,这是心法,所以叫做“名”。还有眼等,这是色法,所以全名是“名色”。第五“六入”,眼耳鼻舌身意,这六根都慢慢成长起来了,就是快出胎之位,叫做“六入”。第六“触”,出了胎之后,便与六尘相接触,在两三岁的时候,对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触而已,他没有什么思维和领略。再大一点,到了六、七岁就能领略一点,也会说话了,很多事情都知道了。第七“受”,六、七岁便对事物有苦乐的感受。(三)至(七)这一段就是今生的开始,是我们从过去生中所得的果,是前生决定的。所以小孩有的聪明;有的不聪明,有的听话,有的不听话,这一切由于过去所造的业,通过识而带来的。第八“爱”,既能领受,便贪爱种种美妙事物。十四、五岁的时候就有强盛的爱欲之心。于是今生又迷惑了。第九“取”,成年之后,对所爱之境贪求不息执著追取。不仅仅爱而已,必要得到就是取。爱和取是现在我们所生的迷惑,为什么你要喜欢这些?本来是空,这是错觉,你偏偏要喜欢,本来是不垢不净,你偏认为他清净美好。妄生分别,妄自取著,爱和取就是现在的迷惑。底下第十就是“有”,由于有爱有取的烦恼,做种种的业,定招有当来的果报。(八)(九)(十)三支是现在所做之因,要招来生之果。(十一)“生”,既造种种之因,来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。(十二)“老死”,出生之后当然还是要老死,这二支就是来生的果。这十二因缘修的时候,你从某个地方一截断,你或从爱取断,或从无明照破,让它不是这样相续不已,使这种东西不是老按这种规律支配你,那么你就出离生死了。缘觉修的法就是如此,确实可以了生死,可以成为辟支佛,是小乘的极果。若是大乘菩萨就能了达十二因缘,三世循环、一切境界、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,如梦如幻,故曰:“无无明”乃至“无老死”。举出首尾二支,则其中十支皆可概括。经中又说:“亦无无明尽”,乃至“亦无老死尽”,是破法执,本无无明,再说尽或不尽都成戏论。“乃至”两字同样是带过其中十支。

  再者,进一步体会“无无明”的深义,在佛将入涅槃的时候,入种种境界,入种种禅定,入种种空间去找这个无明,找无明找不到,于是说无明不可得。无明要是不可得,无明都没有实性,无明就没有了,这是《涅槃经》中,世尊,大悲慈父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开示。入种种禅定,种种境界所得的结论,就是佛找无明实性不可得。“无无明”,所以这是顿法的关键。你要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,根本没有无明,你又本来成佛,你跟佛还有多少距离?所以是有顿(刹那成就)、有渐(须三大阿僧祇劫),就看你自己的根器,你能信多少。大家想想是不是。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是因为无明,就因为妄想执著成为众生。但是无明实性找不到,譬如是做梦,梦见老虎吃你了,或者跟一个美女谈恋爱,这种种惊吓,种种欢喜,梦一醒全没有了。所以只要醒醒,梦就完了,不须把老虎赶掉,请大家捉老虎,用不著呵。日本有个笑话很好玩,一个人愚痴,他做梦(日本人很喜欢喝酒),梦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,他马上要吃酒,酒很好,要烫了吃才好,于是叫他的老婆给烫一烫。就在叫老婆烫酒的时候,他忽然间醒了,醒了一想是个梦,很遗憾,酒没吃成,早知道如此不烫就吃就好了。哈哈……很可笑,众生就是这样。实在是做梦,这一切都是空的。梦中有老虎,根本不存在,大梦一醒,原来自己安卧在席梦思的床上。一切现成,本来是佛。所以永明大师说:世尊涅槃时关于无明不可得的开示,众生应拿骨头做笔,皮做纸,血当墨来书写报恩。大乘经中说:菩萨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,方才究竟成佛。为什么此处又说“无无明”?这可用一个比方来说明。水(喻佛)与冰(喻众生)都是氢二氧一,毫无分别,可是水无碍,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适应。冰就有碍,处处都不能适应,原因只在水已凝结成冰。毛病只在凝结(结字很巧,恰恰就是结缚的结字),于是就有碍了,可是请你找出这个“凝结”是什么?不可得。“凝结”譬喻无明,众生因有无明就有凝了。可是无明不可得。

 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法。含义是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。这个话又是倒装的。因为有集才有苦,修道才能灭。人生是苦,真实不虚,就称为苦谛。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,例如无明,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。一切苦恼永远消灭叫灭谛。一切圣道(道即道路与方法)修了能灭除苦恼的叫做道谛。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,人道的八苦在“度一切苦厄”处,已经介绍过了。八苦交煎,苦恼无边,所以首先是知苦,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苦这么可怕,我们要消掉苦的因,苦的因是烦恼、造业。由于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;为除苦的因所以要断集。烦恼、造业种种恶因不出现于我们的心、身、口,希望苦恼永灭,这就是灭谛。怎样才能灭苦,修习三无漏学,六波罗密,八正道等等圣道,即是道谛。声闻乘行人,厌苦乃断一切苦因,羡灭尽烦恼之乐而修道,以此为法是即声闻的法执。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,也就没有烦恼,也就没有苦,都是事相的显现,都是梦中事,醒来之后就没有这些事。当体全空,只是一心,本来无苦无集,醒来就是,无道可修。故曰:“无苦集灭道”。阿罗汉修的四谛法也破了。

  “无智”。菩萨修行成佛,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。前五识转成所作智,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,如镜照物,观察得很清楚,但是没有受影响,没有分别,没有痕迹。第七是执我,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。执我有自、有他就不平等。自他都一样,一切都同体,就转为平等性智。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。这也是个比喻,镜子无所不照,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。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,只照一方,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,就无所不照。这个智慧无所不照,称为大圆镜智,成佛的智慧,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。

  这为什么说无智?就是说,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,修行道路上的事。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?就是这句话: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。不是还要你转,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。成所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大圆镜智,本自具足,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。所以“无智”。又《破空论》说:“是故此心即三般若,三般若只是一心。”般若者,殊胜大智慧,只是一心,智如波,心如水,水上生波,全波是水,只是一心,故曰“无智”。

  “无得”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。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,若有新得,就会有所增。(原是一百,又得一,应为一百零一)经中前已示明“不增不减”,若有所得,就会有所增,便与经意相违。故《金刚经》说:“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这就是“以无所得故”的含义。

 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。“是以无苦集灭道,无智无得亦无不得”。就怕你落空,一切都无,流于断灭。

  “菩提萨埵”这一句的衔接,在中国、日本皆有两种。一种是菩提萨埵紧接前文作为结束,成为“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”。一种是放在后头作为开始,藏本译文正是这样。西藏跟印度相接,彼此间的大德往返很容易,两国的往来很频繁。所以很多经典是到了西藏,没有传到大陆,还有好多经典到了西藏,西藏就翻译了,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。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视,它有一些经典是大陆、其他国家所没有的,印度也没有了。还有一些它已经翻译成藏文了,而别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。西藏还有个特点,他们翻的东西也是求准确,比如《阿弥陀经》,鸠摩罗什翻译,六方佛赞,东、西、南、北方,上、下方。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,还有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四个角,都有很多佛在赞。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,和西藏翻译的相同。至于“菩提萨埵”连接下文,日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。

  “菩提萨埵”就是菩萨,因为是无所得故,依止般若波罗蜜多,就心无挂碍。若老存有所得心,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,要有所得,就有所求了,有所求就有所为,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。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有为法就不是般若了,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,方能行至行不到处。这个般若,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地方,你要行到,必须把有所得的心,除得一干二净才可以。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了,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,因为无所得故,你就无求无为。你无求无为,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,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。如梦中物,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,要咬自己,而其实完全是虚妄,用不著害怕,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。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薰习,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,妄念不起,这是自然的不起,不是强之使无也。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。故经曰:“心无挂碍”,也就自然“无有恐怖”了。

  无有恐怖,就自然“远离颠倒梦想”,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。颠倒者,凡夫有四倒,二乘有四倒。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,把无常的当作常,把没有我的当做我,把苦当做乐,这是凡夫的四倒。

  凡夫的四倒为:(一)以不净为净: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,大家看它很干净,实际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。人就是一层皮好看,揭掉一层皮,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,都是些血肉模糊,到处都是虫子,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,哪里会干净?哪里会美丽?…

《心经略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