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執著,就成了無明。無明是我們生死的根本,愚癡是最大的障礙。無明就糊塗,糊塗後就顛倒,顛倒就會造業,造業就是行。第二個是“行”。以上就是過去生中,我們所作的因。過去生中,我們一直是糊塗造業,驅使阿賴耶識墮入母胎,一念看見父母的情況,一動淫念就跑到胎裏去了。這就是今生生命的開始,這是“識”。在胎裏慢慢長大,還不能形成一個人,這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,已有受想行識等名字,這是心法,所以叫做“名”。還有眼等,這是色法,所以全名是“名色”。第五“六入”,眼耳鼻舌身意,這六根都慢慢成長起來了,就是快出胎之位,叫做“六入”。第六“觸”,出了胎之後,便與六塵相接觸,在兩叁歲的時候,對外界的事物只是接觸而已,他沒有什麼思維和領略。再大一點,到了六、七歲就能領略一點,也會說話了,很多事情都知道了。第七“受”,六、七歲便對事物有苦樂的感受。(叁)至(七)這一段就是今生的開始,是我們從過去生中所得的果,是前生決定的。所以小孩有的聰明;有的不聰明,有的聽話,有的不聽話,這一切由于過去所造的業,通過識而帶來的。第八“愛”,既能領受,便貪愛種種美妙事物。十四、五歲的時候就有強盛的愛欲之心。于是今生又迷惑了。第九“取”,成年之後,對所愛之境貪求不息執著追取。不僅僅愛而已,必要得到就是取。愛和取是現在我們所生的迷惑,爲什麼你要喜歡這些?本來是空,這是錯覺,你偏偏要喜歡,本來是不垢不淨,你偏認爲他清淨美好。妄生分別,妄自取著,愛和取就是現在的迷惑。底下第十就是“有”,由于有愛有取的煩惱,做種種的業,定招有當來的果報。(八)(九)(十)叁支是現在所做之因,要招來生之果。(十一)“生”,既造種種之因,來生定又于六道四生之中受生。(十二)“老死”,出生之後當然還是要老死,這二支就是來生的果。這十二因緣修的時候,你從某個地方一截斷,你或從愛取斷,或從無明照破,讓它不是這樣相續不已,使這種東西不是老按這種規律支配你,那麼你就出離生死了。緣覺修的法就是如此,確實可以了生死,可以成爲辟支佛,是小乘的極果。若是大乘菩薩就能了達十二因緣,叁世循環、一切境界、因果名目都是水上之波,如夢如幻,故曰:“無無明”乃至“無老死”。舉出首尾二支,則其中十支皆可概括。經中又說:“亦無無明盡”,乃至“亦無老死盡”,是破法執,本無無明,再說盡或不盡都成戲論。“乃至”兩字同樣是帶過其中十支。
再者,進一步體會“無無明”的深義,在佛將入涅槃的時候,入種種境界,入種種禅定,入種種空間去找這個無明,找無明找不到,于是說無明不可得。無明要是不可得,無明都沒有實性,無明就沒有了,這是《涅槃經》中,世尊,大悲慈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開示。入種種禅定,種種境界所得的結論,就是佛找無明實性不可得。“無無明”,所以這是頓法的關鍵。你要對這個問題體會很深,根本沒有無明,你又本來成佛,你跟佛還有多少距離?所以是有頓(刹那成就)、有漸(須叁大阿僧祇劫),就看你自己的根器,你能信多少。大家想想是不是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是因爲無明,就因爲妄想執著成爲衆生。但是無明實性找不到,譬如是做夢,夢見老虎吃你了,或者跟一個美女談戀愛,這種種驚嚇,種種歡喜,夢一醒全沒有了。所以只要醒醒,夢就完了,不須把老虎趕掉,請大家捉老虎,用不著呵。日本有個笑話很好玩,一個人愚癡,他做夢(日本人很喜歡喝酒),夢中得到一瓶很好的酒,他馬上要吃酒,酒很好,要燙了吃才好,于是叫他的老婆給燙一燙。就在叫老婆燙酒的時候,他忽然間醒了,醒了一想是個夢,很遺憾,酒沒吃成,早知道如此不燙就吃就好了。哈哈……很可笑,衆生就是這樣。實在是做夢,這一切都是空的。夢中有老虎,根本不存在,大夢一醒,原來自己安臥在席夢思的床上。一切現成,本來是佛。所以永明大師說:世尊涅槃時關于無明不可得的開示,衆生應拿骨頭做筆,皮做紙,血當墨來書寫報恩。大乘經中說:菩薩要斷盡四十二品無明,方才究竟成佛。爲什麼此處又說“無無明”?這可用一個比方來說明。水(喻佛)與冰(喻衆生)都是氫二氧一,毫無分別,可是水無礙,放在任何形式的容器中都能適應。冰就有礙,處處都不能適應,原因只在水已凝結成冰。毛病只在凝結(結字很巧,恰恰就是結縛的結字),于是就有礙了,可是請你找出這個“凝結”是什麼?不可得。“凝結”譬喻無明,衆生因有無明就有凝了。可是無明不可得。
苦集滅道叫做四谛法。含義是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。這個話又是倒裝的。因爲有集才有苦,修道才能滅。人生是苦,真實不虛,就稱爲苦谛。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,例如無明,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谛。一切苦惱永遠消滅叫滅谛。一切聖道(道即道路與方法)修了能滅除苦惱的叫做道谛。谛是真實不顛倒之義,人道的八苦在“度一切苦厄”處,已經介紹過了。八苦交煎,苦惱無邊,所以首先是知苦,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苦這麼可怕,我們要消掉苦的因,苦的因是煩惱、造業。由于這些因就要受到苦果;爲除苦的因所以要斷集。煩惱、造業種種惡因不出現于我們的心、身、口,希望苦惱永滅,這就是滅谛。怎樣才能滅苦,修習叁無漏學,六波羅密,八正道等等聖道,即是道谛。聲聞乘行人,厭苦乃斷一切苦因,羨滅盡煩惱之樂而修道,以此爲法是即聲聞的法執。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,也就沒有煩惱,也就沒有苦,都是事相的顯現,都是夢中事,醒來之後就沒有這些事。當體全空,只是一心,本來無苦無集,醒來就是,無道可修。故曰:“無苦集滅道”。阿羅漢修的四谛法也破了。
“無智”。菩薩修行成佛,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。前五識轉成所作智,第六識意識成爲妙觀察智,如鏡照物,觀察得很清楚,但是沒有受影響,沒有分別,沒有痕迹。第七是執我,末那識變爲平等性智。執我有自、有他就不平等。自他都一樣,一切都同體,就轉爲平等性智。第八識變爲大圓鏡智。這也是個比喻,鏡子無所不照,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。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,只照一方,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,就無所不照。這個智慧無所不照,稱爲大圓鏡智,成佛的智慧,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。
這爲什麼說無智?就是說,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,修行道路上的事。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?就是這句話: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。不是還要你轉,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。成所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大圓鏡智,本自具足,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。所以“無智”。又《破空論》說:“是故此心即叁般若,叁般若只是一心。”般若者,殊勝大智慧,只是一心,智如波,心如水,水上生波,全波是水,只是一心,故曰“無智”。
“無得”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。所謂新成只是恢複原來的本有,若有新得,就會有所增。(原是一百,又得一,應爲一百零一)經中前已示明“不增不減”,若有所得,就會有所增,便與經意相違。故《金剛經》說:“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這就是“以無所得故”的含義。
這裏從西藏本補充一句做爲參考。“是以無苦集滅道,無智無得亦無不得”。就怕你落空,一切都無,流于斷滅。
“菩提薩埵”這一句的銜接,在中國、日本皆有兩種。一種是菩提薩埵緊接前文作爲結束,成爲“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”。一種是放在後頭作爲開始,藏本譯文正是這樣。西藏跟印度相接,彼此間的大德往返很容易,兩國的往來很頻繁。所以很多經典是到了西藏,沒有傳到大陸,還有好多經典到了西藏,西藏就翻譯了,中國沒有翻譯的也不少。所以現在大家對于西藏的佛教很重視,它有一些經典是大陸、其他國家所沒有的,印度也沒有了。還有一些它已經翻譯成藏文了,而別的國家還沒有翻譯的。西藏還有個特點,他們翻的東西也是求准確,比如《阿彌陀經》,鸠摩羅什翻譯,六方佛贊,東、西、南、北方,上、下方。真正的原來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贊,還有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四個角,都有很多佛在贊。玄奘翻譯的就是十方佛贊,和西藏翻譯的相同。至于“菩提薩埵”連接下文,日本宏法大師也正是這樣主張。
“菩提薩埵”就是菩薩,因爲是無所得故,依止般若波羅蜜多,就心無挂礙。若老存有所得心,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,要有所得,就有所求了,有所求就有所爲,那麼都成了有爲法了。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,有爲法就不是般若了,所以就必須除盡有所得心,方能行至行不到處。這個般若,是大家行所不能到的地方,你要行到,必須把有所得的心,除得一幹二淨才可以。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清楚了,菩提薩埵是以無所得故,因爲無所得故,你就無求無爲。你無求無爲,才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,時時觀照眼前的萬事萬物當體就是空。如夢中物,夢中見老虎真實是有,要咬自己,而其實完全是虛妄,用不著害怕,對于一切都應這樣對待。時時處處長久地這樣觀照薰習,到純熟時就能夠對境無心,妄念不起,這是自然的不起,不是強之使無也。若離妄念還有什麼牽挂障礙。故經曰:“心無挂礙”,也就自然“無有恐怖”了。
無有恐怖,就自然“遠離顛倒夢想”,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。顛倒者,凡夫有四倒,二乘有四倒。凡夫的四倒是把不淨的當幹淨的,把無常的當作常,把沒有我的當做我,把苦當做樂,這是凡夫的四倒。
凡夫的四倒爲:(一)以不淨爲淨:明明是一些很髒的東西,大家看它很幹淨,實際都是些很汙穢的東西。人就是一層皮好看,揭掉一層皮,恐怕誰都不願摸一摸,都是些血肉模糊,到處都是蟲子,這只是一個行走的廁所,哪裏會幹淨?哪裏會美麗?…
《心經略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