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凡夫就覺得美好清淨,這是以不淨爲淨。(二)以苦爲樂: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苦,沒有享樂,頂多只有一點點的享樂,如刀口上的一點蜜,很鋒利的刀口上一點兒蜜,舌頭一舔,剛嘗到甜味的時候,舌頭就破了。這是八苦交煎,可是大家不覺悟,樂此不疲,在裏頭終日忙碌,爲衣、食、金錢、戀愛在那戰鬥、拚命得很苦。(叁)以無我爲我:一切本來無我,那裏找一個我?鏡子裏看看,當年的我不知那去了。誰都是一樣,一切一切,老朋友一見面都變成頭白面皺了,那個算是我呢?而這個我,是個主宰的意思,而自己焉能主宰,都是業緣牽引,以無我爲我。(四)以無常爲常:一切事情都是無常,偏把無常當作常,這是凡夫的顛倒。本來時時都在轉變,轉眼間都變化了,無常,什麼都在改變,人生百歲,便把一百年認爲是無窮無盡,拼死在那營謀。這是凡夫的四倒。阿羅漢也有四倒,到了菩薩是常樂我淨。
阿羅漢的四倒爲(一)阿羅漢認爲一切都無常。他又顛倒了,菩薩是常。(二)阿羅漢認爲世間不淨。但常樂我淨、清淨本然,極樂世界一切都清淨。阿羅漢以淨爲不淨,又一倒。(叁)阿羅漢證人我空,可是菩薩是真我,妙明真心,常樂我淨嘛!阿羅漢有我說無我,又是顛倒。(四)以樂爲苦。阿羅漢知苦斷集,而菩薩境界,慈悲喜舍,是喜。常樂我淨是樂,皆大歡喜。到了大乘境界,皆大歡喜。二乘境界不得其樂,只是執苦。這是二乘的顛倒。
《心經》是文字般若,體會其中深奧妙義,而起觀照,五蘊皆空,一切不可得,反複薰習,漸漸入于無爲,遠離凡夫四倒、阿羅漢四倒、種種顛倒見,並且遠離夢想,夢想即是妄想。觀照純熟,妄想自然不起,一念不生,這就叫做究竟涅槃。阿羅漢所證只是人空,沒有證法空,只是有余涅槃。大乘則人法俱空,證無余涅槃。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。涅槃有叁德:(一)法身,(二)般若,(叁)解脫。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,而成解脫德。至于法身德,也須般若德才能恢複本身的法身。迷時不知,智光明照才能顯現。
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叁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。十方諸佛從最初發菩提心,中間行菩薩道,直到最後成佛,沒有不是以般若爲先導,所以般若稱爲諸佛之母。“阿耨多羅”,可譯作“無上”。“叁藐叁菩提”譯爲“正等正覺”。合稱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。至于以前一直講“無得”,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,這正顯中道,無得之得,才是真得。得而無得,佛不作是念,認爲自己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密咒爲什麼稱爲密,因它的奧義不是衆生的思維所能了達。般若也正是這樣,“衆生之心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”。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,所以用咒來形容贊歎般若。故雲《心經》的深般若即是“大神咒”,因爲同具無比的妙用;“大明咒”,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;是“無上咒”,因都是以實相爲體。是“無等等咒”,般若與咒同是一心,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,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,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。故知咒與般若都能“度一切苦厄”,能惠予衆生真實之利,“真實不虛”。
以前經文是顯說,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,此處經文是咒,乃是密說,指示咒即般若。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。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。可是無言說中,正說般若妙法:有言說中,正含無邊密義。所以蕅益大師說,此咒“正以不翻爲妙”。
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,因爲你解釋,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一兩個,反而是局限了。你現在要體會本經,從有說到無說,從顯到密,到離開一切思想,離開一切含義,就更殊勝。所以不需要解釋。因爲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,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,從顯到密,如果你把它翻出來,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,它的密意就消失了。禅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,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、這些道理,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,你的本性,你本來的妙明真心,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。
五、《心經》是一切衆生出苦慈航
這是先師夏蓮老講《心經》時的一句寶貴開示,現在引用作爲本文結語,正是畫龍點晴。修行無論那一宗,都必須以般若爲導引,才能直趨覺岸。般若有叁:(一)實相是體,(二)文字是相,(叁)觀照是用。從文字起觀照,從觀照入實相。可見從聞法到證果之間,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。這個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場佛堂之內,而是根據自身領會,貫徹到一切日用(辦公、管家、待人接物、飲食起居、,運動遊戲等等)當中,使人們記得、認識、了悟五蘊皆空,諸法空相,而自然離開挂礙恐怖,顛倒夢想,自然漸入大覺之路。道理不再多說,只舉一個有趣的事例,一小則日本的故事,可以做爲參考,結束今天談話,也就說明我們只要有智慧在心中,就可以免除很多煩惱。
日本有個一休和尚,很小就很聰明。在他八、九歲時,一天他的師父出去了。他就在玩,跑到方丈室,看見師兄在那兒哭,師兄比他大幾歲,哭得很傷心,他說:“我們是學禅的人應無所怕,不應該哭,你哭什麼呢?師兄說:“你不知道,我這兒不得了了,師父就是這個盒子最寶重,從來不許我看、不許我動,不知什麼東西?我就想看,想動;今天師父出去了,我就把這個盒子偷偷打開來看,是件甕器,我不小心給摔了,師父回來我怎麼辦呢?我今天實在沒有辦法了,只好哭了。”一休說:“你不要哭了,說是我摔的。”師兄說:“那我對不起你,你要受責打怎麼辨呢?”兩個都是小孩,最後商定,今天師兄應得的饅頭給一休吃,讓一休承認甕器是他摔的,他拿著一包碎甕走了。師父回來了,問一休:“在幹什麼?又在玩?”答:“沒有,我在參禅呢!我參究問題,我在用功。”師父問:“你參什麼?”一休說:“我參一切都無常啊!究竟有沒有一個人能夠不死呢?如果能夠,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?”師父笑了說:“咳,糊塗啊!沒有,都是無常,沒有例外,哪有一個人老活,沒有的事情。”一休又問:“噢,是這樣。人是這樣,東西呢?”師父說:“東西也不能常存,法是一樣的,都是無常,沒有一樣東西常有的。一休又問:“是這樣,咱們最心愛最喜歡的東西要壞了呢?”師父說:“那也沒辦法,一切都是不能常存的,時節因緣到了它就要壞,那有什麼辦法。”一休交出一個布包說:“師父,這兒就有一個時節因緣到了,壞了的東西。……”師父看了也就一笑了之,沒話可說。所以我們心中如果有智慧,碰到忍耐不住或舍不得的事情,也就很平靜。從這小事,我們可以體會觀照般若的妙用。我們在生活中,根據這些道理對待一切事物,那麼我們就會比凡夫,比其他不學佛的人減輕很多煩惱苦痛。如果在煩惱苦痛中,這位日僧可能大發脾氣,打這孩子一頓,這便是惱害衆生;由于一休提醒了一切無常,這樣一來,老和尚就只好一笑了。這很自然,這就是觀照的作用。
我們談到很深的般若之心,因爲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爲一部《金剛經》五千字;五千字的《金剛經》可以濃縮爲一部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字。所以這一部《心經》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,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,攝無不盡。
先師夏蓮老繼續發揮說:一部《心經》可再濃縮爲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;這幾句可再濃縮成“觀自在菩薩”五個字;再濃縮就只是一個“照”字。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“照”字,是多字入一字,是一多相即。一個“照”字開展爲六百卷大經,正是“破微塵出大千經卷”,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,是重重無盡。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、不可說。普願有情般若爲導,淨土爲歸,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先師又說:“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,這是最秘的核心”。
《心經略說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