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轉成六賊,遮蔽清淨的自心。依愚之人淺見,這五項以聲音較容易觀察;因爲各種聲音隨時都會生滅,且無空間的局限,是觀境無常的好對象。
根據《楞嚴經》記載,憍陳那比丘,觀聲證阿羅漢,尊者自述:「我在鹿苑,及于雞園……于佛音聲,悟明四谛。佛問比丘,我初稱解,如來印我名阿若多,妙音密圓,我于音聲得阿羅漢。」
【觀聲音的方法】:
止法:正觀聲音,內外盡聞;忽來忽去,緣生緣滅;忽大忽小,靜心聆聽;忽順忽逆,漸趨于定。觀法:知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無常,緣起苦空;知法無我,無我所有;調伏欲貪,斷除欲貪,超越欲貪,離欲解脫。
五、觀法緣由
佛于《七處叁觀經》提出七個次第:知五蘊→五蘊集→五蘊滅→五蘊滅道迹→五蘊味→五蘊患→五蘊離。
其意思爲:1、知觀察對象的形成。2、知集起是由貪愛而生。3、應息滅此貪愛。4、滅此的方法。5、執著貪愛不舍。6、該對象是無常、苦、變異法。7、行者當調伏欲貪、斷欲貪、越欲貪而解脫。
前四項即是四聖谛,說明苦的事實及滅苦之道,這我們另一個單元再來解說。後叁項是正觀此執著的身心,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無我所,經由實修來調伏、斷除、超越欲貪,而解脫自在。
以上提出觀察身、心、境的方法,是依此次第而說;分前四項爲「止」,後四項爲「觀」,是希望行者易于入門,最後能止觀雙運,定慧等持。然修行法門有「易行道」、「難行道」之分,可依個人根機,來選擇最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。
六、一門深入
雖然法門無量誓願學,但宜一門深入。進門之後,則門門能通,則是普門。套用《紅樓夢》裏的一句話:「任憑弱水叁千,我只取一瓢而飲。」一瓢飲就能解渴,一法門即可解脫。若細數流水叁千而不飲,只會渴死于江邊;若認識八萬四千法門而不修,只會沈溺于六道。
肆、無常法門的境界
涅槃寂靜
所謂真理,必是要符合,本來性、必然性、普遍性、永恒性等條件;真理是永恒不變的道理,不因時間、空間、萬有的一切而有所改變。然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的叁法印,便是合于這四個條件,且是可證性。當你正觀無常,領悟無我,必然可證涅槃解脫、寂靜自在。
佛陀說:「若比丘于空露地,若林樹間,善正思惟,觀察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思惟,斷一切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掉、慢、無明。所以者何?無常想者,能建立無我想,聖弟子住無我想,心離我慢,順得涅槃。」正觀無常即可斷除貪瞋癡,不再執取叁界;因無常而建立無我的正見,心便遠離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癡等執著,而證得涅槃寂靜。
「涅槃」,不是死亡;而是滅度、無生之義。「寂靜」,是寂滅之義。因滅除諸煩惱,故心得清淨。所以《涅槃經》說:「滅諸煩惱,名爲涅槃。」《雜阿含經》亦說:「涅槃者,貪欲永盡,瞋恚永盡,愚癡永盡,一切諸煩惱永盡。」因此,涅槃是超越生死,悟入無生之境界,是位解脫自在的聖者。
悟達國師雲:
「花開滿樹紅,花落萬枝空;唯余一朵在,明日定隨風。」
緣生花開,莫說無;
緣滅花落,勿執有。
滿樹紅
萬枝空
花開花落自「無常」,緣起「無我」證「無生」。
萬象真相無常法,
萬法空寂無我相,
萬有無生無不生。
伍、結語
有一青年想體悟人生,所以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闖闖看。走到鄰村剛好遇見其友,和他懷孕的妻子。在他們邀請之下,便暫住家中。那知,友人因外出工作而意外身亡,其妻痛不欲生,傷心欲絕!由于其妻悲傷過度,而動了胎氣,致使嬰兒早産來到人間。
此「一生一死」之間,讓「青年人」感到人生的變化。無常讓人死亡,無常亦使人出生;無常給人痛苦,無常亦帶來喜悅。此刻的他,不知無常是喜?還是憂?
處理朋友喪事之後,便繼續往它鄉去,走進城裏,遇到一對兄弟。走在前面的兄長,一臉得意,跟隨在後的弟弟,一臉落寞,青年看到這一幕,便竊笑于心,決定留在城內,來觀察人生百態。經過數十年,青年轉眼已步入中年,再度遇見那對兄弟,情況則大爲改觀:得意的兄長,因懈怠而失敗;失意的弟弟,因勤奮而成功。
此「一成一敗」之間,讓「中年人」感到人生的轉變!無常讓人成功,無常亦使人失敗;無常給人希望,無常亦讓人失望。此刻的他,不知無常是好?還是壞?
時間隨著歲月消失,中年人已成老頭子。想一想,該落葉歸根,便回鄉去。此「一來一返」之間,讓「老人家」感到人生的無奈!無常讓人年輕,無常亦使人衰老;無常給人明天,無常亦帶走未來。此刻的他,不知無常是善?還是惡?
無常非憂喜、非好壞、非善惡、非順逆、非對待,「無常」是人生真實的現象,「無我」是生命真實的作用,「無生」是諸法真實的體性,若能契入無常大門,便可直登無生的境地。
你可否領悟到無常的真相?是否會應用無常法門,于生活中修行?萬事皆是緣起生滅的假象,難道我們不能深刻的體察,還要執著無我的身心,個人的虛榮,及夢幻的世間嗎?
總而言之,正觀無常,心則不執;正觀無常,心則不妄;正觀無常,心則息緣;正觀無常,心則離欲;正觀無常,心則離苦;正觀無常,心則無我;正觀無常,心則無生;正觀無常,心則平等;正觀無常,心則清淨;正觀無常,心則解脫;正觀無常,心則自在。
《叁法印-無常法門的理論與實踐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