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转成六贼,遮蔽清净的自心。依愚之人浅见,这五项以声音较容易观察;因为各种声音随时都会生灭,且无空间的局限,是观境无常的好对象。

  根据《楞严经》记载,憍陈那比丘,观声证阿罗汉,尊者自述:「我在鹿苑,及于鸡园……于佛音声,悟明四谛。佛问比丘,我初称解,如来印我名阿若多,妙音密圆,我于音声得阿罗汉。」

  【观声音的方法】:

  止法:正观声音,内外尽闻;忽来忽去,缘生缘灭;忽大忽小,静心聆听;忽顺忽逆,渐趋于定。观法:知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无常,缘起苦空;知法无我,无我所有;调伏欲贪,断除欲贪,超越欲贪,离欲解脱。

  

  五、观法缘由

  佛于《七处三观经》提出七个次第:知五蕴→五蕴集→五蕴灭→五蕴灭道迹→五蕴味→五蕴患→五蕴离。

  其意思为:1、知观察对象的形成。2、知集起是由贪爱而生。3、应息灭此贪爱。4、灭此的方法。5、执着贪爱不舍。6、该对象是无常、苦、变异法。7、行者当调伏欲贪、断欲贪、越欲贪而解脱。

  前四项即是四圣谛,说明苦的事实及灭苦之道,这我们另一个单元再来解说。后三项是正观此执着的身心,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、无我所,经由实修来调伏、断除、超越欲贪,而解脱自在。

  以上提出观察身、心、境的方法,是依此次第而说;分前四项为「止」,后四项为「观」,是希望行者易于入门,最后能止观双运,定慧等持。然修行法门有「易行道」、「难行道」之分,可依个人根机,来选择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。

  六、一门深入

  虽然法门无量誓愿学,但宜一门深入。进门之后,则门门能通,则是普门。套用《红楼梦》里的一句话:「任凭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而饮。」一瓢饮就能解渴,一法门即可解脱。若细数流水三千而不饮,只会渴死于江边;若认识八万四千法门而不修,只会沉溺于六道。

  肆、无常法门的境界

  

涅槃寂静

  

  所谓真理,必是要符合,本来性、必然性、普遍性、永恒性等条件;真理是永恒不变的道理,不因时间、空间、万有的一切而有所改变。然「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」的三法印,便是合于这四个条件,且是可证性。当你正观无常,领悟无我,必然可证涅槃解脱、寂静自在。

  佛陀说:「若比丘于空露地,若林树间,善正思惟,观察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、识无常,如是思惟,断一切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、掉、慢、无明。所以者何?无常想者,能建立无我想,圣弟子住无我想,心离我慢,顺得涅槃。」正观无常即可断除贪瞋痴,不再执取三界;因无常而建立无我的正见,心便远离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等执着,而证得涅槃寂静。

  「涅槃」,不是死亡;而是灭度、无生之义。「寂静」,是寂灭之义。因灭除诸烦恼,故心得清净。所以《涅槃经》说:「灭诸烦恼,名为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经》亦说:「涅槃者,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诸烦恼永尽。」因此,涅槃是超越生死,悟入无生之境界,是位解脱自在的圣者。

  

悟达国师云:

  

「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;唯余一朵在,明日定随风。」

  

缘生花开,莫说无;

  

缘灭花落,勿执有。

  

满树红

  

万枝空

  

花开花落自「无常」,缘起「无我」证「无生」。

  

万象真相无常法,

  

万法空寂无我相,

  

万有无生无不生。

  伍、结语

  有一青年想体悟人生,所以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看。走到邻村刚好遇见其友,和他怀孕的妻子。在他们邀请之下,便暂住家中。那知,友人因外出工作而意外身亡,其妻痛不欲生,伤心欲绝!由于其妻悲伤过度,而动了胎气,致使婴儿早产来到人间。

  此「一生一死」之间,让「青年人」感到人生的变化。无常让人死亡,无常亦使人出生;无常给人痛苦,无常亦带来喜悦。此刻的他,不知无常是喜?还是忧?

  处理朋友丧事之后,便继续往它乡去,走进城里,遇到一对兄弟。走在前面的兄长,一脸得意,跟随在后的弟弟,一脸落寞,青年看到这一幕,便窃笑于心,决定留在城内,来观察人生百态。经过数十年,青年转眼已步入中年,再度遇见那对兄弟,情况则大为改观:得意的兄长,因懈怠而失败;失意的弟弟,因勤奋而成功。

  此「一成一败」之间,让「中年人」感到人生的转变!无常让人成功,无常亦使人失败;无常给人希望,无常亦让人失望。此刻的他,不知无常是好?还是坏?

  时间随着岁月消失,中年人已成老头子。想一想,该落叶归根,便回乡去。此「一来一返」之间,让「老人家」感到人生的无奈!无常让人年轻,无常亦使人衰老;无常给人明天,无常亦带走未来。此刻的他,不知无常是善?还是恶?

  无常非忧喜、非好坏、非善恶、非顺逆、非对待,「无常」是人生真实的现象,「无我」是生命真实的作用,「无生」是诸法真实的体性,若能契入无常大门,便可直登无生的境地。

  你可否领悟到无常的真相?是否会应用无常法门,于生活中修行?万事皆是缘起生灭的假象,难道我们不能深刻的体察,还要执着无我的身心,个人的虚荣,及梦幻的世间吗?

  总而言之,正观无常,心则不执;正观无常,心则不妄;正观无常,心则息缘;正观无常,心则离欲;正观无常,心则离苦;正观无常,心则无我;正观无常,心则无生;正观无常,心则平等;正观无常,心则清净;正观无常,心则解脱;正观无常,心则自在。

  

《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种觉醒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