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华经》说:「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」从原始佛教的缘起无我,到部派佛教的缘起假我,发展至大乘初期的缘起性空说,中期的唯识、唯心论,以致后期的佛性思想及涅槃四德的常、乐、我、净,最后归于法界缘起。这些论述,表面来看是有所差异,但深入探讨,不外乎要让我们明白「无我」的真义。了解「无我」,才能认识自己,方能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。

  参、无常法门的实践

  学佛,若不能止息烦恼,所学无益!修行,若不能止息痛苦,所修无益!当我们已信解无常、无我,接着要经由实修来与法相应,藉由观五蕴无常、无我、来破除对身心的执着,而解脱所有的束缚,以证涅槃寂静。

  佛于《杂阿含经》教导我们要:「正观五蕴无常」又于《八大人觉经》说: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……观察渐离生死。」亦于《心经》上说: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只要不执五蕴,便可「度一切苦厄」。由此可知,五蕴是我们观察的重点,亦是观照的对象。佛为何要弟子察觉五蕴呢?因为五蕴,已涵盖人类的一切范围。现在就五蕴来说明:

  

  一、五蕴含意

  一、色蕴:色相也。有内在的身体,和外在的世界,属于物质现象。二、受蕴:感受也。对境产生感受,有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等三受,属于心的作用。三、想蕴:想象也。对境而想象事物,属于心的作用。四、行蕴:造作也。对境产生贪瞋、善恶之念,属于心的作用。五、识蕴:认识也。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,属于心的本体。所以,色蕴是执行者,受蕴是感受者,想蕴是思考者,行蕴是推动者,识蕴是认识者。

  二、五蕴运作

  五蕴是众缘所生,亦是身心活动变化的过程。在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眼、色缘,生眼识,三事和合触,触俱生受、想、思(行)。」佛说明五蕴的运作:是因「根」、「尘」、「识」三事接触而起,便生「受」、「想」、「行」。五蕴其实就是,因六根、缘六尘、生六识的运转。

  眼根、色尘、识蕴和合为眼触,生起眼识,所以能看;耳根、声尘、识蕴和合为耳触,生起耳识,所以能听;鼻根、香尘、识蕴和合为鼻触,生起鼻识,所以能闻;舌根、味尘、识蕴和合为舌触,生起舌识,所以能尝;身根、触尘、识蕴和合为身触,生起身识,所以能觉;意根、法尘、识蕴和合为意触,生起意识,所以能知。

  再来探讨五蕴的形成,是由「五根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接触「五尘」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此为色尘,再加入「意根」而为「法尘」;根是能生之义,所以生「六识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有了认识作用,便生起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感受;而引发各种正面或负面,实际或不实际的想法等;经思考之后,便产生身、口、意的行为,由意念决定是否做与不做;不论决定怎样,最后产生了结果,皆含藏于识里。

  其实五蕴的运作,是剎那就完成。好比,听到逆耳的话,立刻生气,瞬间五蕴已运作完毕。耳根(听到),接触声尘(声音),耳识(话),形成色蕴,而生受蕴(不想听),引发想蕴(指责我),触动行蕴(马上),含藏识蕴(生气,加深瞋心的种子)。

  所以,行者要有定力,让五蕴的运作稍微缓和,冷静思考再做行动,方不致于后悔。以上例来说,当你听到逆耳的话,应静下心来想想!对方并非要指责于我,而是出于好意,当感谢其教诲,这样不但不造恶业,还会增长其善根及智慧。

  还有,五蕴的过程,不一定始于「色蕴」终于「识蕴」,有时是从其他四蕴所发起的;它不是一直线的流程,而是循环贯通的。当心「识」生起,便经由「色」身,而引发不同的感「受」,产生复杂的「想」法,而付出了「行」动,这些过程最后又储藏于「识」里,等待下个缘起。周而复始,念念生灭。

  三、观察对象

  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比丘!若于空闲、树下、露地,观察阴、界、入,正方便思惟其义,是名比丘三种观义。」佛陀教行者可从五蕴、十二入(处)、十八界(另一说是指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等六界)三种来起观。

  此三科皆为破,我执而设施。「上根」者,执着于心,应观五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;共分一色法,四心法。「中根」者,执着于身,应观十二入,即是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与六尘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共分十色法,意根、法尘二心法。「下根」者,执着身心,应观十八界,即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;共有十色法,八心法。五蕴的展开,即是十二处、十八界,切莫以为不同。

  色蕴即是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十处;受、想、行三蕴即是,法处;识蕴即是,意处。五蕴,分开共十二处。色蕴即是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十界;受、想、行三蕴即是,一法界;识蕴即是,意界、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界七界。五蕴,分开共十八界。

  

  (一)观五蕴无常

  观色无常,近观能知四大假合,远观能知生老病死。观受无常,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;乐受时会起贪,观无常则息贪;苦受时会起瞋,观无常则息瞋;不苦不乐受时会起痴,观无常则息痴。观想无常,妄想不断,念念不止,万缘渐息。观行无常,贪瞋之心,善恶之念,当处生起,随处灭尽,三毒不起,执着则无。观识无常,种子熏行,行熏种子,缘起无常,无常缘起,无明无常,无常则明,转识成智,破迷觉悟。

  再观,佛说:「诸所有五蕴,若过去、若未来、若现在,若内、若外,若粗、若细,若好、若丑,若远、若近,比丘谛观思惟分别。谛观思惟分别时,无所有,无牢,无实,无有坚固;…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五蕴无坚实故。」从时间来观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五蕴是无常、无我;从空间来观,内心识、外根尘,五蕴是无常、无我;从性质来观,地水火风,四大粗细,五蕴是无常、无我;从外相来观,相美相丑,五蕴是无常、无我;从距离来观,远近大小,五蕴是无常、无我。五蕴生灭,了不可得。

  (二)观十二入无常

  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无常;四大和合,假名为身,四大分离,我在何处。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尘无常;色不迷人,人自着迷,心不染尘,尘亦无染。六根所生,贪心无常;六根所生,瞋心无常。六尘所生,贪心无常;六尘所生,瞋心无常。色身触受,贪瞋无常;尘境触受,贪瞋无常。内六入处,缘外六入,尽是无常、变异之法。观十二入,了不可得。

  (三)观十八界无常

  六根、六尘、识蕴,三和合生六触,故有六识。六根六尘无常、六触六识无常,自身既是无常,缘起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岂是常在不变;我身我心及我所有,依报正报,何处是常在不坏。观十八界,了不可得。

  四、观身心境

  若无法依上面三科来观,可从三处来下手;即是观身(六根)、观心(六识)、观境(六尘)。行者可择一处来观,看那一门与你较相应,就应专修,切莫三心二意!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说明:

  

  (一)、观身无常-观息无常

  对身执著者,当观身无常。观身的方法有几种:1、观身四大假合,地水火风之变化。2、观身不净,去除贪爱执着。3、观身变化,酸麻胀痛等,生灭无常。4、观身肢体,行住坐卧、动静语默,生灭无常。5、观身体呼吸,进出无常。

  根据《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记载,专修一门,便能证悟。依愚之人浅见,这五项以身体的呼吸较容易观察。一呼一吸,一进一出,无常生灭,了然可知。

  像周利盘特迦,观息证阿罗汉,尊者自述:「佛愍我愚,教我安居调出入息。我时观息,微细穷尽,生住异灭,诸行剎那,其心豁然,得大无碍,乃至漏尽成阿罗汉。」周利盘特迦尊者,因记性不佳,佛随教随忘,所以佛对他不讲太多教理,只要他扫地除心垢,专修观息法门觉察无常。

  【观呼吸的方法】:

  止法:正观呼吸,自然于息;知进知出,缘生缘灭;知长知短,心莫散乱;知粗知细,渐趋于定。观法:知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无常,缘起苦空;知法无我,无我所有;调伏欲贪,断除欲贪,超越欲贪,离欲解脱。

  

  (二)、观心无常-念佛无常

  对心执著者,当观心无常。1、观受蕴,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生灭无常。2、观想蕴,忆念过去、执着现在、妄想未来,生灭无常。3、观行蕴,知贪、知瞋、知痴,三毒生灭无常。4、观识蕴,我实无我,我实无常。5、观念佛,念念生灭,声声无常。

  心念无形无相,一弹指就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便有九百生灭,没有禅定功夫,难以仔细观察。依愚之人浅见,这五项以念佛较容易观察;念佛即念心,观察念佛,等同观心无常。

  根据《楞严经》记载,大势至菩萨,念佛证无生忍,菩萨自述:「超日月光佛,教我念佛三昧…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…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,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。」

  【观念佛的方法】:

  止法:正观念佛,诚敬无杂;一句一句,缘生缘灭;佛号不断,心莫散乱;清清楚楚,渐趋于定。观法:知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无常,缘起苦空;知法无我,无我所有;调伏欲贪,断除欲贪,超越欲贪,离欲解脱。

  

  (三)、观境无常-观音无常

  对境执著者,当观境无常。1、观现象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无常。2、观我及我所爱恨的一切,尽是梦幻泡影,虚伪无主。3、观得失,得亦会失,失亦有得,得失尽是无常。4、观顺逆,顺境短暂,逆境暂时,顺逆变化无常。5、观声音,赞我毁我,梵音杂音,剎那生灭无常。

  凡夫最常被境界所转,于二六时中,随时都会起惑造业,而生烦恼;因心染六尘…

《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种觉醒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