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華經》說: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。」從原始佛教的緣起無我,到部派佛教的緣起假我,發展至大乘初期的緣起性空說,中期的唯識、唯心論,以致後期的佛性思想及涅槃四德的常、樂、我、淨,最後歸于法界緣起。這些論述,表面來看是有所差異,但深入探討,不外乎要讓我們明白「無我」的真義。了解「無我」,才能認識自己,方能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。
參、無常法門的實踐
學佛,若不能止息煩惱,所學無益!修行,若不能止息痛苦,所修無益!當我們已信解無常、無我,接著要經由實修來與法相應,藉由觀五蘊無常、無我、來破除對身心的執著,而解脫所有的束縛,以證涅槃寂靜。
佛于《雜阿含經》教導我們要:「正觀五蘊無常」又于《八大人覺經》說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蘊無我,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……觀察漸離生死。」亦于《心經》上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只要不執五蘊,便可「度一切苦厄」。由此可知,五蘊是我們觀察的重點,亦是觀照的對象。佛爲何要弟子察覺五蘊呢?因爲五蘊,已涵蓋人類的一切範圍。現在就五蘊來說明:
一、五蘊含意
一、色蘊:色相也。有內在的身體,和外在的世界,屬于物質現象。二、受蘊:感受也。對境産生感受,有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等叁受,屬于心的作用。叁、想蘊:想象也。對境而想象事物,屬于心的作用。四、行蘊:造作也。對境産生貪瞋、善惡之念,屬于心的作用。五、識蘊:認識也。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,屬于心的本體。所以,色蘊是執行者,受蘊是感受者,想蘊是思考者,行蘊是推動者,識蘊是認識者。
二、五蘊運作
五蘊是衆緣所生,亦是身心活動變化的過程。在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眼、色緣,生眼識,叁事和合觸,觸俱生受、想、思(行)。」佛說明五蘊的運作:是因「根」、「塵」、「識」叁事接觸而起,便生「受」、「想」、「行」。五蘊其實就是,因六根、緣六塵、生六識的運轉。
眼根、色塵、識蘊和合爲眼觸,生起眼識,所以能看;耳根、聲塵、識蘊和合爲耳觸,生起耳識,所以能聽;鼻根、香塵、識蘊和合爲鼻觸,生起鼻識,所以能聞;舌根、味塵、識蘊和合爲舌觸,生起舌識,所以能嘗;身根、觸塵、識蘊和合爲身觸,生起身識,所以能覺;意根、法塵、識蘊和合爲意觸,生起意識,所以能知。
再來探討五蘊的形成,是由「五根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接觸「五塵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此爲色塵,再加入「意根」而爲「法塵」;根是能生之義,所以生「六識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有了認識作用,便生起苦、樂、不苦不樂等感受;而引發各種正面或負面,實際或不實際的想法等;經思考之後,便産生身、口、意的行爲,由意念決定是否做與不做;不論決定怎樣,最後産生了結果,皆含藏于識裏。
其實五蘊的運作,是剎那就完成。好比,聽到逆耳的話,立刻生氣,瞬間五蘊已運作完畢。耳根(聽到),接觸聲塵(聲音),耳識(話),形成色蘊,而生受蘊(不想聽),引發想蘊(指責我),觸動行蘊(馬上),含藏識蘊(生氣,加深瞋心的種子)。
所以,行者要有定力,讓五蘊的運作稍微緩和,冷靜思考再做行動,方不致于後悔。以上例來說,當你聽到逆耳的話,應靜下心來想想!對方並非要指責于我,而是出于好意,當感謝其教誨,這樣不但不造惡業,還會增長其善根及智慧。
還有,五蘊的過程,不一定始于「色蘊」終于「識蘊」,有時是從其他四蘊所發起的;它不是一直線的流程,而是循環貫通的。當心「識」生起,便經由「色」身,而引發不同的感「受」,産生複雜的「想」法,而付出了「行」動,這些過程最後又儲藏于「識」裏,等待下個緣起。周而複始,念念生滅。
叁、觀察對象
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比丘!若于空閑、樹下、露地,觀察陰、界、入,正方便思惟其義,是名比丘叁種觀義。」佛陀教行者可從五蘊、十二入(處)、十八界(另一說是指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等六界)叁種來起觀。
此叁科皆爲破,我執而設施。「上根」者,執著于心,應觀五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共分一色法,四心法。「中根」者,執著于身,應觀十二入,即是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與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共分十色法,意根、法塵二心法。「下根」者,執著身心,應觀十八界,即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共有十色法,八心法。五蘊的展開,即是十二處、十八界,切莫以爲不同。
色蘊即是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十處;受、想、行叁蘊即是,法處;識蘊即是,意處。五蘊,分開共十二處。色蘊即是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十界;受、想、行叁蘊即是,一法界;識蘊即是,意界、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界七界。五蘊,分開共十八界。
(一)觀五蘊無常
觀色無常,近觀能知四大假合,遠觀能知生老病死。觀受無常,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;樂受時會起貪,觀無常則息貪;苦受時會起瞋,觀無常則息瞋;不苦不樂受時會起癡,觀無常則息癡。觀想無常,妄想不斷,念念不止,萬緣漸息。觀行無常,貪瞋之心,善惡之念,當處生起,隨處滅盡,叁毒不起,執著則無。觀識無常,種子熏行,行熏種子,緣起無常,無常緣起,無明無常,無常則明,轉識成智,破迷覺悟。
再觀,佛說:「諸所有五蘊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,若粗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比丘谛觀思惟分別。谛觀思惟分別時,無所有,無牢,無實,無有堅固;…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所以者何?以五蘊無堅實故。」從時間來觀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五蘊是無常、無我;從空間來觀,內心識、外根塵,五蘊是無常、無我;從性質來觀,地水火風,四大粗細,五蘊是無常、無我;從外相來觀,相美相醜,五蘊是無常、無我;從距離來觀,遠近大小,五蘊是無常、無我。五蘊生滅,了不可得。
(二)觀十二入無常
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無常;四大和合,假名爲身,四大分離,我在何處。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六塵無常;色不迷人,人自著迷,心不染塵,塵亦無染。六根所生,貪心無常;六根所生,瞋心無常。六塵所生,貪心無常;六塵所生,瞋心無常。色身觸受,貪瞋無常;塵境觸受,貪瞋無常。內六入處,緣外六入,盡是無常、變異之法。觀十二入,了不可得。
(叁)觀十八界無常
六根、六塵、識蘊,叁和合生六觸,故有六識。六根六塵無常、六觸六識無常,自身既是無常,緣起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豈是常在不變;我身我心及我所有,依報正報,何處是常在不壞。觀十八界,了不可得。
四、觀身心境
若無法依上面叁科來觀,可從叁處來下手;即是觀身(六根)、觀心(六識)、觀境(六塵)。行者可擇一處來觀,看那一門與你較相應,就應專修,切莫叁心二意!接下來我們詳細來說明:
(一)、觀身無常-觀息無常
對身執著者,當觀身無常。觀身的方法有幾種:1、觀身四大假合,地水火風之變化。2、觀身不淨,去除貪愛執著。3、觀身變化,酸麻脹痛等,生滅無常。4、觀身肢體,行住坐臥、動靜語默,生滅無常。5、觀身體呼吸,進出無常。
根據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記載,專修一門,便能證悟。依愚之人淺見,這五項以身體的呼吸較容易觀察。一呼一吸,一進一出,無常生滅,了然可知。
像周利盤特迦,觀息證阿羅漢,尊者自述:「佛愍我愚,教我安居調出入息。我時觀息,微細窮盡,生住異滅,諸行剎那,其心豁然,得大無礙,乃至漏盡成阿羅漢。」周利盤特迦尊者,因記性不佳,佛隨教隨忘,所以佛對他不講太多教理,只要他掃地除心垢,專修觀息法門覺察無常。
【觀呼吸的方法】:
止法:正觀呼吸,自然于息;知進知出,緣生緣滅;知長知短,心莫散亂;知粗知細,漸趨于定。觀法:知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無常,緣起苦空;知法無我,無我所有;調伏欲貪,斷除欲貪,超越欲貪,離欲解脫。
(二)、觀心無常-念佛無常
對心執著者,當觀心無常。1、觀受蘊,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生滅無常。2、觀想蘊,憶念過去、執著現在、妄想未來,生滅無常。3、觀行蘊,知貪、知瞋、知癡,叁毒生滅無常。4、觀識蘊,我實無我,我實無常。5、觀念佛,念念生滅,聲聲無常。
心念無形無相,一彈指就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便有九百生滅,沒有禅定功夫,難以仔細觀察。依愚之人淺見,這五項以念佛較容易觀察;念佛即念心,觀察念佛,等同觀心無常。
根據《楞嚴經》記載,大勢至菩薩,念佛證無生忍,菩薩自述:「超日月光佛,教我念佛叁昧…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…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,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。」
【觀念佛的方法】:
止法:正觀念佛,誠敬無雜;一句一句,緣生緣滅;佛號不斷,心莫散亂;清清楚楚,漸趨于定。觀法:知貪知瞋,不取不舍;知行無常,緣起苦空;知法無我,無我所有;調伏欲貪,斷除欲貪,超越欲貪,離欲解脫。
(叁)、觀境無常-觀音無常
對境執著者,當觀境無常。1、觀現象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無常。2、觀我及我所愛恨的一切,盡是夢幻泡影,虛僞無主。3、觀得失,得亦會失,失亦有得,得失盡是無常。4、觀順逆,順境短暫,逆境暫時,順逆變化無常。5、觀聲音,贊我毀我,梵音雜音,剎那生滅無常。
凡夫最常被境界所轉,于二六時中,隨時都會起惑造業,而生煩惱;因心染六塵…
《叁法印-無常法門的理論與實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