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正法,初善、中善、后善,其义深远,其语巧妙,纯一无杂。」这便是佛的方便善巧智慧。

  (九)疑、无常法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?

  好乐小法学小乘,志求大法学大乘;不了之义是小乘,了义之法是大乘;独善其身乃小乘,兼善天下乃大乘;修身自利名小乘,救世利他名大乘;声闻缘觉为小乘;诸佛菩萨为大乘。

  然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因一切法,皆是因缘所生,实无一法可得,所以诸法是平等一相。有学人认为无常法,是三法印其中的一项,故归类于小乘法,而一实相印为大乘;又认为修四圣谛法,最终只证得声闻的阿罗汉果,亦属小乘法;而六度、四弘誓愿为大乘。

  智者当知,既然无一法可得、可说,岂有大小二乘之诤,是我们对法不够透彻,不能究竟了悟实相,故六祖说:「法无顿渐,人有利钝。」再说,是行者心量的差异,若只是自利而不利人,表示其人还有无明,并非真实的了悟;若障碍突破后,自能随缘度化。

  以四圣谛跟四弘誓愿的关系来说:因深知“苦谛”,故发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;因深解“集谛”,故发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;因深修“道谛”,故发愿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;因深证“灭谛”,故发愿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因此,不是法门的问题,是自己瞭不了解、发不发心的问题。

  二、诸法无我

  

诸法无我

  

  无常易懂,无我难知。由缘起而无常,因无常故无我。缘生、缘灭的变化,故有无常的现象;一切尽是生灭无常,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,故为无我。

  无我,不是否定自己;无我,不是断灭消失;无我,不是没有价值;无我,不是毫无意义;无我,不是没有作用;无我,不是不必努力;无我,更不是不必修行。

  所谓「无我」,即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。要谈「无我」之前,应先要了解「我」的定义。我们从下列几点来分析:

  (一)、我的探讨

  我是什么,什么是我?从狭义角度来看,我就是生命的主体,身心为我。从广义角度来看,若无其他的资源供给,这生命体怎能存在?所以,我就是世界。自古以来,就有各种学说,大略来分:

  1 、哲学论述

  「唯物论」者主张,这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,而心是由物质所构造出来的。「唯心论」者主张,心是世界上唯一基本的存在,所有的物质现象都由心所创造出来的。「心物论」者主张,这世界是由心灵和物质两部分所组成。「物理论」者主张,心灵实为物理的作用,除了物质的作用,包括组织、神经、细胞、分子、原子等作用,除此之外,并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心灵之中。这里所论述的我,是没有定论。

  2、奥义理论

  《奥义书》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总源头,记录诸家之学说,讨论宇宙终极的真理,常被婆罗门教与印度教,引用来作为经典。书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观念,是「我」和「梵」。人类的「我」是来自宇宙的我;宇宙的我,即是「梵」。宇宙就是「梵」,梵就是「我」,「梵我同一」是最高真理,这就是《奥义书》主要阐扬的观点。这里的我,为「实我」、「神我」之义。其他的外道见解,归类起来为两点:一者常见,「我是永恒的」,二者断见,「我死即永灭」。

  3、佛教思想

  佛教的论点又是什么?其实,佛陀本无要成立什么哲学思想,或是任何的学说,主要是教大众息灭痛苦,实践解脱之道;只要与解脱生死、灭苦无关的议题,他皆默然不答。佛说「无我」,是要破除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和各种学说;人若执着我,其痛苦必随之而起,所以提出「无我」的思想,其用意是让人不要执着自我。后代的学者,将佛所说的法,整理归纳为「缘起无我」,或是「缘起中道」,或者「缘起性空」,简称为「缘起论」。

  总之,医学偏于唯物论,哲学偏于唯心论,科学偏于物理论,宗教偏于神我论,外道偏于常断论,佛法则是缘起论。

  (二)、我的定义

  

  人人都在谈我,我又是什么含意?我即是常、一、主、宰的意思。「常」,是不变之义;「一」,是独立之义;「主」,是自在之义;「宰」,是支配之义。

  当明白我的意思,是永恒不变、单一独立、自主自在、掌控支配的定义之后,接下来观察你所认知的我(肉体和心灵的组合体)。我们可否「主」、「宰」身体,不生、老、病、死、酸、麻、痛、痒呢?我们可否「主」、「宰」心灵,不生、住、异、灭、忧、悲、苦、恼呢?既然我是各种因素所形成的,那就不是单「一」条件可完成的;而身心时时刻刻在变化,就代表它不是「常」在不变的。

  因此,我实「非常」、「非一」、「非主」、「非宰」。我,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;我,非单一条件组成;我,无法主宰身心的变化。佛因深观我及世间的一切,故才提出「诸法无我」的法印。

  (三)、我是什么

  所有觉者,都因深入了解自己而开悟。当世人说我这个名词,佛陀随世间而说我,所以每部佛经的开头,皆有「我闻」二字。但佛所觉悟的我,跟凡夫所认知的我,是不同的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说有我者,则非有我;而凡夫之人,以为有我。」世尊为何这样说?若你有观照自己,便能了知“我的真相,就是无我”,六祖大师也说: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

  但无我不是「断灭」,而是「超越」对于自我的执着,而达到解脱自在之境。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,告诫须菩提说: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」虽说无我,但却有见、闻、觉、知的作用,故惠能大师彻悟时亦说: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!」

  1、缘起假我

  其实,我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我,只是暂时的我,因缘的我,并非有个永恒不变的我;离开了五蕴,到哪里去找个真我呢?《金刚经》说:「通达无我法者…说名真是菩萨。」

  当因缘聚集时,我来到世上;当因缘散去时,我离开人间。我随因缘而来,亦随因缘而去;我是什么,什么是我?经上又说: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」觉悟者!应了知,实无有人来去生死,这便是「无我」的深意。

  2、莫执无我

  佛陀说「无我」,祖师说「无心」。六祖云:「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无念为宗、无相为体、无住为本。」此三句,重点在于「无」。「无」是不执着之义,并非没有;若是没有,即是断灭。六祖解释:「于诸境上心不染,曰无念。于自念上常离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若只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,一念绝即死,别处受生,是为大错!」

  若是否定了自己,那谁在起惑,谁在造业,谁在受苦,又谁在六道轮回;同理,谁在闻法思惟,谁在依教奉行,谁在解脱自在,谁在成佛作祖?佛将灭度时,交代阿难说: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。」意指以自己为依靠,以法为依靠,莫以其他为依靠。若是没有我,何来「自依止」?

  所以,《中阿含经》说:「行无我、无我所,我当不有、我所当不有,若本有者,便尽得舍…若比丘乐彼舍、着彼舍、住彼舍者…必不得般涅槃。」若执有我,被有所障;若执无我,被无所碍。若不能领悟佛意,则不得涅槃解脱。因此,《金刚经》说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佛所说的法,亦不可执取。

  3、缘起中道

  人因不了解,五蕴身心的假我,所以误认于身心中,藏有不变的灵魂,为永恒的我,这便落入「常见」的想法;又有人误认,人往生之后,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,更不相信鬼神、业力、轮回之说,这便落入「断见」的想法。

  「无我」不是否认生命的存在,只是说明一切皆是因缘而起,所以我不是永恒的常见,亦非永灭的断见。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世人颠倒,依于二边,若有、若无…正观世间集者,则不生世间无见…正观世间灭,则不生世间有见…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。」因缘集起,不可否定暂时存在的我,所以不生「无见」;因缘散灭,不可否定暂时消失的我,所以不生「有见」。

  不落断常、有无二边,才是缘起中道之正见,故《涅槃经》说:「佛性非常非无常」又说:「佛性非善非不善。」这便是不二之法,亦是缘起中道之意。

  (四)、无我引申

  「经」是佛所说,「律」是佛所制,「论」是弟子们将佛法加以说明、演义。凡是不离无常,佛法亦是一样;佛灭度后,弟子们继承佛陀的教诲,将佛法广为宣扬流传,以致后来产生各种学说,衍生不同派别,甚至有大小乘之分,了不了义之别,或是大乘非佛说的看法。

  其实,后人应尊重前人修学的心得,以及他们对佛教的贡献,而非批评、否认。好比,一棵树的幼苗,经历各种因缘,而渐渐茁壮长高,但这棵树的本质是一样的;只是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待,切勿以偏概全,谤法而不知。佛于法华会上将说法时,亦有五千弟子因不解而退席;这表示,不是佛所说的法,人人都可理解。所以,六祖向弟子说:「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,不得匿其正法。若不同见同行,在别法中,不得传付,损彼前人,究竟无益。恐愚人不解,谤此法门,百劫千生,断佛种性。」

  当世尊提出「无我」法印时,让许多人无法理解和认同,且与各种宗教、各项学说有所出入。所以,引来婆罗门教和其他修行者的挑战,更有无数学者及知识分子的反驳。因为人们都以「自我」为中心,进而从小我至大我、人我至神我、有我至忘我、假我至真我。若是我的概念被推翻,那人类的生存意义及奋斗的价值又在何处?若「无我」是事实,则不禁令人恐慌,故佛于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」或许,你认为「般若」跟「无我」无关?但静静思惟,假若无般若智慧,岂能了知无我的实相!

  

  为了解释「无我」法印,所以有劳诸位菩萨、历代祖师大德们,善用各种言语来说明,故演变出其他的名相,所以《法…

《三法印-无常法门的理论与实践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种觉醒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