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聖谛-滅苦之道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回之中;若是再來,亦是悲憫衆生,乘願而來。只要依教奉行,這人間不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必定有覺悟的聖人。因此,我們要護持佛法,讓*輪常轉,使正法流通,是每位佛弟子應承擔的使命。

  (二)正思惟-正確的思惟

  正思惟,既見四谛之理,應常思惟而使智慧增長,以無漏之心所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志(正思惟)?謂出要志、無恚志、不害志。」聽聞四聖谛之理,當常思惟其法義;並且心要志在遠離貪欲,因《法華經》說:「諸苦所因,貪欲爲本。」更應時時思惟,有無瞋恚之心,害人之意,常保心中無貪欲、無瞋恚、無害意。

  (叁)正語-正確的言語

  正語,以智慧修口業,不作一切非理之語,以無漏之戒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語?謂離妄語、離兩舌、離惡口、離绮語。」

  1、離妄語:要離虛妄不實的謊言,應正直誠實的面對;縱使犯錯,皆應坦白承認,不可狡辯護短,《壇經》說:「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」打妄語不但害己,亦是傷人,《正法念處經》雲:「妄語不自利,亦不益于他;若自他不樂,雲何妄語說?」

  2、離兩舌:聽是非,說是非,傳是非,造是非,盡是破壞僧團及人們之間的和諧關系。爲人切莫挑撥離間,分化別人的感情,造成彼此的對立及不信任。像《法句經》說:「加惡誣罔人,清白猶不汙;愚殃反自及,如塵逆風坋。」傷人不成,反受其害。修行者,當分辨是非對錯,莫輕信謠言,錯怪于人。

  3、離惡口:易怒沒有修養之人,常以惡劣的言語謾罵他人,不但不覺得自己做錯,還常怪罪于人,以致于難以相處,更無法溝通。所以,造成夫妻分離、父子疏離、兄弟不和、朋友背叛、事業失敗。修行之人,應常修忍辱,不論別人怎麼待我,切勿瞋念一起,而惡口罵人,古德雲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

  4、離绮語:說話輕浮不正經,或是花言巧語影響人心,或是說沒有意義的話,這些都屬绮語。佛門中常有禁語之戒,就是不要讓人散心雜話,否則無法攝心一境,更擾亂其他人修行,所以《信心銘》說:「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;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」

  (四)正業-正當的行爲

  正業,以智慧除身之一切邪業,住于清淨之身業,以無漏之戒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業?謂離殺、盜、淫。」離殺生,免除身命被殺之恐懼;亦應聞聲救苦,來保護一切衆生。離偷盜,免除財物損害之得失;更應布施自己的錢財及能力,去幫助苦難的人們。離邪淫,在家人應離邪淫,出家人則應斷淫,《楞嚴經》說:「衆生入叁摩地,要先嚴持清淨戒律,永斷淫心,不餐酒肉。」更說:「是修行人,若不斷淫及與殺生,出叁界者,無有是處。」修行當以戒爲基,才有菩提可證之日。

  (五)正命-正當的生活

  正命,離不當謀生之方式,以無漏之戒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命?謂如法求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非不如法。」出家人以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,這四項爲基本的生活需求,除此之外皆是障道因緣,容易使人增長貪欲,喪失道心。在家人應以正當的方式,來謀取生活,切勿以不正當的手段,來滿足自己的欲望。其實“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”只要能知足,便能常樂,這才是人生的重點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說:「多欲爲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;少欲無爲,身心自在。」知多欲苦,少欲爲樂,便能離苦得樂。又說:「心無厭足,唯得多求,增長罪惡;菩薩不爾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唯慧是業。」常念知足,方能息緣靜慮,安心修道,故應以慧業爲重。

  (六)正精進-正確的努力

  正精進,以智慧不懈邁向涅槃之道,以無漏之勤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方便(正精進)?謂欲精進,方便出離,勤競堪能,常行不退。」發願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;讓惡心永不起,令善心永增長。爲離生死苦海,爲自行化他,要勤修止觀,才有定慧可言。聖道之路雖然艱辛,但要難忍能忍、難行能行,努力不懈地修習正法而不退轉。若因正,果必正,故《寶積經》說:「如人學射,久習則巧。後雖無心,以久習故,箭發皆中。」

  (七)正念-正確的憶念

  正念,以智慧憶念正道而無邪念,以無漏之念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念?謂念隨順,念不妄、不虛。」不堅持己念,才可隨順衆生;常保正念,則妄想不生、妄念不起。正念應怎樣修持?可依自身適合的法門來修行:

  1、修四念處法:觀身不淨,則不執色身;觀受是苦,則不執苦樂;觀心無常,則不執妄念;觀法無我,則不執自我。若能如此,必能契入叁法印。

  2、修念佛法門:萬緣放下,一心稱名,憶佛念佛,必定見佛。八萬四千煩惱,總歸一句佛號,身心世界,幻化不實,只有佛號最親、最尊、最貴、最真、最爲可靠。

  3、修無念法門:禅宗,以無念爲宗旨。無一切妄念,念念盡是正念;以無念爲念,以無住爲住,故《金剛經》雲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念念無染,念念清淨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便能自成佛道。

  (八)正定-正確的禅定

  正定,以智慧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,以無漏之定爲體。經雲:「何等爲正定?謂住心不亂、堅固、攝持、寂止、叁昧、一心。」讓散亂的心,契于不亂;不穩定的心,趨于堅固;紛飛的心,能夠攝持;狂妄的心,寂靜止息;躁動的心,入于叁昧;妄想的心,歸于一心。當一切妄念止息,則正定就現前。佛于《遺教經》教我們當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

  陸、結論

  佛陀最初成道時,曾叁轉四聖谛,一、示轉: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滅,可證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開示四聖法理,上根者一聞即能領悟。二、勸轉:「此是苦,汝應知;此是集,汝應斷;此是滅,汝應證;此是道,汝應修。」勸勉弟子應修四聖谛,中根者二聞即能奉行。叁、證轉: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斷;此是滅,我已證;此是道,我已修。」明示佛陀已證四谛之理,下根者叁聞方能信受。

  佛陀將涅槃時,交代弟子要依四聖谛來修行,所以《佛遺教經》說:「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谛,不可令異。」佛法不論大、小乘,皆依四聖谛爲根本,可見修行不離此教法。

  「苦谛」,是五蘊身心的本身;「集谛」,是因對五蘊身心的不了解,而産生貪愛執取;「滅谛」,是滅除對五蘊身心的愛取,而獲得解脫;「道谛」,是藉由身、口、意,來勤修戒、定、慧,于日常生活中。

  四聖谛以「苦」爲主軸,「苦」是對于無明、貪愛,迷惑之人來說的;對于明白、離欲,覺悟之人來說,「苦」就像夢境般的不實在,所以佛陀說:「知苦,而實無所知;斷集,而實無所斷;證滅,而實無所滅;修道,而實無所修。」迷時,有苦可滅、樂可得;悟時,苦樂皆幻,無智亦無得。

  

《四聖谛-滅苦之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