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回之中;若是再来,亦是悲悯众生,乘愿而来。只要依教奉行,这人间不论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必定有觉悟的圣人。因此,我们要护持佛法,让*轮常转,使正法流通,是每位佛弟子应承担的使命。
(二)正思惟-正确的思惟
正思惟,既见四谛之理,应常思惟而使智慧增长,以无漏之心所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志(正思惟)?谓出要志、无恚志、不害志。」听闻四圣谛之理,当常思惟其法义;并且心要志在远离贪欲,因《法华经》说:「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」更应时时思惟,有无瞋恚之心,害人之意,常保心中无贪欲、无瞋恚、无害意。
(三)正语-正确的言语
正语,以智慧修口业,不作一切非理之语,以无漏之戒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语?谓离妄语、离两舌、离恶口、离绮语。」
1、离妄语:要离虚妄不实的谎言,应正直诚实的面对;纵使犯错,皆应坦白承认,不可狡辩护短,《坛经》说:「改过必生智慧,护短心内非贤。」打妄语不但害己,亦是伤人,《正法念处经》云:「妄语不自利,亦不益于他;若自他不乐,云何妄语说?」
2、离两舌:听是非,说是非,传是非,造是非,尽是破坏僧团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。为人切莫挑拨离间,分化别人的感情,造成彼此的对立及不信任。像《法句经》说:「加恶诬罔人,清白犹不污;愚殃反自及,如尘逆风坋。」伤人不成,反受其害。修行者,当分辨是非对错,莫轻信谣言,错怪于人。
3、离恶口:易怒没有修养之人,常以恶劣的言语谩骂他人,不但不觉得自己做错,还常怪罪于人,以致于难以相处,更无法沟通。所以,造成夫妻分离、父子疏离、兄弟不和、朋友背叛、事业失败。修行之人,应常修忍辱,不论别人怎么待我,切勿瞋念一起,而恶口骂人,古德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」
4、离绮语:说话轻浮不正经,或是花言巧语影响人心,或是说没有意义的话,这些都属绮语。佛门中常有禁语之戒,就是不要让人散心杂话,否则无法摄心一境,更扰乱其他人修行,所以《信心铭》说:「多言多虑,转不相应;绝言绝虑,无处不通。」
(四)正业-正当的行为
正业,以智慧除身之一切邪业,住于清净之身业,以无漏之戒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业?谓离杀、盗、淫。」离杀生,免除身命被杀之恐惧;亦应闻声救苦,来保护一切众生。离偷盗,免除财物损害之得失;更应布施自己的钱财及能力,去帮助苦难的人们。离邪淫,在家人应离邪淫,出家人则应断淫,《楞严经》说:「众生入三摩地,要先严持清净戒律,永断淫心,不餐酒肉。」更说:「是修行人,若不断淫及与杀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。」修行当以戒为基,才有菩提可证之日。
(五)正命-正当的生活
正命,离不当谋生之方式,以无漏之戒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命?谓如法求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,非不如法。」出家人以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汤药,这四项为基本的生活需求,除此之外皆是障道因缘,容易使人增长贪欲,丧失道心。在家人应以正当的方式,来谋取生活,切勿以不正当的手段,来满足自己的欲望。其实“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”只要能知足,便能常乐,这才是人生的重点。
《八大人觉经》说:「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知多欲苦,少欲为乐,便能离苦得乐。又说:「心无厌足,唯得多求,增长罪恶;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唯慧是业。」常念知足,方能息缘静虑,安心修道,故应以慧业为重。
(六)正精进-正确的努力
正精进,以智慧不懈迈向涅槃之道,以无漏之勤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方便(正精进)?谓欲精进,方便出离,勤竞堪能,常行不退。」发愿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;让恶心永不起,令善心永增长。为离生死苦海,为自行化他,要勤修止观,才有定慧可言。圣道之路虽然艰辛,但要难忍能忍、难行能行,努力不懈地修习正法而不退转。若因正,果必正,故《宝积经》说:「如人学射,久习则巧。后虽无心,以久习故,箭发皆中。」
(七)正念-正确的忆念
正念,以智慧忆念正道而无邪念,以无漏之念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念?谓念随顺,念不妄、不虚。」不坚持己念,才可随顺众生;常保正念,则妄想不生、妄念不起。正念应怎样修持?可依自身适合的法门来修行:
1、修四念处法:观身不净,则不执色身;观受是苦,则不执苦乐;观心无常,则不执妄念;观法无我,则不执自我。若能如此,必能契入三法印。
2、修念佛法门:万缘放下,一心称名,忆佛念佛,必定见佛。八万四千烦恼,总归一句佛号,身心世界,幻化不实,只有佛号最亲、最尊、最贵、最真、最为可靠。
3、修无念法门:禅宗,以无念为宗旨。无一切妄念,念念尽是正念;以无念为念,以无住为住,故《金刚经》云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念念无染,念念清净,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便能自成佛道。
(八)正定-正确的禅定
正定,以智慧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,以无漏之定为体。经云:「何等为正定?谓住心不乱、坚固、摄持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。」让散乱的心,契于不乱;不稳定的心,趋于坚固;纷飞的心,能够摄持;狂妄的心,寂静止息;躁动的心,入于三昧;妄想的心,归于一心。当一切妄念止息,则正定就现前。佛于《遗教经》教我们当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」
陆、结论
佛陀最初成道时,曾三转四圣谛,一、示转: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灭,可证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开示四圣法理,上根者一闻即能领悟。二、劝转:「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道,汝应修。」劝勉弟子应修四圣谛,中根者二闻即能奉行。三、证转:「此是苦,我已知;此是集,我已断;此是灭,我已证;此是道,我已修。」明示佛陀已证四谛之理,下根者三闻方能信受。
佛陀将涅槃时,交代弟子要依四圣谛来修行,所以《佛遗教经》说:「月可令热,日可令冷,佛说四谛,不可令异。」佛法不论大、小乘,皆依四圣谛为根本,可见修行不离此教法。
「苦谛」,是五蕴身心的本身;「集谛」,是因对五蕴身心的不了解,而产生贪爱执取;「灭谛」,是灭除对五蕴身心的爱取,而获得解脱;「道谛」,是藉由身、口、意,来勤修戒、定、慧,于日常生活中。
四圣谛以「苦」为主轴,「苦」是对于无明、贪爱,迷惑之人来说的;对于明白、离欲,觉悟之人来说,「苦」就像梦境般的不实在,所以佛陀说:「知苦,而实无所知;断集,而实无所断;证灭,而实无所灭;修道,而实无所修。」迷时,有苦可灭、乐可得;悟时,苦乐皆幻,无智亦无得。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