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圣谛-灭苦之道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依体、相、用三者,来彰显不生不灭之义。

  1、性净涅槃:以涅槃之体,法身而言,自性清净,一尘不染,称为性净。智者大师说:「诸法实相,不可染不可净;不染即不生,不净即不灭,不生不灭即性净涅槃。」

  2、圆净涅槃:以涅槃之相,报身而言,智极为圆,惑尽为净,称为圆净。智者大师说:「修因契理,惑毕竟不生,智毕竟不灭,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。」

  3、方便净涅槃:以涅槃之用,化身而言,随缘方便,示现生灭,称为方便净。

  智者大师说:「寂而常照,机感即生,此生非生,缘谢即灭,此灭非灭,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。」

  智者大师解释,涅槃为不生不灭之义;不生不灭即是常,常故名乐,乐故名我,我故名净。所以,涅槃便具常、乐、我、净四德。

  (三)、法相宗四种涅槃:

  1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:一切法之实性,即为真如之理也。虽有客尘烦恼,而自性清净,湛如虚空,离一切分别之相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唯真圣者自内所证,其性原为寂静,故名涅槃。

  2、有余依涅槃:断尽烦恼障,所显之真如也。有余依者,有漏之依身,对于所断之烦恼而谓为余。虽余此有漏之依身,而烦恼之障,永为寂灭,故名涅槃。

  3、无余依涅槃: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。是亦与有余依涅槃共断烦恼障所得之真理,而显于生死苦果断谢之时即后时也。故却无苦果之依身,谓为无障依,众苦永为寂灭,谓为涅槃。

  4、无住处涅槃:是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也。所知障为智之障,二乘之人为有所知障,不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,固执生死为可厌,涅槃为可欣。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,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,但有大智,故住于生死,为有大悲,故不住于涅槃,以利乐尽未来际有情,故谓之为无住处。利乐之用虽常起,而亦常寂,故谓为涅槃。

  举例来说:众生的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即是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」;经由修行断尽烦恼,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,此是「有余依涅槃」;直到所余五阴之身灭时,度尽一切苦厄,此名「无余依涅槃」;证悟之人,始知《圆觉经》所云:『生死涅槃,犹如昨梦。』而能无住生心,随缘度化,亦实无众生可度,此为「无住处涅槃」。

  一切有情的众生皆具,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」;二乘之人,已断十结的烦恼,故具「有余依、无余依二种涅槃」;佛悉断尽烦恼障、所知障,故具足四种涅槃。

  四、此生可涅槃

  涅槃是解脱的意思,心无三毒就无障碍。所以,此生、此处、此时,人人当下皆可止息痛苦,心得解脱;不必等到他方,不必等到未来,只要实践八正道,就可当生成就。

  五、不问涅槃后

  涅槃既然是最终的结果,就不该问:「涅槃之后?」假设这问题成立,那涅槃就不是结果;既然不是最终,怎可以说是究竟涅槃?因此,这问题是不成立的。所以,有人问佛陀:「佛啊!您涅槃之后去哪里?」佛是默然,不回答的。

  涅槃是果地上的成就,因地上的凡夫当老实去闻法、思惟、修行,当三慧具足,自能证悟。更应勤修戒律、禅定、智慧,当三学具足,自能证果。切莫去揣测涅槃的境界,更勿思量佛的智慧?修道之人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方能活在当下,安乐修行。

  伍、苦灭道圣谛

  既然已知、已解苦谛、集谛、灭谛之理,我们当依道谛来修。

  一、沙门法,沙门,沙门义,沙门果。

  沙门者,本来是出家人的称谓,但亦可为修行者之义。佛于《杂阿含经》告诸比丘:「有沙门法,沙门,沙门义。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何等为沙门法?谓八圣道,正见乃至正定。何等为沙门?谓成就此法者。何等为沙门义?谓贪欲永断,瞋恚、痴永断,一切烦恼永断。」

  何谓沙门法?每一位修行人都应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”但要依何法来修行?佛说:「沙门法?谓八圣道。」要依正见、正志(正思惟)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(正精进)、正念、正定这八项通往圣道之路来修持。八圣道,亦称为八正道;圣者正也,其道离偏邪,故名正道。

  何谓沙门?沙门者,勤修息灭烦恼之义。佛说:「何等为沙门?谓成就此法者。」以证得八圣道之法的成就者。

  何谓沙门义?佛说:「何等为沙门义?谓贪欲永断,瞋恚、痴永断,一切烦恼永断。」谓贪瞋痴三毒,及一切烦恼永断,不再生起之义。

  佛又说:「何等为沙门果?谓须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罗汉果。何等为须陀洹果?谓三结断。何等为斯陀含果?谓三结断,贪、恚、痴薄。何等为阿那含果?谓五下分结尽。何等为阿罗汉果?谓贪、恚、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。」

  何谓沙门果?谓初果须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三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罗汉。身见结、疑结、戒禁取见结,三结已断,证须陀洹果;三结断,加上贪欲、瞋恚、愚痴渐少,故证斯陀含果;已经解开身见结、疑结、戒禁取见结、欲爱结、恚结,这五结已断,故证阿那含果;五下分结尽,更断色爱结、无色爱结、慢结、掉举结及无明结,此时十结已断,一切烦恼永尽,故证阿罗汉果。结者,束缚之义。若无这十项的束缚,便是一位解脱的圣者。由此可知,修行之人应依止八正道而修,才能达到涅槃寂静。

  灭苦之道

  二、八正道

  修行不离戒、定、慧这三学,八正道亦不例外。正见、正志(正思惟)属慧学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属戒学,正方便(正精进)、正念、正定属定学;也有将正精进,通于三无漏学。

  (一)正见-正确的见解

  正见者,见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之理而明了;以无漏之慧为体,是八正道之主体。若无正见,即无正行、正觉,更无八正道可言,由此可知,正见之重要性!

  佛于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何等为正见?谓说有施、有说、有斋,有善行、有恶行,有善、恶行果报,有此世、有他世,有父母、有众生生,有阿罗汉善到、善向,有此世、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」

  1、有布施之功德:修行者,当利益一切众生。包括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并供养三宝之功德,及受持斋戒,去除心中之不善,以增长善根之功德。

  2、有善恶之行为:修行者,当谨慎日常言行。外在的行为,是由内在的心念所造成。心恶,所以行恶;心善,所以行善。一切行为不离身、口、意三业,修行应净此三业,才能止恶行善,名为持戒。

  3、有善恶之果报:修行者,当深信因果定律。所谓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」虽然诸法本性空寂,但是相续的因缘却无所失。《涅槃经》说:「众生业行不常、不断而得果报,虽念念灭而无所失。」

  既然因果不空,又谁在受报?不是诸法无我吗?《涅槃经》解释说:「虽无作者而有作业,虽无受者而有果报;受者虽灭果不败亡,无有虑知和合而有。」的确无作者、受者,但是有作业、有果报,所以古德云:「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」

  深信因果,才能相信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」且更能确信,四圣谛之真理:苦谛是苦果,集谛是苦因,灭谛是乐果,道谛是乐因。所以苦因灭,则苦果灭;乐因生,则乐果生。这便是「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」的因缘法则。

  4、有三世之关系:有过去世,有现在世,有未来世。从过去世来说:是现在世的「因」,更是未来世的「因因」;从未来世来说:是现在世的「果」,更是过去世的「果果」。

  于《涅槃经》中,有举十二因缘,无明、行、识三支为例,说:「无明为因,诸行为果;行因,识果。以是义故,彼无明体亦『因』亦『因因』,识亦『果』亦『果果』。」

  再举,前念、今念、后念为例。前念是今念的「因」,是后念的「因因」;后念是今念的「果」,是前念的「果果」。所以《坛经》说:「前念迷,即凡夫;后念悟,即佛。」今念亦是后念的「因」,亦是前念的「果」,「因果」同有。故说:「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」

  因此,佛说缘起甚深,此因还有前因,此果还有前果,说因既是果,说果既是因。以差别现象来看,因果有异;以平等实相来观,因果无别。因缘果报相互关系,实在深澳,非凡夫所能理解。

  5、有父母之由来:一切众生皆因父母的因缘,而有人类的存在,所以身为人子,首当孝养父母,更何况是修行者。《心地观经》说:「若人至心供养佛,复有精勤修孝养,如是二人福无异。」供养父母,等同供养诸佛,修行当要发愿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才是。

  人子当如何孝敬父母?《长阿含经》说:「夫为人子,当以五事敬顺父母。云何为五?一者、供奉能使无乏。二者、凡有所为,先白父母。三者、父母所为,恭顺不逆。四者、父母正令,不敢违背。五者、不断父母所为正业。」不但要供奉双亲日常生活,且要照顾其身体,更应恭顺不逆,使他们得到尊重,心中常保欢喜;且因自己的孝心,让父母能亲近三宝,度生死苦海,才是大孝。

  6、有众生之差异:六道众生,虽有身心五蕴之和合体,但其业报不同,所以果报也有差别。不论是自身的正报,或是所处环境的依报,皆随每个人所造之善、恶业,而构成不同的生命形态,于六道中轮回。

  瞋心重者,堕地狱之报;贪心重者,堕恶鬼之报;痴心重者,堕畜生之报;嫉妒重者,受修罗之报;持五戒者,受人道之报;行十善者,受天上之报。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「众生行业,有轻有重,有远有近,随其因缘,先后受之。」行业果报,亦不可思议。

  7、有圣凡之分别:这个世间有凡夫、有圣人。有人因修八正道而证得阿罗汉,还有人虽未达四果,但已朝向初果、二果、三果迈进,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觉悟;更于未来,会回小向大,修六波罗蜜,行菩萨道,直入佛知见,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。

  8、有三世之觉者:过去已有人觉悟,现在也会有人觉悟,未来亦会有人觉悟;三世皆有阿罗汉,三世皆有辟支佛,三世皆有诸佛、菩萨,这些圣者悉已从迷妄中觉醒,不再堕入生死轮…
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