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圣谛-灭苦之道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贪爱,因贪爱所以加深无明,所以《楞伽经》说:「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。」二者和合,便招感生死苦果。

  (一)、两种无明

  无明,即是无知。不知有情众生依蕴、处、界和合而构成的自体;不知身、心、世界,一切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缘起性空,幻化不实。据《起信论》之说,无明为不觉之义;此不觉分为「根本无明」与「枝末无明」二种。

  「根本无明」,又作根本不觉,或无始无明,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。即不了达实相平等之理,所以忽然起动差别对待之始念,为烦恼之元始、迷妄之最初,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,故说忽然。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,而惑、业、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,故称根本无明。「枝末无明」,又作枝末不觉,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。

  (二)、三种贪爱

  贪爱是引发苦最大的宿敌,亦是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及灾难。从满足自我的欲望,到人与人相互的斗争,国与国双方的战争,皆由它所引起。难怪佛在《法句经》上说:「从爱欲生忧,从爱欲生怖;离爱欲无忧,何处有恐怖。」

  因不知诸法真相,所以生起「爱」,意指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。从爱又可衍生出,亲爱、欲乐、爱欲、渴爱。(一)爱,乃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之亲情。(二)亲爱,乃指对他人之友情。(三)欲乐,乃指对某一特定人物之爱情。(四)爱欲,乃指建立于性关系之情爱。(五)渴爱,乃指过份执着以致于痴病之情执。此五项是人类之爱,皆以「自爱」为前提,而逐渐加深为「渴爱」,其中以渴爱最为执着。

  然有生必有死,凡夫于临终时会生起三种贪爱:(一)境界爱,临终时对配偶、眷属、家财所起的执爱。(二)自体爱,临终时对自体身命所起之执爱。(三)当生爱,临终时对未来生处所起之执爱。此三种爱为一切有情受身之根本,若贪爱未断,则命欲尽时,心生愁恼,众苦相逼,必生此三爱,此即润未来生之缘。

  北传佛教将「爱」,分为三种,谓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,即是对三界之贪爱,使心被束缚不能解脱,称之爱结。南传佛教将「爱」亦分三种,欲爱、有爱、非有爱。

  1、欲爱,乃指感官享受的渴求。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就生出六种的欲爱,为色爱、声爱、香爱、味爱、触爱、法爱,即是五欲六尘。

  2、有爱,乃指生与存的渴求。是常见俱生的爱,相信有恒常不变的灵魂,死后会从一个生命体轮回到另一个。

  3、非有爱,乃指不再存在的渴求。是断见俱生的爱,不相信人死后还有来生。

  (三)、四种粮食

  众生皆赖以四食的资益而延续生命,《唯识论》说:「食有四种:一者段食,二者触食,三者意思食,四者识食。…此四能持有情身命,全不坏断,故名食。」

  1、段食,即物质的粮食,可分段来进食,所以叫段食。有情的众生,必须有赖食物的供给,才能生存下去。不论是一日三餐,或是过午不食,还是日中一食,皆不离此食。

  2、触食,即精神的粮食,为感官与外境的接触。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,像常接近大自然会有助于纾解压力,在宁静的地方易于生起安定感,欣赏艺术、聆听音乐可陶冶性情等;人际互动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,像家庭的温暖、亲人的关心、朋友的鼓励、师长的叮咛等;常读好书、多读经典,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
  3、意思食,即求生的意志。人有求生存的欲望,假使不再有所希望,此人便无法活下去。像临死之人,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,所以延续了一些时间。

  4、识食,即执取身心的意识。识有维持生命的力量,此识的执取,直到死亡之前,仍不能离开,若意识不再执取身心,肉体即成为死尸。像开悟之人,可决定什么时候圆寂。

  这四食中,段食、触食有能资益现身之所依及能依之义。所依,即有根身,段食能摄养之;能依,即心王及心所,触食能资益之。意思食、识食有能引生「后有」之义,即于此生之中,由于起动有漏之思业,促使业力熏习识中的种子,从而引发未来相续之生起。

  四、生命之流

  人类不但希望此生存在,更迫切的想要生命永远的延续。这种潜意识的渴望,是非常执着及强烈的,想求生、求存、求再生、求繁衍滋长下去,它是造成生命延续的根本,以及推动生命向前迈进的力量,这便是苦之生起的原因。许多宗教的主张有来生说、永生说、天国说,都是依着人类潜藏共同的欲望-「后有爱」而成立的。

  因为「意思食」的贪爱,所以产生人类的生存欲;因为「后有爱」的贪爱,所以产生人类的恒存欲。进一步衍生成,从个体扩大至群体,从家族扩大至种族,从家庭扩大到国家,不但人类这般,即便是动物,也是一样;为了巩固自我,而不断的繁衍,不停的再生,致使造业不止,生死轮回不息。

  生命只是剎那无常的变化,而相继不断的流动,他就像一盏灯火,从黑夜到天明,既非同一焰,也不是另一焰。生命是不断的缘起,并非今生死亡就结束,当因缘和会时,即会再生,他将永无止尽的延续下去,直到觉醒为止。

  苦的止息

  知苦才能离苦,若不知苦,则苦上加苦,更是大苦。像《法华经》所说:「见诸众生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、恼之所烧煮;亦以五欲财利,故受种种苦;又以贪着追求故,现受众苦,后受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之苦;若生天上及在人间,贫穷困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。如是等种种诸苦,众生没在其中,欢喜游戏,不觉、不知、不惊、不怖,亦不生厌,不求解脱,于此三界火宅,东西驰走,虽遭大苦,不以为患。」

  现今学佛者,喜欢佛学知识,好乐与人戏论,和人常比高下,对错争论不休。其主要的原因为-「不知苦」,所以发心修行者少,追求五欲六尘者多,慕求名闻利养者众。不觉,身心五蕴之苦;不知,贪瞋无明之苦;不惊,三界火宅之苦;不怖,六道轮回之苦;不厌,生死相续之苦。所以,无厌离之愿,解脱之心。

  学道者,应知苦的真谛,方能踏上修行之路。这个假我,只不过是五蕴所组成短暂的生命体,因无明、贪爱,经由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不断的累积、蕴量,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,即是「业力」。业力推动身心,让它不停的转动与变化,使生命之现象不停的生死轮回,当这股力量还继续存在时,我们的苦就不能止息。

  苦的来源,虽从无始无明而起,但有情的众生,只要有心断除这一切苦,不再生起苦因,制造苦果,则所有的苦难,将会息灭永不再起;亦能从假我的生灭现象(色身),领悟到常住不灭的真我(法身),获得大解脱、大自在、大涅槃。

  肆、苦灭圣谛

  佛于前面向诸比丘开示-苦的生起,接着要说明-苦的止息。佛说:「诸比丘!何为苦灭圣谛?然则,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,而有行之灭,由行之灭而有识之灭,由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,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,由六处之灭而有触之灭,由触之灭而有受之灭,由受之灭而有爱之灭,由爱之灭而有取之灭,由取之灭而有有之灭,由有之灭而有生之灭,由生之灭两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、愁、恼灭。这是而有此纯苦蕴之灭。诸比丘!此说为苦灭圣谛。」

  无明灭,贪爱才会灭;贪爱灭,忧、悲、苦、恼才会灭。但要破除远因的「无明」,必须由近因的「贪爱」下手,所以佛于《大念处经》中说:「诸比丘!苦灭圣谛者何耶?彼即对此爱之无余离欲、灭尽、舍离、解脱、无执着。」即是对此爱欲彻底消逝无余、舍离与弃除,从爱欲中解脱,不再生起任何的执着。

  苦灭圣谛,即是苦的止息;止息一切贪、瞋、痴,灭除一切烦恼,即名「涅槃」。所以《涅槃经》说:「灭诸烦恼,名为涅槃。」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,一切烦恼永尽」,即是涅槃。

  一、涅槃的定义

  对于涅槃的解释,新旧译家各有所解。像鸠摩罗什译涅槃为「灭度」,即是灭烦恼障、度生死苦;玄奘大师译涅槃为「圆寂」,圆满诸德,寂灭诸恶。因此,涅槃不是死亡,更不是一个地方,涅槃是圣者解脱的境界,非语言能说明、文字能表达、意识能思量的,所以《法华经》说:「诸法寂灭相,不可以言宣。」

  二、涅槃的境界

  根据《涅槃经》所记载,涅槃有常、乐、我、净四种境界,称为涅槃四德。其略述如下:

  1、常者,不迁不变之义。经云:「常者,是法身义。」法身常住,恒常不变,不生不灭。

  2、乐者,安稳寂灭之义。经云:「乐者,是涅槃义。」离生死逼迫之苦,证涅槃寂灭之乐。

  3、我者,自在无碍之义。经云:「我者,是佛义。」解脱自在,无障无碍,毫无束缚。

  4、净者,离垢无染之义。经云:「净者,是法义。」涅槃法体,不染一尘,湛然清净。

  三、涅槃的种类

  涅槃本来是觉悟者共同的悟境,然大、小乘对此认知却有所差异,且各宗也提出不同的看法,其分类如下:

  (一)、大小乘二种涅槃:依见性与否来分别。

  1、什么是涅槃?《涅槃经》说:「不见佛性而断烦恼,是名涅槃,非大涅槃。」是指二乘人至十住菩萨,不识本心,不见本性,不悟佛之知见,所以《法华经》说:「佛说是人,未实灭度,斯人未得,无上道故。」

  2、什么是大涅槃?《涅槃经》说:「若见佛性能断烦恼,是则名为大涅槃也。」即是明心见性,入佛知见,所以《法华经》说:「惟如来证大菩提,究竟圆满一切智慧,是名大涅槃。」

  表面上,众生与佛,生死与涅槃,烦恼与菩提,虽有不同,但在迷悟之间,见性与否之区别。但众生不见佛性,则涅槃为生死,菩提为烦恼;若众生见佛性,则生死即涅槃,烦恼即菩提。所以才说:「见佛性,为大涅槃。」

  涅槃与生死本无二致,道生大师说:「一切众生毕竟寂灭,即涅槃相不复更灭。」其意思为,涅槃佛性即是众生本性,众生不应舍离生死另求解脱,一切众生,本来是佛,悉皆涅槃。所以,《圆觉经》说:「众生本来成佛」。

  (二)、天台宗三种涅槃…
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