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圣谛-灭苦之道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经云:「何谓简而言之,五取蕴是苦?即色取蕴、受取蕴、想取蕴、行取蕴、识取蕴。」不论是二苦、三苦、八苦、十一苦、无量诸苦,归纳起来,就是对身心五蕴的执着,所生起之苦。所以佛要行者正观五蕴,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来破除我们对五蕴的执取。

  苦的功能

 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,和一切的科技发明,其实都在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。当我们要寻求任何一项答案,相对也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;每个人在追求快乐时,也一定会经历痛苦的过程。但不可因为困难,而选择不去突破,或干脆逃避不敢面对,反而更应勇敢去化解及承担。

  其实痛苦并不可悲,可悲的是人们活在痛苦中而不愿离苦。从小到老,一生抱怨不断,郁郁寡欢,终日无奈感叹,找人相互诉苦,又不知该怎么办?只能虚度岁月,使痛苦日益加重,让瞋心渐渐加深。因为,常人怕苦,更无法摆脱其苦,所以会引起瞋心;日子久了之后,便失去对苦的警觉性,而徒增其愚痴;甚至以苦为乐,欲望贪爱不停的滋长。贪瞋痴三毒不灭反增,致使大众苦上加苦,更加的苦不堪言。

 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,更应感恩此苦让你有觉心。六祖说:「烦恼即菩提。」因有烦恼,所以今日大家来学佛修行,更从烦恼中去领悟而觉醒。《广论》说苦有五种功德,「功德有五,谓若无苦,则于苦事不希出离,故有驱意解脱功德。由苦逼迫坏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若受猛利大苦受时,则知其苦从不善生,不爱其果,须止其因,故有羞耻作恶功德。由苦逼恼希求安乐,若求安乐须修善因,故有欢喜修善功德。由比我心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诸漂流生死海者,能发悲愍。」以下我们来说明苦的五种功德:

  一、谓若无苦,则于苦事不希出离,故有驱意解脱功德。

  知过才能改过,改过方能无过;知苦才能离苦,离苦方能无苦。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认,自己有过失,又怎会改过迁善,成为一位有道德修养的贤者;人若不知道世间是苦,或不认同五蕴身心是苦,他们又怎能离苦得乐,成为一位究竟解脱的圣者。

  苦的第一个功德,就是会让我们生起「出离心」。因为痛苦,所以决心要离苦,而此心是不会动摇的;若不感觉苦,则会留连忘返于五浊恶世,更会乐不思蜀于六道轮回。离苦之心,驱使我们迈向解脱之道。

  二、由苦逼迫,坏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

  人为何会傲慢?因为觉得比别人高、比别人强、比别人好。自认学问比他人高深,地位比他人尊贵,财富比他人多,能力比他人强,口才比他人好,人脉比他人广,为人比他人善,相貌比他人庄严,道德比他人崇高,修行比他人精进,持戒比他人严谨,定力比他人深入,智慧比他人圆满,悟境比他人超越。

  春风得意之人,自认所有的条件,都比他人佳,好像可傲视天下一般,便不知不觉生起优越感,而起憍慢之心;若能知现在是苦,还未离苦,就能警觉到自身的条件还不够,更应谦卑再学习,因此不会起贡高、我慢之心。

  既然已发出离心决定要修行,就应先去傲慢,此心不除,焉能入佛法大海,所以古德云:「慢像高山,法水不入。」且佛法要从恭敬中来求,几分恭敬,便得几分成就。行者,不可不警慎!

  三、若受猛利大苦受时,则知其苦从不善生,不爱其果,须止其因,故有羞耻作恶功德。

  古云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。今生受种种的苦难,必然是以前所造诸恶业,此不善之因,带来一切的苦果;若想要终止此痛苦,必先断除恶的因缘,不然受苦是永无止尽的。

  因受苦,而知自身造恶,所以生起羞耻之心。羞是羞愧,耻是耻辱。羞是见不得人,耻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耻辱。若能明白这样的道理,受苦时不但不生瞋恨,反生起羞耻之心,来警惕自我。羞耻即是惭愧,惭是对不起自己,愧是对不起别人。当受苦时,不会再怪罪于人,反生惭愧之心,是我们对不起众生。

  四、由苦逼恼希求安乐,若求安乐须修善因,故有欢喜修善功德。

  若无苦的逼迫恼人,众生怎会离苦;离苦的目的,就是想要求安乐。因此,苦会引发,一者离苦,二者求乐,来策动我们修行。佛为大众宣说《地藏经》或说娑婆世界,弟子听闻地狱大苦、娑婆诸苦,便生离苦之心;佛亦宣讲《弥陀经》或说极乐世界,弟子听闻弥陀大愿、西方之乐,便生求生之心。

  要求安乐,必修善因。所以念佛之人,亦不可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根据《法华经》安乐行品说,身心要能安乐,须具备四项德行:正身行、正语行、意离诸恶自利行、心修众善利他行,此为身、口、意、誓愿,安乐四行。简要言之,若要离苦,必先断恶;若要得乐,应修众善。

  五、由比我心,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诸漂流生死海者,能发悲愍(功德)。

  前面四项是讲,因苦能让人自觉自利;此项是说明,一为菩萨的行者,要将心比心,推己及人,不是只有自己苦,而是一切有情的大众,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,所以要发愿度一切众生,远离苦难。

  所谓「寒天饮冰水,点滴在心头。」若无尝尽苦头,怎能知道什么是苦。因自己曾受过苦,更会感同身受他人之苦,因此发出悲愍众生的心。菩萨常不忍众生受苦,所以发悲愿,世世常行菩萨道,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者,他也不愿成佛,而舍众生远去。

  以上苦的五种功德,始于「出离心」,终于「菩提心」,这也是修行的次第。因世间有苦的逼迫,才促使我们生起「出离心」,驱动意志迈向解脱;求法者,应除遣憍慢,方能虚心学习佛法;闻思之后,必当依教奉行,速断一切恶,常修一切善,方能离苦得乐;更应发「菩提心」,悲悯大众,愿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!

  苦的生起

  有果必有因,无因不成果。苦果来自苦因(作恶),乐果来自乐因(修善)。我们身心的活动,有引发果报的能力,此力量称为「业力」;其所引生苦乐的结果,称之「业报」。造恶则受报于三恶道,行善则受报于三善道。

  古德云:「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,不是不报,而是时机未到。」受报的时机,大略可分,一、立即受报:造恶业马上受恶报,像出手打人,别人立即回手。二、现世受报:现在造恶,虽无立刻受报,只要一有机会,就会受恶报,正所谓「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。」三、来世受报:此生造恶,虽无受报,来生因缘成熟,便受此恶报,像意外伤害等。四、未来受报:此生造恶,来世亦无受报,经过许久之后,缘熟方受此恶报,像悟达国师的故事,历经十世才受报。造善业,得善报,也是同样的道理,所以因果是公平的,自有其论断。

  因果并非宿命论,是可以改变的。只要真心忏悔、广行布施、老实修行,便可转重报,为轻受,称之「重报轻受」。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「若遭福田,遇善知识,修道修善,是人能转后世重罪,现世轻受。」《金刚经》亦说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若能依教奉行,恶报不但可扭转,还可成就一个人的道业,所以古德劝人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

  然而改变不是一时的,仍须会遇到各种境界来考验。当恶的因缘来时,应坦然接受「随缘消旧业,切莫造新殃」,勿生起瞋恨之心,来与它对抗这样才可以化解宿世的恶缘。相对的,当善的因缘来时,更应谨慎对待,切勿得意忘形,增长贪欲与愚痴,应观无常生灭,梦幻不实才是。

  参、苦集圣谛

  真正的智者,不是化解问题,而是不制造问题,所谓「凡夫畏果,菩萨畏因。」为了要解决苦果及不让苦继续产生,所以佛为我们讲「集圣谛」,即是集起苦的原因。

  一、众缘所起

  任何的起因并非单一因素,苦也不例外,皆是众缘所起,非自生,非他生,非无因生,而是因缘生。

  一位苦行者,名叫迦叶波,这样请教佛陀:

  尊敬的乔达摩,苦是自作的吗?

  不是。

  尊敬的乔达摩,苦是他作的吗?

  不是。

  尊敬的乔达摩,苦非自作,非他作,乃无因生吗?

  不是。

  佛陀为何不认同苦是自力或外力所形成的?人活在复杂的环境中,会遇到不同的状况,而产生各种不一样的情绪。举例来说:平常无事,心情还算平静,因见到讨厌的人,不悦之心便生起,若此人离开之后,心情便会渐渐回复;过一会儿又遇到喜欢的人,贪爱之心油然生起,但此人短暂出现便即离开,此时贪爱之心消失,失望之心随之生起。由此可知,世间的一切皆不离缘起的法则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。」

  二、无第一因

  佛于《增支部》中解释苦集起的原因:「何为苦集圣谛?由无明之缘而有行,由行之缘而有识,由识之缘而有名色,由名色之缘而有六处,由六处之缘而有触,由触之缘而有受,由受之缘而有爱,由爱之缘而有取,由取之缘而有,由有之缘而有生,由生之缘而生起老、忧、悲、苦、愁、恼。因而有此纯苦蕴之集。」所以诸法是因缘生,苦的近因是「爱」,苦的远因是「无明」,那苦的第一因(初因)是什么?从哪里来?

  假设,人类是上帝(第一因)所创造,那谁创造上帝?假若,无明是佛性(第一因)所创造,那谁创造佛性?其实任何事物,小至一粒沙,大至宇宙,皆无法用最初的第一因来说明,只能从近因来探讨。因此,经上常说「无始劫来」,因为无人可去追溯事物的起源,佛于《增支部》上又说:「有关世界之看法与推测,可能导致思想上之混乱。诸比丘,此生死轮回相续,看不到尽头,众生之最初开始游荡与匆忙,包藏于『无明』之中,被『爱欲』所束缚,不可见。」

  三、苦的主因

  产生痛苦最主要的因素,是由于过去的「无明」,加上现在的「贪爱」所形成。《杂阿含经》说:「于无始生死,无明所盖,爱结所系,长夜轮回,不知苦之本际」。无明与贪爱二者互为因缘,因无明所以…
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