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聖谛-滅苦之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經雲:「何謂簡而言之,五取蘊是苦?即色取蘊、受取蘊、想取蘊、行取蘊、識取蘊。」不論是二苦、叁苦、八苦、十一苦、無量諸苦,歸納起來,就是對身心五蘊的執著,所生起之苦。所以佛要行者正觀五蘊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來破除我們對五蘊的執取。

  苦的功能

  世界上所有的學問,和一切的科技發明,其實都在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。當我們要尋求任何一項答案,相對也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;每個人在追求快樂時,也一定會經曆痛苦的過程。但不可因爲困難,而選擇不去突破,或幹脆逃避不敢面對,反而更應勇敢去化解及承擔。

  其實痛苦並不可悲,可悲的是人們活在痛苦中而不願離苦。從小到老,一生抱怨不斷,郁郁寡歡,終日無奈感歎,找人相互訴苦,又不知該怎麼辦?只能虛度歲月,使痛苦日益加重,讓瞋心漸漸加深。因爲,常人怕苦,更無法擺脫其苦,所以會引起瞋心;日子久了之後,便失去對苦的警覺性,而徒增其愚癡;甚至以苦爲樂,欲望貪愛不停的滋長。貪瞋癡叁毒不滅反增,致使大衆苦上加苦,更加的苦不堪言。

 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,更應感恩此苦讓你有覺心。六祖說:「煩惱即菩提。」因有煩惱,所以今日大家來學佛修行,更從煩惱中去領悟而覺醒。《廣論》說苦有五種功德,「功德有五,謂若無苦,則于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由苦逼迫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由比我心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。」以下我們來說明苦的五種功德:

  一、謂若無苦,則于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

  知過才能改過,改過方能無過;知苦才能離苦,離苦方能無苦。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認,自己有過失,又怎會改過遷善,成爲一位有道德修養的賢者;人若不知道世間是苦,或不認同五蘊身心是苦,他們又怎能離苦得樂,成爲一位究竟解脫的聖者。

  苦的第一個功德,就是會讓我們生起「出離心」。因爲痛苦,所以決心要離苦,而此心是不會動搖的;若不感覺苦,則會留連忘返于五濁惡世,更會樂不思蜀于六道輪回。離苦之心,驅使我們邁向解脫之道。

  二、由苦逼迫,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

  人爲何會傲慢?因爲覺得比別人高、比別人強、比別人好。自認學問比他人高深,地位比他人尊貴,財富比他人多,能力比他人強,口才比他人好,人脈比他人廣,爲人比他人善,相貌比他人莊嚴,道德比他人崇高,修行比他人精進,持戒比他人嚴謹,定力比他人深入,智慧比他人圓滿,悟境比他人超越。

  春風得意之人,自認所有的條件,都比他人佳,好像可傲視天下一般,便不知不覺生起優越感,而起憍慢之心;若能知現在是苦,還未離苦,就能警覺到自身的條件還不夠,更應謙卑再學習,因此不會起貢高、我慢之心。

  既然已發出離心決定要修行,就應先去傲慢,此心不除,焉能入佛法大海,所以古德雲:「慢像高山,法水不入。」且佛法要從恭敬中來求,幾分恭敬,便得幾分成就。行者,不可不警慎!

  叁、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

  古雲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。今生受種種的苦難,必然是以前所造諸惡業,此不善之因,帶來一切的苦果;若想要終止此痛苦,必先斷除惡的因緣,不然受苦是永無止盡的。

  因受苦,而知自身造惡,所以生起羞恥之心。羞是羞愧,恥是恥辱。羞是見不得人,恥是對自身的所作所爲感到恥辱。若能明白這樣的道理,受苦時不但不生瞋恨,反生起羞恥之心,來警惕自我。羞恥即是慚愧,慚是對不起自己,愧是對不起別人。當受苦時,不會再怪罪于人,反生慚愧之心,是我們對不起衆生。

  四、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

  若無苦的逼迫惱人,衆生怎會離苦;離苦的目的,就是想要求安樂。因此,苦會引發,一者離苦,二者求樂,來策動我們修行。佛爲大衆宣說《地藏經》或說娑婆世界,弟子聽聞地獄大苦、娑婆諸苦,便生離苦之心;佛亦宣講《彌陀經》或說極樂世界,弟子聽聞彌陀大願、西方之樂,便生求生之心。

  要求安樂,必修善因。所以念佛之人,亦不可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根據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說,身心要能安樂,須具備四項德行:正身行、正語行、意離諸惡自利行、心修衆善利他行,此爲身、口、意、誓願,安樂四行。簡要言之,若要離苦,必先斷惡;若要得樂,應修衆善。

  五、由比我心,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(功德)。

  前面四項是講,因苦能讓人自覺自利;此項是說明,一爲菩薩的行者,要將心比心,推己及人,不是只有自己苦,而是一切有情的大衆,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,所以要發願度一切衆生,遠離苦難。

  所謂「寒天飲冰水,點滴在心頭。」若無嘗盡苦頭,怎能知道什麼是苦。因自己曾受過苦,更會感同身受他人之苦,因此發出悲愍衆生的心。菩薩常不忍衆生受苦,所以發悲願,世世常行菩薩道,若有一衆生未得度者,他也不願成佛,而舍衆生遠去。

  以上苦的五種功德,始于「出離心」,終于「菩提心」,這也是修行的次第。因世間有苦的逼迫,才促使我們生起「出離心」,驅動意志邁向解脫;求法者,應除遣憍慢,方能虛心學習佛法;聞思之後,必當依教奉行,速斷一切惡,常修一切善,方能離苦得樂;更應發「菩提心」,悲憫大衆,願我等與衆生,皆共成佛道!

  苦的生起

  有果必有因,無因不成果。苦果來自苦因(作惡),樂果來自樂因(修善)。我們身心的活動,有引發果報的能力,此力量稱爲「業力」;其所引生苦樂的結果,稱之「業報」。造惡則受報于叁惡道,行善則受報于叁善道。

  古德雲:「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,不是不報,而是時機未到。」受報的時機,大略可分,一、立即受報:造惡業馬上受惡報,像出手打人,別人立即回手。二、現世受報:現在造惡,雖無立刻受報,只要一有機會,就會受惡報,正所謂「君子報仇,十年不晚。」叁、來世受報:此生造惡,雖無受報,來生因緣成熟,便受此惡報,像意外傷害等。四、未來受報:此生造惡,來世亦無受報,經過許久之後,緣熟方受此惡報,像悟達國師的故事,曆經十世才受報。造善業,得善報,也是同樣的道理,所以因果是公平的,自有其論斷。

  因果並非宿命論,是可以改變的。只要真心忏悔、廣行布施、老實修行,便可轉重報,爲輕受,稱之「重報輕受」。《優婆塞戒經》雲:「若遭福田,遇善知識,修道修善,是人能轉後世重罪,現世輕受。」《金剛經》亦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爲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爲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若能依教奉行,惡報不但可扭轉,還可成就一個人的道業,所以古德勸人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

  然而改變不是一時的,仍須會遇到各種境界來考驗。當惡的因緣來時,應坦然接受「隨緣消舊業,切莫造新殃」,勿生起瞋恨之心,來與它對抗這樣才可以化解宿世的惡緣。相對的,當善的因緣來時,更應謹慎對待,切勿得意忘形,增長貪欲與愚癡,應觀無常生滅,夢幻不實才是。

  參、苦集聖谛

  真正的智者,不是化解問題,而是不製造問題,所謂「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。」爲了要解決苦果及不讓苦繼續産生,所以佛爲我們講「集聖谛」,即是集起苦的原因。

  一、衆緣所起

  任何的起因並非單一因素,苦也不例外,皆是衆緣所起,非自生,非他生,非無因生,而是因緣生。

  一位苦行者,名叫迦葉波,這樣請教佛陀:

  尊敬的喬達摩,苦是自作的嗎?

  不是。

  尊敬的喬達摩,苦是他作的嗎?

  不是。

  尊敬的喬達摩,苦非自作,非他作,乃無因生嗎?

  不是。

  佛陀爲何不認同苦是自力或外力所形成的?人活在複雜的環境中,會遇到不同的狀況,而産生各種不一樣的情緒。舉例來說:平常無事,心情還算平靜,因見到討厭的人,不悅之心便生起,若此人離開之後,心情便會漸漸回複;過一會兒又遇到喜歡的人,貪愛之心油然生起,但此人短暫出現便即離開,此時貪愛之心消失,失望之心隨之生起。由此可知,世間的一切皆不離緣起的法則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」

  二、無第一因

  佛于《增支部》中解釋苦集起的原因:「何爲苦集聖谛?由無明之緣而有行,由行之緣而有識,由識之緣而有名色,由名色之緣而有六處,由六處之緣而有觸,由觸之緣而有受,由受之緣而有愛,由愛之緣而有取,由取之緣而有,由有之緣而有生,由生之緣而生起老、憂、悲、苦、愁、惱。因而有此純苦蘊之集。」所以諸法是因緣生,苦的近因是「愛」,苦的遠因是「無明」,那苦的第一因(初因)是什麼?從哪裏來?

  假設,人類是上帝(第一因)所創造,那誰創造上帝?假若,無明是佛性(第一因)所創造,那誰創造佛性?其實任何事物,小至一粒沙,大至宇宙,皆無法用最初的第一因來說明,只能從近因來探討。因此,經上常說「無始劫來」,因爲無人可去追溯事物的起源,佛于《增支部》上又說:「有關世界之看法與推測,可能導致思想上之混亂。諸比丘,此生死輪回相續,看不到盡頭,衆生之最初開始遊蕩與匆忙,包藏于『無明』之中,被『愛欲』所束縛,不可見。」

  叁、苦的主因

  産生痛苦最主要的因素,是由于過去的「無明」,加上現在的「貪愛」所形成。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于無始生死,無明所蓋,愛結所系,長夜輪回,不知苦之本際」。無明與貪愛二者互爲因緣,因無明所以…

《四聖谛-滅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