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圣谛-灭苦之道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所有的存在与消失,都是不停的变动、生灭,它是不安定、不确定的,没有人可改变它、没有神可主宰它。由于这种剎那生灭的现象,所以没有一事物叫做永恒。当人们想去占有它、拥有它、留住它,它已经从欲望中流走;当人们想要获得自认的快乐、幸福、平安,它便从妄想中消失。顺境、逆境,只不过是无常的梦境;迷人、悟人,只不过是无常的幻人。

  近观无常,龙牙禅师云:「朝看花开满树红,暮看花落树还空;若将花比人间事,花与人间事一同。」我们喜欢花开,却不喜花落。人想要快乐,却厌恶痛苦,欢庆出生的喜悦,却畏惧死亡的来临。但花开花会谢,乐生乐会灭。无情的花,有情的人,谁能逃得过无常。

  远观无常,憨山大师云:「春日才看杨柳绿,秋风又见菊花黄。荣华总是三更梦,富贵还同九月霜。」春天从冬天走来,带来希望;秋天从夏天过来,带走一切。虽然伤感、落寞,那也是人类自作多情的痴梦,总活再编织不实的幻境,不能真实体察人生,勇于面对无常。不管贫贱穷困,或是荣华富贵,那只是昙花一现,像梦不真,同霜不常。

  综观无常,《无常经》云:「生者皆归死,容颜尽变衰,强力病所侵,无能免斯者。假使妙高山,劫尽皆坏散,大海深无底,亦复皆枯竭。大地及日月,时至皆归尽,未曾有一事,不被无常吞。」上至日月星辰,下至山海大地,中含一切众生,有哪一人、哪一物、哪一事,不被无常所吞没。

  凡夫不识无常之苦,却偏偏想于无常中牢牢捉住自我的身心,建立梦中的王国。不舍我爱之人,不弃我爱之物,不甘失去所有,更不愿无常到来。始终不能明白,他们所追寻的不过是短暂的假乐,实际上是暂时的息苦而已。但一位灭苦的圣者,不会无知的追求不同的事物,来满足自己的快乐,因为智者的心已经平静而且知足。

  八苦

  佛总结出人生有八种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炽盛。生、老、病、死,此四项属于生命现象的苦,亦是生理的苦;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,此三项属于生活现象的苦,亦是心理的苦;五蕴炽盛,此项属于人生现象的苦,亦是身心的苦。

  十一苦

  根据南传藏经《长部》记载,将苦分为十一种:生、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最后总结为五取蕴是苦。以下经文出自《大念住经》。

  一、生

  经云:「何谓生?所有生类中,诸众生之受生、形成、出生、诸蕴之显现、诸处之获得。」什么是生?一切众生皆是因缘和合而产生,渐渐形成名色,经十月之久而出生,身心五蕴能明显的表现,经由六根接触六尘能感受到外在的世界,称之为生。

  「生」有:生者受苦,被生亦苦。「生者」有怀胎之苦,生产之苦,养育之苦,照顾儿女之苦;「被生」有成长之苦,学习之苦,环境之苦,谋生之苦,竞争之苦,生存之苦。

  二、老

  经云:「何谓老?所有生类中,诸众生之衰老、老耄、齿落、发白、皮皱、寿减、诸根遍熟。」什么是老?一切众生都会老化,体力日渐衰弱,牙齿脱落,头发苍白,皮肤变皱,寿命渐短,功能退化,称之为老。

  「老」有:六根衰退之苦、行动不便之苦、无人照顾之苦、身体病痛之苦、孤独无伴之苦、心愿未了之苦、步入死亡之苦。

  三、死

  经云:「何谓死?所有生类中,诸众生之崩溃、散灭、命终、死亡、诸蕴离析、死尸弃舍。」什么是死?一切众生都有停止气息的时候,四大离散,寿命终了,进入死亡,五蕴离析,身体舍弃,称之为死。

  「死」有:有病痛折磨之苦、四大分离之苦、心理不平之苦、不舍亲人之苦、财物带不走之苦、对未来恐惧之苦、冤家索命之苦、六道轮回之苦。

  以上这三项,生、老、死是生理现象的「身苦」,我们依真俗二谛来说。依俗谛而言:人从一出生便趋向于死亡。人生第一个剎那现象,称之为生;中间的种种过程现象,称之为老;最后一个剎那现象,称之为死。依真谛而言:色法、心法亦是这样。当色法、心法剎那生起时,称之为生;短暂停住的现象,称之为老;灭时的现象,称之为死。因此在观察生、老、死时,同时可观生、住、灭,必须依照,真俗二谛来观照。

  四、愁

  经云:「何谓愁?无论何时何地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恼之法,而有忧愁、悲伤、苦恼、内忧、内怆。」什么是愁?不论任何时候,当我们遇到不幸之事,或遭遇到令人苦恼的问题,而内心生起忧愁、悲伤、苦恼、烦闷、难过,此时称之为愁。

  南宋诗人‧辛弃疾曾写道:「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;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;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」无愁之人强说愁,有愁之人说不出。心本无愁,但遇境则愁生;若不能化解此问题,则会愁更愁。

  五、悲

  经云:「何谓悲?无论何时何地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恼之法,而有痛哭、悲泣、慨叹、哀号。」什么是悲?任何时候,由于任何的不幸,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问题,内心控制不住,而痛哭、悲泣、大声悲叹、高声哀呼,称之为悲。

  愁藏于内,强忍于内心;悲显于外,发泄于言行。小小的挫折,常人可以埋于心底,然遇亲人往生或离去,则再也控制不了情绪,而放声哭泣、大声吶喊。

  六、苦

  经云:「何谓苦?关于身体之苦痛、不适,由于身触所生之苦痛、不适。」什么是苦?任何身体痛苦的感受、不舒服感觉,或经由身体的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舒服感受,称之为苦。

  有身体,就会有病苦。身体有时会痛、会酸、会麻、会胀、会晕、会眩、会痒、会紧、会饥、会渴等,或因外在的环境、空气、天候、温度、干燥、湿气、异味,而产生太热、过冷、流汗、颤抖等诸苦。

  七、忧

  经云:「何谓忧?关于心之苦痛、不愉悦,由于意触所生之苦痛、不愉悦。」什么是忧?任何心理痛苦的感受、心理的不愉快感觉,或经由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,称之为忧。

  人类生长的过程,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与记忆,这些阴影早已深刻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,更是挥之不去的痛苦,所以平常闷闷不乐、郁郁寡欢,快乐不起来;但梦魇还未结束,接下来的人生岁月,我们仍然要与外界不断的接触,因此苦痛、不愉悦的感受时时会生起。

  八、恼

  经云:「何谓恼?无论何时何处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恼之法,而有忧恼、苦恼,及由忧恼、苦恼所生之苦痛。」什么是恼?任何时候,由于不幸的事,或遭遇到令人苦恼的问题,而有烦忧、苦闷,以及由于烦忧、苦闷而感受到的苦痛,称之为恼。

  未发生之事,常让人生起忧虑、担心、不安、恐惧;已发生之事,常使人感到迷惑、棘手、害怕,甚至不知所措。当我们碰到困难不能解决时,一切烦恼便自然而生,更引发心中的苦楚。

  以上这五项,除了苦是指生理现象的「身苦」,其他愁、悲、忧、恼,是指心理现象的「心苦」,只是苦的轻、重、强、弱,不同而已。

  九、怨憎会苦

  经云:「何谓怨憎会苦?无论何时何处,遭遇不如意、厌恶、不愉悦之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,或遇心怀恶意、伤害、扰乱、不适意者,却须与其聚会、交往、共事、结合。」什么是怨憎会苦?不论任何时候,遭遇到不想要、不喜欢、不愉快的六尘,或遭遇到心怀恶意、害意、乱意、瞋意者,与这些人聚会、交往、共事、一起,称为怨憎会苦。

  我们对于一切所不喜欢、不满意的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,内心自然会生起排斥、抗拒、敌对。不是想要对象消失,不然就自己躲开,一心一意想逃离现场,不愿与对方在一起。但于六尘的境界中,不如己意的事,实在数不清。

  十、爱别离苦

  经云:「何谓爱别离苦?无论何时何处,与可意、喜爱、愉悦之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相逢,或遇心怀善意、适意、可靠者、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朋友、同事、亲戚,却不能与之聚会、交往、共事、结合。」什么是爱别离苦?不论任何时候,人都想要处在合己意的、喜爱的、愉快的六尘境界中,或遇到心怀善意、好意、能信任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亲友,但却偏偏不能与这些人聚会、交往、共事、一起,称为爱别离苦。

  我们一厢情愿,想要活在自己理想的国度里。于一切时、一切处,都妄想与喜欢的人、事共处一堂,但是诸行无常,剎那生变。爱人会去,恶人会来;好事会走,坏事会起;顺境会过,逆境会来。终不能与所爱长相厮守,只能缘尽而散。

  凡夫活在取舍之间,只要不合己意,便想舍去,但又无法摆脱,所以有「怨憎会苦」;若是合己意,便要取得,却又无法获得,所以有「爱别离苦」。智者不恶六尘境界,因一切法无常、无我,故六祖说: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。」

  十一、求不得苦

  经云:「何谓求不得苦?诸比丘!受生支配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愿不再受生,愿不再有来生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老支配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愿不衰老,愿不变老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病支配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愿无病苦,愿不生病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死亡支配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愿能不死,愿不会死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愁悲苦忧恼支配之众生,生如是欲求:愿不遭受愁悲苦忧恼,愿不再愁悲苦忧恼!然此欲求不可得。」

  什么是求不得苦?希望不要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、怨憎会、爱别离以上诸苦,更不要有无量诸苦恼,然因「苦」、「集」未断,无明、贪爱依旧,三毒仍存,「道」谛未修,所以不能息苦入「灭」,因而称为求不得苦。

  有求皆苦,无求为乐。所求不能满足,即是「贪」;求而不能获得,即生「瞋」;不知为何而求,即为「痴」。我们所求何物?世间幻事,众生幻人,一切幻境,知幻无求。

  以上这三项,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,是指心理现象的「心苦」。

  五取蕴是苦…
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