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圣谛-灭苦之道

  四圣谛-灭苦之道

  壹、前言

  贰、苦圣谛

  参、苦集圣谛

  肆、苦灭圣谛

  伍、苦灭道圣谛

  陆、结论

  壹、前言

  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?每个人表面上所追逐的项目都不同,像事业成功、家庭幸福、儿女孝顺、身体健康、心情愉悦、大富大贵、有名有利、幸福平安等,但实际上在追逐的方向却是一致,那就是寻觅他所认知的快乐。

  但人为何要寻找快乐?因为,对现状不能满足、事事不能满意、样样不能顺遂,不满就是苦。所以要不断的突破、不断的改善,来满足自己的身心,但不论怎样努力,仍然不能填满人类的欲求。因为,人生本来就不圆满,难免有所遗憾,常常鱼与熊掌不能兼得,往往顾此而又失彼,于两者之间,难以兼顾,只能忍痛择其一;假若两者皆能兼顾,但因无常生灭,亦不能永恒存在,实感无奈。

  其实,人的一生只是不停的在创造问题、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、留下问题。从出生到死亡,从物质到精神,从身心到环境,从个人到家庭,从家庭到社会,从社会到国家,从国家到世界,从世界到宇宙,不论由小至大、由内至外、由近至远、由前至后,时时刻刻都在问题中。

  有个人身心的问题,有人际关系的问题,有家庭经济的问题,有夫妻感情的问题,有子女管教的问题,有婆媳相处的问题,有妯娌和谐的问题,有兄弟阋墙的问题,有学校教育的问题,有社会治安的问题,有环境保护的问题,有国家政治的问题,有气候暖化的问题,有核能灾变的问题,有能源危机的问题,有民生粮食的问题,有资源分配的问题,有人类战争的问题,有自然灾害的问题等,说也说不清,数也数不完。问题虽然包罗万象,但“问题的本质就是苦”,苦即是烦恼,任何人皆摆脱不了它的困扰。不论有意或无意,人类的本能就是要离苦。

  人生是苦的事实,没有谁可避免。佛陀因见众生的苦,而发心出家去找寻灭苦的方法,经六年的修行,终于领悟缘起之真理,而以「四圣谛」初为五比丘宣说“苦、苦之集、苦之灭、苦灭之道”及最后涅槃度须跋陀罗,都是以此教导,说四谛之理,是真实不虚,依此修行,便可解脱。

  世间之所以有医生,是因为有病者;人间之所以有佛陀,是因为有众生。因有人生病,医生才为患者看病:诊断出其病症(苦),并检查其病因(苦因),开出药方,要病人按时服用(苦灭之道),经治疗后,终于痊愈(苦灭)。因众生有苦,佛陀才为大众开示离苦之道。

  贰、苦圣谛

  佛陀是证悟真理的圣者,依他所观察,世间的一切现象,的确是苦之事实;人生是苦,故说苦谛,即是苦的真谛,所以佛经中说:「人生是大苦聚」。「苦」有苦难、痛苦、苦恼、不满意,及缺陷、无常、不实的涵义。

  或许有人会认为佛教过于悲观?所谓悲观、乐观,其实是个人的主观。佛教是客观的,它是「正观」、「实观」。「正观」即是正确的观察,「实观」即是观察事实的真相;经由正确的观察,才可以见到事实的真相。观人,生老病死是事实;观事,成败兴衰是事实;观物,成住坏空是事实;观法,缘起无我是事实;观行,一切无常是事实。

  换个角度来说,医生说只要是人就会生病,为何大众不认为医界太悲观呢?病就是苦!又有人会说,病好就不苦?病虽然暂时治好,但人生琐事,那件事不令人苦恼;又有谁可以事事顺遂,所求以偿。且说,病好了,难道永不再患吗?

  凡夫不知真相,不敢面对事实。就像,病人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,医生不愿告诉患者病症一般。医生对病患不可夸大其病情(悲观的看法),亦不可轻忽其病症(乐观的看法),应正确的诊断出疾病,将病情详细的跟患者说明;病人不可放弃治疗(悲观的想法),亦不可认为无病(乐观的想法),而应勇敢的接受医生的建议来治疗。所以,佛教既非悲观,也非乐观,只是真实的讲出事情之真相。

  稍有知识的人,也许会说:「苦乐是心的感受,并非事实。好比,知足常乐,不知足常苦。」试问诸位?生病的人,知足病就会痊愈吗?饥饿的人,知足肚子就能填饱吗?缺钱的人,知足就能解决经济的问题吗?以此类推,苦是事实,并非唯心论说。

  大部分的人认为,人生是「有苦有乐」;只是每个人,对苦乐的看法有所分歧。悲观者,因观念消极,所以觉得「苦多乐少」;乐观者,因观念积极,所以感觉「乐多苦少」。总认为,人生是有苦有乐,并非全然是苦。

  苦的真谛

  所谓「苦圣谛」?是指此苦谛之理,唯为圣智所知,非凡夫能知,故云圣谛。世人虽说: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」,却无智慧见到苦的真谛。反而以苦为乐,孰不知“此乐是假乐,此苦是真苦”。

  好比,肚子饿(是苦的事实),就要填饱肚子(吃饭不是乐,而是远离饥饿的痛苦);尿急(是苦的事实),立即上厕所(小解不是乐,而是远离憋尿的痛苦)。吃饭、小解不是乐,假若它们是快乐的事,为何不一直吃、一直解;再举生病来说,饥饿似病,吃饭似药;尿急像病,小解像药。吃药岂是快乐之事,只因生病,所以迫不得已才吃药。

  还有,「乐是苦因」。当快乐消失时,痛苦便会生起;顺境时很快乐,当此境消失而逆境来临时,痛苦随之生起。就像好友相聚时是欢乐的,但分离时却是感伤的;和相爱的人再一起是幸福的,但爱人离去后却是痛苦的。

  再说,「乐中有苦」。乐犹像蜜糖,苦恰似毒药。包着蜜糖的毒药,纯苦无乐,百死无生,何乐之有?所谓「先享受,后付费。」先满足自己的欲望,再来考虑后果。好比,刷卡时表面上很快乐,消费完后,才知要付钱的心痛;谈恋爱时表面上很甜蜜,结婚之后,才知要养家的艰苦。

  再说,「乐久生厌」。任何快乐的事,做久了也会令人厌烦。好比,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的人,偶尔饱餐一顿,便会觉得心满意足;但天天吃腻的人,就会感到厌恶而倒胃口。有时出国旅游,是一件既浪漫又休闲的事;但常常出国的领队,带团不但有压力,且是一项苦差事。

  再说,「乐无标准」。快乐并无一定的标准,因人事的条件不同,所以产生出来的感受就有所差异。怕热的人,吹冷气会觉得很舒服;怕冷的人,吹冷气会觉得很难受。饥饿的人,有食物可吃,是一种恩惠;撑饱的人,纵然美食当前,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负担。

  佛虽说苦,但并不否认乐。因苦乐是相依,无苦即无乐,无乐即无苦;因有苦乐,才可以离苦得乐。佛于经中曾举出:有家庭之乐、五欲之乐、染着之乐、色身之乐、心灵之乐、禅定之乐等,但这些乐,皆逃不开无常逼迫之苦。

  总之,「乐假苦真」。所谓假,是指快乐的事,是短暂的、是会变化的、是会消失的、是无常变异的,非永恒常在的,谁都无法留住它。所以说快乐是虚假,一切现象是苦的事实,即是「苦谛」。

  苦的认识

  二苦

  五蕴本身就是一种苦,想要生存,就应接受苦的考验。为了照顾身心,人们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。肉体有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身苦,心里有忧、悲、愁、恼之心苦,环境有寒、暑、燥、热,所引发身心之苦。归纳为:一者因肉体而有苦,称为身苦。二者因烦恼而有苦,称为心苦。

  身体的无常不安,需要食物、衣服、房子、车子、活动、性欲来满足它;身体的无常病痛,需要医生、治疗、药物、复健、看护、补品、家人来照顾它。为照顾和满足身体,则须有物质与金钱;想获取金钱,则须要工作;工作则须靠体力或能力,才会有适当机会。身体从出生至死亡,及中间的衰老,皆不离无常变异,连辛苦所挣得的财产、名望,也不例外。

  心里的无常不安,需要有快乐的所缘来依靠。它是什么?是亲情、爱情、友情、道情、多情?或是名利、权势、地位、才干、赞美、尊重、疼爱、呵护、关心?或是娱乐、兴趣、旅游、探险、刺激?或是工作、事业、学习、读书、进修、行善、信仰、宗教、修行、真理、传道、领导?不论心摆在何处,皆不离无常变异,自心是这样,人心亦是这般。

  常人祈求医生,来安其身;二祖慧可,祈求祖师,来安其心?不论是身或心,又有谁可替我们安住?身心本来无常不安,又岂能安住?须菩提问佛:「云何应住?」佛说:「应无所住!」一切法无常,所以念念无所住,以无住为住,当下即可安住。

  三苦

  苦的性质有三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当逆境出现时,身心感受之苦,称为苦苦;当顺境消失时,身心所感受之苦,称为坏苦;诸行无常,迁流不息,让身心不得安定之苦,称为行苦。欲界三苦俱有,色界有坏苦、行苦,无色界仅有行苦。《法华经》信解品说:「以三苦故,于生死中,受诸热恼。」

  一、苦苦,由苦事所生之苦。其实会让人苦恼的事,真是其多无比。好比,身体的寿命有限,短短数十年,大不了百岁,人的一期生命就将结束,奔波一生,为谁辛苦,到头来「万般带不走,唯有业随身。」再说,心中难得清净,不是回忆过去,便是期盼未来,不然就是盘算现在,从来没有「活在当下,过得清闲。」一切身苦心恼,便是苦苦。

  二、坏苦,因乐事已过,苦随之而生。无乐之时,我们会去追寻快乐,但常常为了短暂快乐,让人付出惨痛的后果。好比,拿一个月的薪资,来买一件名牌的皮包,在拥有的那一刻,虽可感受到短暂的快乐,或满足暂时的虚荣,但之后呢?当此新鲜感消失,雀跃之喜又在哪里?不禁生起后悔、懊恼、无知、虚伪之情绪。再说,跟至爱的家人、最好的朋友,在一起聚会、聊天、吃喝、游玩、欢唱,当曲终人散之后呢?无聊、孤独、寂寞、失落、无奈之情绪,便油然而生。此乐似过往云烟,只添加愁与苦。甚至,过于得意忘形,到头来乐极生悲。以上苦苦、坏苦,凡夫便能知晓。

  三、行苦,行有迁流之义,一切法皆迁流不息,无常生灭,无常故苦,唯智者能知。一切有情、无情的众生,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,不论是内在的心灵,或者外在的世界,这…

《四圣谛-灭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