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聖谛-滅苦之道
壹、前言
貳、苦聖谛
參、苦集聖谛
肆、苦滅聖谛
伍、苦滅道聖谛
陸、結論
壹、前言
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?每個人表面上所追逐的項目都不同,像事業成功、家庭幸福、兒女孝順、身體健康、心情愉悅、大富大貴、有名有利、幸福平安等,但實際上在追逐的方向卻是一致,那就是尋覓他所認知的快樂。
但人爲何要尋找快樂?因爲,對現狀不能滿足、事事不能滿意、樣樣不能順遂,不滿就是苦。所以要不斷的突破、不斷的改善,來滿足自己的身心,但不論怎樣努力,仍然不能填滿人類的欲求。因爲,人生本來就不圓滿,難免有所遺憾,常常魚與熊掌不能兼得,往往顧此而又失彼,于兩者之間,難以兼顧,只能忍痛擇其一;假若兩者皆能兼顧,但因無常生滅,亦不能永恒存在,實感無奈。
其實,人的一生只是不停的在創造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、留下問題。從出生到死亡,從物質到精神,從身心到環境,從個人到家庭,從家庭到社會,從社會到國家,從國家到世界,從世界到宇宙,不論由小至大、由內至外、由近至遠、由前至後,時時刻刻都在問題中。
有個人身心的問題,有人際關系的問題,有家庭經濟的問題,有夫妻感情的問題,有子女管教的問題,有婆媳相處的問題,有妯娌和諧的問題,有兄弟阋牆的問題,有學校教育的問題,有社會治安的問題,有環境保護的問題,有國家政治的問題,有氣候暖化的問題,有核能災變的問題,有能源危機的問題,有民生糧食的問題,有資源分配的問題,有人類戰爭的問題,有自然災害的問題等,說也說不清,數也數不完。問題雖然包羅萬象,但“問題的本質就是苦”,苦即是煩惱,任何人皆擺脫不了它的困擾。不論有意或無意,人類的本能就是要離苦。
人生是苦的事實,沒有誰可避免。佛陀因見衆生的苦,而發心出家去找尋滅苦的方法,經六年的修行,終于領悟緣起之真理,而以「四聖谛」初爲五比丘宣說“苦、苦之集、苦之滅、苦滅之道”及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,都是以此教導,說四谛之理,是真實不虛,依此修行,便可解脫。
世間之所以有醫生,是因爲有病者;人間之所以有佛陀,是因爲有衆生。因有人生病,醫生才爲患者看病:診斷出其病症(苦),並檢查其病因(苦因),開出藥方,要病人按時服用(苦滅之道),經治療後,終于痊愈(苦滅)。因衆生有苦,佛陀才爲大衆開示離苦之道。
貳、苦聖谛
佛陀是證悟真理的聖者,依他所觀察,世間的一切現象,的確是苦之事實;人生是苦,故說苦谛,即是苦的真谛,所以佛經中說:「人生是大苦聚」。「苦」有苦難、痛苦、苦惱、不滿意,及缺陷、無常、不實的涵義。
或許有人會認爲佛教過于悲觀?所謂悲觀、樂觀,其實是個人的主觀。佛教是客觀的,它是「正觀」、「實觀」。「正觀」即是正確的觀察,「實觀」即是觀察事實的真相;經由正確的觀察,才可以見到事實的真相。觀人,生老病死是事實;觀事,成敗興衰是事實;觀物,成住壞空是事實;觀法,緣起無我是事實;觀行,一切無常是事實。
換個角度來說,醫生說只要是人就會生病,爲何大衆不認爲醫界太悲觀呢?病就是苦!又有人會說,病好就不苦?病雖然暫時治好,但人生瑣事,那件事不令人苦惱;又有誰可以事事順遂,所求以償。且說,病好了,難道永不再患嗎?
凡夫不知真相,不敢面對事實。就像,病人不願面對自己的病情,醫生不願告訴患者病症一般。醫生對病患不可誇大其病情(悲觀的看法),亦不可輕忽其病症(樂觀的看法),應正確的診斷出疾病,將病情詳細的跟患者說明;病人不可放棄治療(悲觀的想法),亦不可認爲無病(樂觀的想法),而應勇敢的接受醫生的建議來治療。所以,佛教既非悲觀,也非樂觀,只是真實的講出事情之真相。
稍有知識的人,也許會說:「苦樂是心的感受,並非事實。好比,知足常樂,不知足常苦。」試問諸位?生病的人,知足病就會痊愈嗎?饑餓的人,知足肚子就能填飽嗎?缺錢的人,知足就能解決經濟的問題嗎?以此類推,苦是事實,並非唯心論說。
大部分的人認爲,人生是「有苦有樂」;只是每個人,對苦樂的看法有所分歧。悲觀者,因觀念消極,所以覺得「苦多樂少」;樂觀者,因觀念積極,所以感覺「樂多苦少」。總認爲,人生是有苦有樂,並非全然是苦。
苦的真谛
所謂「苦聖谛」?是指此苦谛之理,唯爲聖智所知,非凡夫能知,故雲聖谛。世人雖說: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卻無智慧見到苦的真谛。反而以苦爲樂,孰不知“此樂是假樂,此苦是真苦”。
好比,肚子餓(是苦的事實),就要填飽肚子(吃飯不是樂,而是遠離饑餓的痛苦);尿急(是苦的事實),立即上廁所(小解不是樂,而是遠離憋尿的痛苦)。吃飯、小解不是樂,假若它們是快樂的事,爲何不一直吃、一直解;再舉生病來說,饑餓似病,吃飯似藥;尿急像病,小解像藥。吃藥豈是快樂之事,只因生病,所以迫不得已才吃藥。
還有,「樂是苦因」。當快樂消失時,痛苦便會生起;順境時很快樂,當此境消失而逆境來臨時,痛苦隨之生起。就像好友相聚時是歡樂的,但分離時卻是感傷的;和相愛的人再一起是幸福的,但愛人離去後卻是痛苦的。
再說,「樂中有苦」。樂猶像蜜糖,苦恰似毒藥。包著蜜糖的毒藥,純苦無樂,百死無生,何樂之有?所謂「先享受,後付費。」先滿足自己的欲望,再來考慮後果。好比,刷卡時表面上很快樂,消費完後,才知要付錢的心痛;談戀愛時表面上很甜蜜,結婚之後,才知要養家的艱苦。
再說,「樂久生厭」。任何快樂的事,做久了也會令人厭煩。好比,沒有吃過山珍海味的人,偶爾飽餐一頓,便會覺得心滿意足;但天天吃膩的人,就會感到厭惡而倒胃口。有時出國旅遊,是一件既浪漫又休閑的事;但常常出國的領隊,帶團不但有壓力,且是一項苦差事。
再說,「樂無標准」。快樂並無一定的標准,因人事的條件不同,所以産生出來的感受就有所差異。怕熱的人,吹冷氣會覺得很舒服;怕冷的人,吹冷氣會覺得很難受。饑餓的人,有食物可吃,是一種恩惠;撐飽的人,縱然美食當前,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負擔。
佛雖說苦,但並不否認樂。因苦樂是相依,無苦即無樂,無樂即無苦;因有苦樂,才可以離苦得樂。佛于經中曾舉出:有家庭之樂、五欲之樂、染著之樂、色身之樂、心靈之樂、禅定之樂等,但這些樂,皆逃不開無常逼迫之苦。
總之,「樂假苦真」。所謂假,是指快樂的事,是短暫的、是會變化的、是會消失的、是無常變異的,非永恒常在的,誰都無法留住它。所以說快樂是虛假,一切現象是苦的事實,即是「苦谛」。
苦的認識
二苦
五蘊本身就是一種苦,想要生存,就應接受苦的考驗。爲了照顧身心,人們必須付出一生的代價。肉體有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身苦,心裏有憂、悲、愁、惱之心苦,環境有寒、暑、燥、熱,所引發身心之苦。歸納爲:一者因肉體而有苦,稱爲身苦。二者因煩惱而有苦,稱爲心苦。
身體的無常不安,需要食物、衣服、房子、車子、活動、性欲來滿足它;身體的無常病痛,需要醫生、治療、藥物、複健、看護、補品、家人來照顧它。爲照顧和滿足身體,則須有物質與金錢;想獲取金錢,則須要工作;工作則須靠體力或能力,才會有適當機會。身體從出生至死亡,及中間的衰老,皆不離無常變異,連辛苦所掙得的財産、名望,也不例外。
心裏的無常不安,需要有快樂的所緣來依靠。它是什麼?是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、道情、多情?或是名利、權勢、地位、才幹、贊美、尊重、疼愛、呵護、關心?或是娛樂、興趣、旅遊、探險、刺激?或是工作、事業、學習、讀書、進修、行善、信仰、宗教、修行、真理、傳道、領導?不論心擺在何處,皆不離無常變異,自心是這樣,人心亦是這般。
常人祈求醫生,來安其身;二祖慧可,祈求祖師,來安其心?不論是身或心,又有誰可替我們安住?身心本來無常不安,又豈能安住?須菩提問佛:「雲何應住?」佛說:「應無所住!」一切法無常,所以念念無所住,以無住爲住,當下即可安住。
叁苦
苦的性質有叁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當逆境出現時,身心感受之苦,稱爲苦苦;當順境消失時,身心所感受之苦,稱爲壞苦;諸行無常,遷流不息,讓身心不得安定之苦,稱爲行苦。欲界叁苦俱有,色界有壞苦、行苦,無色界僅有行苦。《法華經》信解品說:「以叁苦故,于生死中,受諸熱惱。」
一、苦苦,由苦事所生之苦。其實會讓人苦惱的事,真是其多無比。好比,身體的壽命有限,短短數十年,大不了百歲,人的一期生命就將結束,奔波一生,爲誰辛苦,到頭來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。」再說,心中難得清淨,不是回憶過去,便是期盼未來,不然就是盤算現在,從來沒有「活在當下,過得清閑。」一切身苦心惱,便是苦苦。
二、壞苦,因樂事已過,苦隨之而生。無樂之時,我們會去追尋快樂,但常常爲了短暫快樂,讓人付出慘痛的後果。好比,拿一個月的薪資,來買一件名牌的皮包,在擁有的那一刻,雖可感受到短暫的快樂,或滿足暫時的虛榮,但之後呢?當此新鮮感消失,雀躍之喜又在哪裏?不禁生起後悔、懊惱、無知、虛僞之情緒。再說,跟至愛的家人、最好的朋友,在一起聚會、聊天、吃喝、遊玩、歡唱,當曲終人散之後呢?無聊、孤獨、寂寞、失落、無奈之情緒,便油然而生。此樂似過往雲煙,只添加愁與苦。甚至,過于得意忘形,到頭來樂極生悲。以上苦苦、壞苦,凡夫便能知曉。
叁、行苦,行有遷流之義,一切法皆遷流不息,無常生滅,無常故苦,唯智者能知。一切有情、無情的衆生,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,不論是內在的心靈,或者外在的世界,這…
《四聖谛-滅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