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依體、相、用叁者,來彰顯不生不滅之義。
1、性淨涅槃:以涅槃之體,法身而言,自性清淨,一塵不染,稱爲性淨。智者大師說:「諸法實相,不可染不可淨;不染即不生,不淨即不滅,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。」
2、圓淨涅槃:以涅槃之相,報身而言,智極爲圓,惑盡爲淨,稱爲圓淨。智者大師說:「修因契理,惑畢竟不生,智畢竟不滅,不生不滅名圓淨涅槃。」
3、方便淨涅槃:以涅槃之用,化身而言,隨緣方便,示現生滅,稱爲方便淨。
智者大師說:「寂而常照,機感即生,此生非生,緣謝即滅,此滅非滅,不生不滅名方便淨涅槃。」
智者大師解釋,涅槃爲不生不滅之義;不生不滅即是常,常故名樂,樂故名我,我故名淨。所以,涅槃便具常、樂、我、淨四德。
(叁)、法相宗四種涅槃:
1、本來自性清淨涅槃:一切法之實性,即爲真如之理也。雖有客塵煩惱,而自性清淨,湛如虛空,離一切分別之相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唯真聖者自內所證,其性原爲寂靜,故名涅槃。
2、有余依涅槃:斷盡煩惱障,所顯之真如也。有余依者,有漏之依身,對于所斷之煩惱而謂爲余。雖余此有漏之依身,而煩惱之障,永爲寂滅,故名涅槃。
3、無余依涅槃: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。是亦與有余依涅槃共斷煩惱障所得之真理,而顯于生死苦果斷謝之時即後時也。故卻無苦果之依身,謂爲無障依,衆苦永爲寂滅,謂爲涅槃。
4、無住處涅槃:是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也。所知障爲智之障,二乘之人爲有所知障,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,固執生死爲可厭,涅槃爲可欣。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,于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,但有大智,故住于生死,爲有大悲,故不住于涅槃,以利樂盡未來際有情,故謂之爲無住處。利樂之用雖常起,而亦常寂,故謂爲涅槃。
舉例來說:衆生的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即是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」;經由修行斷盡煩惱,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,此是「有余依涅槃」;直到所余五陰之身滅時,度盡一切苦厄,此名「無余依涅槃」;證悟之人,始知《圓覺經》所雲:『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。』而能無住生心,隨緣度化,亦實無衆生可度,此爲「無住處涅槃」。
一切有情的衆生皆具,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」;二乘之人,已斷十結的煩惱,故具「有余依、無余依二種涅槃」;佛悉斷盡煩惱障、所知障,故具足四種涅槃。
四、此生可涅槃
涅槃是解脫的意思,心無叁毒就無障礙。所以,此生、此處、此時,人人當下皆可止息痛苦,心得解脫;不必等到他方,不必等到未來,只要實踐八正道,就可當生成就。
五、不問涅槃後
涅槃既然是最終的結果,就不該問:「涅槃之後?」假設這問題成立,那涅槃就不是結果;既然不是最終,怎可以說是究竟涅槃?因此,這問題是不成立的。所以,有人問佛陀:「佛啊!您涅槃之後去哪裏?」佛是默然,不回答的。
涅槃是果地上的成就,因地上的凡夫當老實去聞法、思惟、修行,當叁慧具足,自能證悟。更應勤修戒律、禅定、智慧,當叁學具足,自能證果。切莫去揣測涅槃的境界,更勿思量佛的智慧?修道之人,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,方能活在當下,安樂修行。
伍、苦滅道聖谛
既然已知、已解苦谛、集谛、滅谛之理,我們當依道谛來修。
一、沙門法,沙門,沙門義,沙門果。
沙門者,本來是出家人的稱謂,但亦可爲修行者之義。佛于《雜阿含經》告諸比丘:「有沙門法,沙門,沙門義。谛聽,善思,當爲汝說。何等爲沙門法?謂八聖道,正見乃至正定。何等爲沙門?謂成就此法者。何等爲沙門義?謂貪欲永斷,瞋恚、癡永斷,一切煩惱永斷。」
何謂沙門法?每一位修行人都應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”但要依何法來修行?佛說:「沙門法?謂八聖道。」要依正見、正志(正思惟)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(正精進)、正念、正定這八項通往聖道之路來修持。八聖道,亦稱爲八正道;聖者正也,其道離偏邪,故名正道。
何謂沙門?沙門者,勤修息滅煩惱之義。佛說:「何等爲沙門?謂成就此法者。」以證得八聖道之法的成就者。
何謂沙門義?佛說:「何等爲沙門義?謂貪欲永斷,瞋恚、癡永斷,一切煩惱永斷。」謂貪瞋癡叁毒,及一切煩惱永斷,不再生起之義。
佛又說:「何等爲沙門果?謂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。何等爲須陀洹果?謂叁結斷。何等爲斯陀含果?謂叁結斷,貪、恚、癡薄。何等爲阿那含果?謂五下分結盡。何等爲阿羅漢果?謂貪、恚、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。」
何謂沙門果?謂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。身見結、疑結、戒禁取見結,叁結已斷,證須陀洹果;叁結斷,加上貪欲、瞋恚、愚癡漸少,故證斯陀含果;已經解開身見結、疑結、戒禁取見結、欲愛結、恚結,這五結已斷,故證阿那含果;五下分結盡,更斷色愛結、無色愛結、慢結、掉舉結及無明結,此時十結已斷,一切煩惱永盡,故證阿羅漢果。結者,束縛之義。若無這十項的束縛,便是一位解脫的聖者。由此可知,修行之人應依止八正道而修,才能達到涅槃寂靜。
滅苦之道
二、八正道
修行不離戒、定、慧這叁學,八正道亦不例外。正見、正志(正思惟)屬慧學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屬戒學,正方便(正精進)、正念、正定屬定學;也有將正精進,通于叁無漏學。
(一)正見-正確的見解
正見者,見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之理而明了;以無漏之慧爲體,是八正道之主體。若無正見,即無正行、正覺,更無八正道可言,由此可知,正見之重要性!
佛于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何等爲正見?謂說有施、有說、有齋,有善行、有惡行,有善、惡行果報,有此世、有他世,有父母、有衆生生,有阿羅漢善到、善向,有此世、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」
1、有布施之功德:修行者,當利益一切衆生。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並供養叁寶之功德,及受持齋戒,去除心中之不善,以增長善根之功德。
2、有善惡之行爲:修行者,當謹慎日常言行。外在的行爲,是由內在的心念所造成。心惡,所以行惡;心善,所以行善。一切行爲不離身、口、意叁業,修行應淨此叁業,才能止惡行善,名爲持戒。
3、有善惡之果報:修行者,當深信因果定律。所謂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」雖然諸法本性空寂,但是相續的因緣卻無所失。《涅槃經》說:「衆生業行不常、不斷而得果報,雖念念滅而無所失。」
既然因果不空,又誰在受報?不是諸法無我嗎?《涅槃經》解釋說:「雖無作者而有作業,雖無受者而有果報;受者雖滅果不敗亡,無有慮知和合而有。」的確無作者、受者,但是有作業、有果報,所以古德雲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
深信因果,才能相信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」且更能確信,四聖谛之真理:苦谛是苦果,集谛是苦因,滅谛是樂果,道谛是樂因。所以苦因滅,則苦果滅;樂因生,則樂果生。這便是「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」的因緣法則。
4、有叁世之關系:有過去世,有現在世,有未來世。從過去世來說:是現在世的「因」,更是未來世的「因因」;從未來世來說:是現在世的「果」,更是過去世的「果果」。
于《涅槃經》中,有舉十二因緣,無明、行、識叁支爲例,說:「無明爲因,諸行爲果;行因,識果。以是義故,彼無明體亦『因』亦『因因』,識亦『果』亦『果果』。」
再舉,前念、今念、後念爲例。前念是今念的「因」,是後念的「因因」;後念是今念的「果」,是前念的「果果」。所以《壇經》說:「前念迷,即凡夫;後念悟,即佛。」今念亦是後念的「因」,亦是前念的「果」,「因果」同有。故說:「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」
因此,佛說緣起甚深,此因還有前因,此果還有前果,說因既是果,說果既是因。以差別現象來看,因果有異;以平等實相來觀,因果無別。因緣果報相互關系,實在深澳,非凡夫所能理解。
5、有父母之由來:一切衆生皆因父母的因緣,而有人類的存在,所以身爲人子,首當孝養父母,更何況是修行者。《心地觀經》說:「若人至心供養佛,複有精勤修孝養,如是二人福無異。」供養父母,等同供養諸佛,修行當要發願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才是。
人子當如何孝敬父母?《長阿含經》說:「夫爲人子,當以五事敬順父母。雲何爲五?一者、供奉能使無乏。二者、凡有所爲,先白父母。叁者、父母所爲,恭順不逆。四者、父母正令,不敢違背。五者、不斷父母所爲正業。」不但要供奉雙親日常生活,且要照顧其身體,更應恭順不逆,使他們得到尊重,心中常保歡喜;且因自己的孝心,讓父母能親近叁寶,度生死苦海,才是大孝。
6、有衆生之差異:六道衆生,雖有身心五蘊之和合體,但其業報不同,所以果報也有差別。不論是自身的正報,或是所處環境的依報,皆隨每個人所造之善、惡業,而構成不同的生命形態,于六道中輪回。
瞋心重者,墮地獄之報;貪心重者,墮惡鬼之報;癡心重者,墮畜生之報;嫉妒重者,受修羅之報;持五戒者,受人道之報;行十善者,受天上之報。《優婆塞戒經》說:「衆生行業,有輕有重,有遠有近,隨其因緣,先後受之。」行業果報,亦不可思議。
7、有聖凡之分別:這個世間有凡夫、有聖人。有人因修八正道而證得阿羅漢,還有人雖未達四果,但已朝向初果、二果、叁果邁進,在不久的將來必會覺悟;更于未來,會回小向大,修六波羅蜜,行菩薩道,直入佛知見,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8、有叁世之覺者:過去已有人覺悟,現在也會有人覺悟,未來亦會有人覺悟;叁世皆有阿羅漢,叁世皆有辟支佛,叁世皆有諸佛、菩薩,這些聖者悉已從迷妄中覺醒,不再墮入生死輪…
《四聖谛-滅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