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聖谛-滅苦之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有的存在與消失,都是不停的變動、生滅,它是不安定、不確定的,沒有人可改變它、沒有神可主宰它。由于這種剎那生滅的現象,所以沒有一事物叫做永恒。當人們想去占有它、擁有它、留住它,它已經從欲望中流走;當人們想要獲得自認的快樂、幸福、平安,它便從妄想中消失。順境、逆境,只不過是無常的夢境;迷人、悟人,只不過是無常的幻人。

  近觀無常,龍牙禅師雲:「朝看花開滿樹紅,暮看花落樹還空;若將花比人間事,花與人間事一同。」我們喜歡花開,卻不喜花落。人想要快樂,卻厭惡痛苦,歡慶出生的喜悅,卻畏懼死亡的來臨。但花開花會謝,樂生樂會滅。無情的花,有情的人,誰能逃得過無常。

  遠觀無常,憨山大師雲:「春日才看楊柳綠,秋風又見菊花黃。榮華總是叁更夢,富貴還同九月霜。」春天從冬天走來,帶來希望;秋天從夏天過來,帶走一切。雖然傷感、落寞,那也是人類自作多情的癡夢,總活再編織不實的幻境,不能真實體察人生,勇于面對無常。不管貧賤窮困,或是榮華富貴,那只是昙花一現,像夢不真,同霜不常。

  綜觀無常,《無常經》雲:「生者皆歸死,容顔盡變衰,強力病所侵,無能免斯者。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,大海深無底,亦複皆枯竭。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」上至日月星辰,下至山海大地,中含一切衆生,有哪一人、哪一物、哪一事,不被無常所吞沒。

  凡夫不識無常之苦,卻偏偏想于無常中牢牢捉住自我的身心,建立夢中的王國。不舍我愛之人,不棄我愛之物,不甘失去所有,更不願無常到來。始終不能明白,他們所追尋的不過是短暫的假樂,實際上是暫時的息苦而已。但一位滅苦的聖者,不會無知的追求不同的事物,來滿足自己的快樂,因爲智者的心已經平靜而且知足。

  八苦

  佛總結出人生有八種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。生、老、病、死,此四項屬于生命現象的苦,亦是生理的苦;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此叁項屬于生活現象的苦,亦是心理的苦;五蘊熾盛,此項屬于人生現象的苦,亦是身心的苦。

  十一苦

  根據南傳藏經《長部》記載,將苦分爲十一種:生、老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最後總結爲五取蘊是苦。以下經文出自《大念住經》。

  一、生

  經雲:「何謂生?所有生類中,諸衆生之受生、形成、出生、諸蘊之顯現、諸處之獲得。」什麼是生?一切衆生皆是因緣和合而産生,漸漸形成名色,經十月之久而出生,身心五蘊能明顯的表現,經由六根接觸六塵能感受到外在的世界,稱之爲生。

  「生」有:生者受苦,被生亦苦。「生者」有懷胎之苦,生産之苦,養育之苦,照顧兒女之苦;「被生」有成長之苦,學習之苦,環境之苦,謀生之苦,競爭之苦,生存之苦。

  二、老

  經雲:「何謂老?所有生類中,諸衆生之衰老、老耄、齒落、發白、皮皺、壽減、諸根遍熟。」什麼是老?一切衆生都會老化,體力日漸衰弱,牙齒脫落,頭發蒼白,皮膚變皺,壽命漸短,功能退化,稱之爲老。

  「老」有:六根衰退之苦、行動不便之苦、無人照顧之苦、身體病痛之苦、孤獨無伴之苦、心願未了之苦、步入死亡之苦。

  叁、死

  經雲:「何謂死?所有生類中,諸衆生之崩潰、散滅、命終、死亡、諸蘊離析、死屍棄舍。」什麼是死?一切衆生都有停止氣息的時候,四大離散,壽命終了,進入死亡,五蘊離析,身體舍棄,稱之爲死。

  「死」有:有病痛折磨之苦、四大分離之苦、心理不平之苦、不舍親人之苦、財物帶不走之苦、對未來恐懼之苦、冤家索命之苦、六道輪回之苦。

  以上這叁項,生、老、死是生理現象的「身苦」,我們依真俗二谛來說。依俗谛而言:人從一出生便趨向于死亡。人生第一個剎那現象,稱之爲生;中間的種種過程現象,稱之爲老;最後一個剎那現象,稱之爲死。依真谛而言:色法、心法亦是這樣。當色法、心法剎那生起時,稱之爲生;短暫停住的現象,稱之爲老;滅時的現象,稱之爲死。因此在觀察生、老、死時,同時可觀生、住、滅,必須依照,真俗二谛來觀照。

  四、愁

  經雲:「何謂愁?無論何時何地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惱之法,而有憂愁、悲傷、苦惱、內憂、內怆。」什麼是愁?不論任何時候,當我們遇到不幸之事,或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,而內心生起憂愁、悲傷、苦惱、煩悶、難過,此時稱之爲愁。

  南宋詩人‧辛棄疾曾寫道:「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;愛上層樓,爲賦新詞強說愁。而今識盡愁滋味,欲說還休;欲說還休,卻道天涼好個秋。」無愁之人強說愁,有愁之人說不出。心本無愁,但遇境則愁生;若不能化解此問題,則會愁更愁。

  五、悲

  經雲:「何謂悲?無論何時何地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惱之法,而有痛哭、悲泣、慨歎、哀號。」什麼是悲?任何時候,由于任何的不幸,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,內心控製不住,而痛哭、悲泣、大聲悲歎、高聲哀呼,稱之爲悲。

  愁藏于內,強忍于內心;悲顯于外,發泄于言行。小小的挫折,常人可以埋于心底,然遇親人往生或離去,則再也控製不了情緒,而放聲哭泣、大聲吶喊。

  六、苦

  經雲:「何謂苦?關于身體之苦痛、不適,由于身觸所生之苦痛、不適。」什麼是苦?任何身體痛苦的感受、不舒服感覺,或經由身體的接觸而産生的痛苦或不舒服感受,稱之爲苦。

  有身體,就會有病苦。身體有時會痛、會酸、會麻、會脹、會暈、會眩、會癢、會緊、會饑、會渴等,或因外在的環境、空氣、天候、溫度、幹燥、濕氣、異味,而産生太熱、過冷、流汗、顫抖等諸苦。

  七、憂

  經雲:「何謂憂?關于心之苦痛、不愉悅,由于意觸所生之苦痛、不愉悅。」什麼是憂?任何心理痛苦的感受、心理的不愉快感覺,或經由心理接觸而産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,稱之爲憂。

  人類生長的過程,有許多不愉快的經曆與記憶,這些陰影早已深刻烙印在每個人的心裏,更是揮之不去的痛苦,所以平常悶悶不樂、郁郁寡歡,快樂不起來;但夢魇還未結束,接下來的人生歲月,我們仍然要與外界不斷的接觸,因此苦痛、不愉悅的感受時時會生起。

  八、惱

  經雲:「何謂惱?無論何時何處,由于任何之不幸,遭遇令人苦惱之法,而有憂惱、苦惱,及由憂惱、苦惱所生之苦痛。」什麼是惱?任何時候,由于不幸的事,或遭遇到令人苦惱的問題,而有煩憂、苦悶,以及由于煩憂、苦悶而感受到的苦痛,稱之爲惱。

  未發生之事,常讓人生起憂慮、擔心、不安、恐懼;已發生之事,常使人感到迷惑、棘手、害怕,甚至不知所措。當我們碰到困難不能解決時,一切煩惱便自然而生,更引發心中的苦楚。

  以上這五項,除了苦是指生理現象的「身苦」,其他愁、悲、憂、惱,是指心理現象的「心苦」,只是苦的輕、重、強、弱,不同而已。

  九、怨憎會苦

  經雲:「何謂怨憎會苦?無論何時何處,遭遇不如意、厭惡、不愉悅之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,或遇心懷惡意、傷害、擾亂、不適意者,卻須與其聚會、交往、共事、結合。」什麼是怨憎會苦?不論任何時候,遭遇到不想要、不喜歡、不愉快的六塵,或遭遇到心懷惡意、害意、亂意、瞋意者,與這些人聚會、交往、共事、一起,稱爲怨憎會苦。

  我們對于一切所不喜歡、不滿意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內心自然會生起排斥、抗拒、敵對。不是想要對象消失,不然就自己躲開,一心一意想逃離現場,不願與對方在一起。但于六塵的境界中,不如己意的事,實在數不清。

  十、愛別離苦

  經雲:「何謂愛別離苦?無論何時何處,與可意、喜愛、愉悅之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相逢,或遇心懷善意、適意、可靠者、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朋友、同事、親戚,卻不能與之聚會、交往、共事、結合。」什麼是愛別離苦?不論任何時候,人都想要處在合己意的、喜愛的、愉快的六塵境界中,或遇到心懷善意、好意、能信任的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親友,但卻偏偏不能與這些人聚會、交往、共事、一起,稱爲愛別離苦。

  我們一廂情願,想要活在自己理想的國度裏。于一切時、一切處,都妄想與喜歡的人、事共處一堂,但是諸行無常,剎那生變。愛人會去,惡人會來;好事會走,壞事會起;順境會過,逆境會來。終不能與所愛長相厮守,只能緣盡而散。

  凡夫活在取舍之間,只要不合己意,便想舍去,但又無法擺脫,所以有「怨憎會苦」;若是合己意,便要取得,卻又無法獲得,所以有「愛別離苦」。智者不惡六塵境界,因一切法無常、無我,故六祖說:「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。」

  十一、求不得苦

  經雲:「何謂求不得苦?諸比丘!受生支配之衆生,生如是欲求:願不再受生,願不再有來生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老支配之衆生,生如是欲求:願不衰老,願不變老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病支配之衆生,生如是欲求:願無病苦,願不生病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死亡支配之衆生,生如是欲求:願能不死,願不會死!然此欲求不可得,…受愁悲苦憂惱支配之衆生,生如是欲求:願不遭受愁悲苦憂惱,願不再愁悲苦憂惱!然此欲求不可得。」

  什麼是求不得苦?希望不要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、怨憎會、愛別離以上諸苦,更不要有無量諸苦惱,然因「苦」、「集」未斷,無明、貪愛依舊,叁毒仍存,「道」谛未修,所以不能息苦入「滅」,因而稱爲求不得苦。

  有求皆苦,無求爲樂。所求不能滿足,即是「貪」;求而不能獲得,即生「瞋」;不知爲何而求,即爲「癡」。我們所求何物?世間幻事,衆生幻人,一切幻境,知幻無求。

  以上這叁項,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是指心理現象的「心苦」。

  五取蘊是苦…

《四聖谛-滅苦之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