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于未來一切劫,恒修普賢廣大行,圓滿無上大菩提。
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,還是在家學佛也好,我們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學佛度衆生,就是“頂天立地”,頂天,是上求佛道;立地,是下化衆生。佛道雖然遙遠,但要從你的生活中去做起,從度衆生開始做。衆生怎樣去度啊?這就是說,你學佛之後呢,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處,去人群中廣泛宣傳,讓大家知道學佛的意義、好處和目的。自己受益,讓大家也受益,讓更多的人跟自己一起學佛。
“悉除一切惡道苦,等于一切群生樂”。願我在修學菩薩道過程中,徹底地消除叁惡道衆生的痛苦,把衆生從痛苦的深淵裏邊解救出來。給予他們利益和快樂。像地藏王菩薩一樣,爲了度化衆生,幹脆就住到地獄裏面去了。“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”。你看,地藏王菩薩這種悲願,要把地獄裏邊的衆生度盡、度完,自己才成佛!地藏菩薩的行爲充分地展現出,佛教大慈大悲度化衆生的願心!犧牲個人的利益,把方便和歡樂帶給衆生,把痛苦和困難留給自己。菩薩這種舍己爲人,度化衆生的行爲,是消極,還是積極呢?太不消極!積極得不得了!對吧?說佛教消極的人,只能說他太無知,太不了解佛教,對佛教是一種極大的誤會!
“如是經于刹塵劫,十方利益恒無盡”。救度衆生苦給衆生帶去快樂的這種修行,是永遠、永遠的,不是短時間的,而是經過刹土劫的時間,周遍到十方世界,給衆生的種種利益,是永遠沒有窮盡的。利樂衆生的修行是無窮無盡的,永遠沒有止境的,是盡未來際的。你看菩薩度衆生的悲心,這種胸懷多廣大!
“我常隨順諸衆生,盡于未來一切劫”。我願常常順從一切衆生的願心,就是隨著衆生的需要,無條件的爲衆生服務,給他們利益和快樂;引導衆生走上解脫痛苦的光明大道,一直到未來的一切時劫,沒有窮盡的時候。希望自己盡于未來一切劫,盡未來際不斷地去爲衆生服務,去隨順他們,這種隨順不是一生,不是幾十年,而是永遠、永遠的事情。那你想想:佛教救度衆生的事業,世間的事業跟佛的事業相比,那簡直太渺小了。
“恒修普賢廣大行,圓滿無上大菩提”。普賢菩薩很慈悲,怕你又忘記修行的目的,這裏又提醒我們:還是我的這個法門好,你永遠修行普賢廣大行願,通過我的十大願王去修行,就能夠修到圓滿無上的佛道了。
常得善友提攜
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,身口意業皆同等,一切行願同修學。
所有益我善知識,爲我顯示普賢行,常願與我同集會,于我常生歡喜心。
在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過程中,善知識對我們很重要!善知識包括好的老師及同參道友。同參道友,是志同道合,在一起共修的同伴。在修學佛法沒有達到相當的成就之前,遇到不良的環境,或由于自身的煩惱,難免會迷失自己。所以,需要善知識、善友、隨時提醒你。如果你身邊,有好的老師時時指導你,你就不會走錯路,才不會迷失自己。
社會上很多人學佛,感到有些盲目,哎呀!不知道怎麼學呀?找不到好的老師,不知如何修學。在修學上很多人都存在這個問題。那麼我們要發願“所有與我同行者,于一切處同集會”。不論走到什麼處所,或住在什麼地方,所有同我一樣修十大願的人,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。就像今天,在坐的人在一起修學《普賢行願品》的人,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,大家也能夠像今天一樣在很多地方聚會。比如說,今天在柏林禅寺集會,下一次,在西方極樂世界集會,再下一次,到東方琉璃世界集會。你看這樣多好?人生多有意義?
我們今天的集會還是很小的,總是在地球裏面轉來轉去。一個人發了菩提心,不斷地修學,普賢菩薩廣大的願王,當你的修學功德,修到有成就之後呢,在坐的,就不是以地球爲家了;而是以宇宙爲家了。到那個時候,我們不僅以地球爲道場,整個宇宙太空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的道場。那時我們的旅遊,就不是一般的國際旅行了。如果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人成佛,就帶領一幫人趕去,參加那裏的法會,聽佛說法。這樣的人生多麼自由自在!多麼美好?聽佛說法之後呢?大家協助佛陀弘揚佛法,轉正*輪。
“身口意業皆同等,一切行願同修學”。你看普賢菩薩多麼高瞻遠矚,他怕我們這些修學佛法的人,將來可能會因爲發心不同,修學的法門不同,不能和諧的住在一起。這就需要發心修學佛法時,就種下這種和諧的因緣。這樣,在未來的生命中,一見面就格外的親切、高興!有可能互不相識,但一見面總是很有緣的。如果住在一起的話,大家說話、做事、想問題,觀點都不會相差太遠。因爲,他也學佛法,你也學佛法。他修行普賢行願的法門,你也一樣。
像我們這次來這裏聽經的人,聽衆裏一定有兩人是同一個地方來的,偶然碰到一起來,雖然過去互不相識,但一見面特別高興,很投緣,彼此心靈相通。大家彼此坐在一起,共同探討交流學佛的經驗和體會,這樣多好!相反,如果大家修學的法門不一樣,意見又不統一,倘若修養不夠的話,碰到一起就不愉快,你看我不順眼,我看你就反感,那就糟糕了。因此我們要發願:願我在未來的菩提道上,能夠遇見的同參道友,大家在一切法會集會時,身口意業相同,修學佛法的認識、知見一致。願我和同修在未來修行過程中,大家都同修《普賢行願品》這一法門。在修學過程中相互切磋,彼此間相互提醒、互相促進,同證佛道!這樣多好。
修學佛法裏有個人獨修、集體共修。個人獨修比較困難,因爲環境的力量太強大了,一人修,修著修著,就會覺得沒勁。算了吧!打麻將,還是看電視吧?明天再修吧,先打麻將算了,反正時間長,不著急,先打了再說吧(衆笑)。結果你很多的時間,就這樣都白白地流失,到頭來一事無成。反之,集體共修,有一大幫人,大家都在精進用功,你看電視,還是修行呢?那你肯定是修行對吧?所以,良好的修學環境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。而個人獨修,缺乏善知識的提攜,則相對較困難。
“所有益我善知識,爲我顯示普賢行,常願與我同集會,于我常生歡喜心”。我們從學佛到成佛的過程中,都離不開善知識。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識,他們能夠給我教化、開示普賢的行願,把佛法上的正知、正見的道理傳授給我。希望好的老師,把所有普賢菩薩十種行願的修行方法,教化我。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善知識,我都希望能夠常常同他們在一起。我希望無論走到哪裏,我都能碰到這些好的老師。還有呢,希望我的這些老師經常都喜歡我,不要討厭我。這一點是最重要的,也是要命的一點!如果善知識一看見你,就討厭你,對你非常的反感,一點都不喜歡你,那碰到一起有什麼用啊?碰到也是白碰。所以,現在就要發願,希望善知識一看到我就喜歡。他要喜歡我的話,他主動會來找我的。如果他討厭我的話,我去找他,他可能還不見我了。那你說哪一種好啊?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願,就要結緣。這樣善知識就不會討厭你。如果不討厭你,他就能指引你,願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傳授給你,這樣你在修學上就有保證。如果善知識喜歡你,在你未來的生命中,生生世世,總能碰到一些修學佛法的好老師,指導你修學佛法。所以,我們修學佛法離不開善知識,對我們的教化、開示、指引……
親近諸佛、弘揚佛法
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,于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。
願持諸佛微妙法。光顯一切菩提行,究竟清淨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。
修學佛法的人,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?就是“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衆圍繞”。我們希望能夠經常面見如來。同時,我也希望能夠常常見到圍繞在諸佛身邊的一切菩薩、阿羅漢。佛陀出世時,我們還沒有出世;佛陀入滅,我們又出世了。這是因爲我們的福份太淺了。沒有機遇見到佛陀。現在我們要發願,在我未來的生命中,能夠遇到佛陀出世,希望自己經常見到佛陀。我們如果有機會見到佛陀,聆聽佛陀開示說法,接受佛陀的教化,開悟就比較容易。這裏的如來也包括自心佛,自己的清淨心也是如來。
你通過修行,見到自己的本性,見到自己的本心,就是見到佛了。所以,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只要你隨時用佛法的智慧去泯滅煩惱和妄想,保持自己空靈寂靜的心,你隨時都可以見到如來。如來隨時都在自己的身邊,一分鍾也沒有離開過自己。因此,學佛的人不能離開自己這顆清淨的心,而跑到外邊去尋找如來,那你離如來就越來越遠。所以佛教講住持叁寶和自性叁寶。自性叁寶,就是我們內在的清淨心,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。
在親近佛菩薩的時候,我要對他們“于彼皆興廣大供,盡未來劫無疲厭”。我願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,來供養諸佛和佛子。說到廣大供養,是說供養諸佛的心願很大。物供養、財供養、法供養、一切都很完備。通過廣修供養,福田大。供養佛的功德,就如把福報的種子,播在田地裏面,將來慢慢的會生長,種子下得多,你將來福報的收獲就越大越多。對佛陀的供養,沒有間斷、停歇,一直供養到未來永遠不會疲勞厭倦。
對佛陀的供養在《普賢行願品》裏第叁個大願說過,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”。法供養才是功德最大的,最有意義的。下面講“願持諸佛微妙法”也是法供養的意思。持,什麼叫持呢?持有二方面的意思:一、是依教奉行,依法修行。如果我們能夠依法修行,本身就是對佛法的一種弘揚。因爲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脫。修行功德園滿,可以給世間樹立一種解脫的典範。二、我能夠把佛法弘揚出去,讓世界上更多的人,能夠聽到佛法,能使衆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,這是法供養的另一種表現。
只有“願持諸佛微妙法”,才能“光顯一切菩提行”。光顯,是發揚光大菩提行。菩提行,是行菩薩道,是覺悟、解脫之…
《學佛者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