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者的信念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;弘揚佛法之行。菩薩道的精神就是:覺悟人生,奉獻人生。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是:“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”,其實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。上求佛道,是覺悟人生。恒順衆生,就是奉獻人生。所以,柏林寺把《普賢行願品》作爲生活禅的理論依據。這可能是因爲,生活禅的宗旨跟普賢行願品的精神是相通的。

  “究竟清淨普賢道,盡未來劫常修習”。歸根結底,行菩薩道不能離開普賢菩薩的法門,十大願王,是修學菩薩道的要領。我們永遠都要依普賢法門修行,修到未來劫沒有窮盡的時期,修習還是常常不斷,永遠沒有停止的。

  勤修福慧

  我于一切諸有中,所修福智恒無盡,定慧方便及解脫,獲諸無盡功德藏。

  一一塵中塵數刹,一一刹有難思佛,一一佛處衆會中,我見恒演菩提行。

  諸有,是叁有,叁界的意思。叁有:有煩惱、有痛苦、有生死,這就是叁界的特點。在叁界的流轉之中,衆生應該如何修行?這裏告訴我們要:“所修福智恒無盡”。一、是修福德;二、是修智慧,就是叫我們要福慧雙修啊。世間上的人,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聰明,但他卻沒有福報。如像知識份子,知識份子顯然要比普通百姓,知識豐富,知道的事情多,更聰明。人太精明!不肯吃虧,就沒有福德了。所以,知識份子老是很窮的。有的人有福報,但他沒有智慧。這種人懂得做好事,心地善良,願意助人爲樂。但是他不喜歡讀書,也不懂得學習佛法。他就是有錢,有很大的福報。

  有這樣一個故事:說過去,有兩師兄弟修行。師兄專門修慧,他不管人間的事情,一天到晚就是打坐、參禅,人間的善緣一點也不結。他修慧就滿足了,一點福報也不修。師弟呢?他喜歡修福報,他覺得在世間上福報很重要。一切生活機遇的好壞,要靠福報。他不修智慧,只修福報。後來嘛,這二人死後去投胎轉世了。修慧的那個,修得很認真,證得阿羅漢果。但他前生沒有修福報,他一天到晚,托著缽去乞食,誰也不給他吃的東西。“修慧不修福”的結果是什麼呢?是”羅漢托空缽“。即使你成爲羅漢了,可是人家不供養你,拿著缽找不到吃的。因爲你沒有種福報,沒有結緣。那“修福不修慧”的師弟呢?因爲他修福報,後來轉生在畜生道中,當了國王的象,就是印度國王騎的象。由于他前生修福,沒修慧嘛,所以他的福報很大。你想國王的寵物,當然很威風,是不是?大象身上披挂很多的金銀財寶,璎珞啊之類有價值的東西。國王的象,有人專門照管,喂養,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,當然會很好的。有很多人給他洗澡,就像現在的大熊貓一樣。可是福報再大,但是沒有智慧,還是當畜生,又有什麼意思呢?

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家居士除了念佛,還要修布施,你才能培養福報。福報是靠平時一點一滴地去積累。看見別人有困難,需要幫助的事,不要放過做好事的機會;哪怕錢出得再少,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。爲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福報。我們修學經教,坐禅,念佛,這是修智慧。供養叁寶、父母、或救濟窮人屬于修福。修行要福慧雙修,福和慧同時進行。在人世間生活,福報非常的重要。有福之人,無論你走到哪裏,一切都是無比的順利。沒有福報的人,你走到哪裏一切都不順利。不但自己不順利,而且還會影響到別人。

  我讀《今古奇觀》,記得第二十二回有一篇小說,叫做“鈍秀才一朝交泰”講國朝天順年間,福建延平府將榮縣,有個宦官,叫馬萬群,因濫用職權,撒職爲民。夫人早死,留下一子,叫馬德稱。十二歲時,聰明飽學,問一答十,十五歲進場,文章蓋世,誰知叁場得意,榜上無名,二十一歲,叁科不中。父親去世,馬秀才只好投奔親友。誰知每到一處都落空,死的死,調走的調走,一無所遇。只好往回轉,誰知到了江邊漲潮,一只船影也不見。仰天號哭,“此乃天絕我命也,不如死了于淨”。正要投河自盡,被人救起,一路賣畫,半饑飽。有人推薦,一位姓劉的大財主,有個兒子,要請家庭教師,馬秀才進門,只見劉大財主正在哭泣,二天前小兒出水痘,醫生下錯藥,已經身亡!馬秀才轉身出來,走在大街上,被尖酸刻薄小人指著他說:馬德稱是個降禍的太歲,耗氣的災神,所到之處,必有災殃,把他看成一個大災星,大家議論紛紛,一些說趙指揮請了他就壞了糧船,那個說,尤侍郎幫了他就壞了官職。他是個不吉利的秀才,不該與他親近,因此,大家給他取了綽號,叫做“饨秀才”。從這以後,饨秀才上街路過人家門口,家家閉戶,處處關門,都怕他上門連累自己。馬秀才做買賣折本,尋人不遇,告官理輸,討債的不是斯打就是挨罵,就是小孩子見他也吐口水,說句“吉祥”才走,大家把他看作妖怪災星!有個姓吳的官,性格硬直,他偏不相信,馬秀才有這樣倒楣,特地跑來與馬秀才相會,自己出錢,在他家裏擺了一桌席,坐上桌子,正准備動筷子,忽然接到家裏一封來信,家中老父病故,匆忙而別。後來馬秀才遇到一位老鄉呂鴻胪,相當現在某縣主管官職職稱的組織部長職務的人。呂公十分同情他,把他請到家裏擺席招待,准備在自己手下,找點事給他做,大家都是同鄉人嘛。誰知才准備上桌,忽然廚房起火,大家驚慌奔逃,忙著救火!

  我給大家講這個故事的目的,是想告訴你們,在人世間生活,福報非常的重要!有福的人,無論走到哪裏,一切都無比的順利。相反,沒福報的人,無論你走遍天涯海角,一切都不順利。不但自己不順利,而且還影響連累別人。自己不利,對別人也不利。你看《今古奇觀》裏面的馬秀才,他走到哪兒,哪裏的人就倒楣,誰幫他,誰倒楣。你不幫他,就沒事兒。故事是真?還是假?我們暫且不去理會。但通過這個故事,使我們大家明白:沒有福報的人,走一方,方方不順利是吧?所以,我講故事的意義,主要是想告訴大家,我們要福慧雙修,不能偏廢那一邊。這樣呢?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積累下福報的資糧,使自己未來的命運有個良好的基礎。不然,來生過著窮困潦倒,饑寒交迫的日子,哪有心思學佛修行呢?修福慧是永久的事,不是叁、兩天的事情,而是長時間的修,正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“所修福慧恒無盡”的道理是相同的。

  “定慧方便及解脫,獲諸無盡功德藏”。我們不僅要修福慧,還要修定、方便和解脫。定,是禅定。我們念佛也是修禅定,念佛,把心專注在佛號上,通過念佛的名號,調整自己散亂的心態。通過長時間的訓練,製服妄想,浮燥、散亂的心就會慢慢清淨下來。其實念佛的目的,主要是訓練自己的定力,定能生慧。一個有定力的人,他的妄念和煩惱就比較少,修定爲了開發智慧。智慧開發出來,我們才有能力認識人生和宇宙的真相。是不是?這樣我們就不會被世間的假像所迷惑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可以征服世間所有的一切,而不被世間所有的一切所征服。

 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無論遇到什麼困苦、逆境以及各種災難,他都能夠坦然地去面對,去承受。有智慧的人,活得輕松、潇灑、自在、超凡脫俗。方便,是救度衆生的一種巧妙的方法。你要說服一個人,勸他修學佛法,如果沒有方便善巧的方法,你可能度不了他,你的話他就聽不進去,不接受你度化。所以,方便善巧也很重要。

  學佛不僅要修定、慧、方便;而且要修解脫。佛教裏講解脫有二種:一種是心解脫;另一種是慧解脫。所謂心解脫,是說解脫心靈的煩惱,沒有痛苦和煩惱。慧解脫是:用智慧去改變錯誤的認識,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。你對人生的一切事情,都很清楚,沒有任何困惑。可是,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到。你能做到嗎?做不到,所以說,我們大家都還沒有解脫。我們通過以上這些修行,就會使我們“獲得無盡功德藏”。功德藏,是藏放功德的寶藏。藏是用來比喻得到修學佛法無窮無盡的利益和好處。而不是說真的把功德藏放在什麼器具裏邊。

  “一塵中有塵數刹,一一刹有難思佛,一一佛處衆會中,我見恒演菩提行”。一微塵中,有像微塵那樣多的佛刹,一個一個佛刹中間,又有難以想像不到那麼多的佛。一尊一尊的佛,都住在各處的一切法會裏邊。我看見無窮無盡的佛,常常在演講成佛道的方法,使得一切衆生,得到成佛的無上大利益。

  深入諸佛法藏

  普盡十方諸刹海,一一毛端叁世海,佛海及與國土海,我遍修行經劫海。

  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,隨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辨才海。

  叁世一切諸如來,于彼無盡語言海,恒轉理趣妙*輪,我深智力普能入。

  在宇宙中,有無量無邊的世界。《普賢行願品》爲什麼一再地強調這些內容呢?就是要開擴我們的心胸,把自己的視野放開、放遠、放大,我們要以普賢菩薩的心量去修行。所有一切佛的世界,我都要周遍的去修行,一直經過很長、很長的時間,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像佛陀一樣,建立一個佛國淨土,爲衆生大轉*輪,勸化衆生,救度衆生。《普賢行願品》告訴我們,學佛立志要高遠,要以成佛作爲修學的目標。一個不想成佛的人,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;就像一個不能繼承父親家業的兒子,他就不是父親的好兒子。因此,要做一個好的佛子,就要根據《普賢行願品》的要求去修行。

  “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,隨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辨才海”。一切諸佛說起法來,所講的話,都是很清淨的,每句話對衆生都有益處。就叫“語清淨”。凡夫的語言清淨不清淨呢?我們凡夫之人的語言,總是夾雜著個人的情緒,煩惱的心態。有時出語傷人,有意譏諷、取笑、挖苦別人,使人聽了産生煩惱。這就是語不清淨。而如來所說的每一句話,對衆生都有利益和好處。衆生聽了心裏非常舒暢。

  “一言具衆音聲海”,佛陀說每一句話的聲音裏面,能夠具備不同的聲音,各類衆生的語言都包含在裏面,各種人都能聽懂佛陀說的話。比如世…

《學佛者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