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在于:菩薩自己覺悟了,並發心去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,希望他們也能覺悟。相反的自己覺悟了,不去幫助別人,沒有去度化衆生,就證入了,稱爲阿羅漢。佛跟菩薩又有什麼區別呢?佛的覺悟是圓滿的覺悟,而菩薩的覺悟還沒有圓滿。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,雖然它們也放光,但是有缺陷的。而佛的覺悟如十五的月亮,又大又園,它放出的光是圓滿的。
菩薩,有小菩薩、大菩薩、新菩薩、老菩薩之分。比如學佛的人發菩提心,受菩薩戒,將來去度化衆生,幫助世界上的人,這人現在就是菩薩了。但是他是屬于初發心的菩薩。雖然也叫菩薩,但是跟普賢、觀音菩薩一樣不一樣呢?不一樣的。因爲他的功德、智慧、能力、都不能同這些大菩薩相比。就拿忍辱來說,假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,你能把眼睛挖出來嗎?對于一個大菩薩來說就很容易辦到。但對于小菩薩,尤其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而言,就很難做到了。所以,同樣是菩薩,境界卻有高低之分。
菩薩這個概念,許多人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。一提到菩薩,就覺得,他是來無影去無蹤的,就像想像中的觀音菩薩、普賢菩薩一樣。其實,在現實生活中有好多高僧大德他們就是菩薩。像太虛大師,他一生的修行完全按照菩薩道德標准來修的。他寫過這樣的一首詩:“比丘不是佛未成,請你呼我爲菩薩”,是說自己按照比丘的要求,似乎不合格,當然這有些謙稱的味道;以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,我還沒有完成。那麼,請你叫我爲菩薩吧!“所以,大家都稱他太虛菩薩。又如臺灣的慈航法師,人們都稱他爲慈航菩薩。
在坐的每一位,如果能發菩提心,受菩薩戒,我們也可以稱他爲菩薩。從小菩薩、新菩薩開始做起,將來隨著你的智慧和功德的成就,也像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那樣,你就成大菩薩了。所以,菩薩是由普通人開始做起的;菩薩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行來的,是非常現實的。只要我們能用菩薩的戒律和道德行爲,來要求自己,那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。菩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?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,像雷鋒那樣,犧牲個人的利益,甚至自己的生命,去幫助別人,給社會大衆帶來幸福和歡樂的人,就是菩薩。我們不妨也可以把雷鋒稱爲雷鋒菩薩!因爲他具有菩薩的精神。
《觀世音普門品》講到觀音菩薩,爲了度化衆生,示現各種各樣的身相。經中說:“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”。觀音菩薩爲了方便善巧度化衆生,有時當國王,有時當男人,有時當女人,有時當乞丐,甚至有時當畜生。有時示現佛教徒的身份說法,有時則示現其他身相。因此,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,不能只看他是不是學佛的,而是要看他所作所爲,符不符合菩薩的精神和標准。這才是非常重要的!
佛陀的功德有多大
“普賢菩薩摩诃薩,稱歎如來勝功德已”。稱,是稱贊。歎,是佩服,贊揚的意思。普賢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後,稱頌贊歎佛的功德。勝功德的勝字,是說如來的功德,不是尋常的功德,是超過尋常人的功德。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普賢稱贊如來功德很大很大。世界上誰的功德最大呢?如來的功德最大!
我們經常會念的一個偈子:“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”。這是說,不管是天上的人,還是地上的人,沒有一個衆生的功德,比得上如來的功德大。所以,我們爲什麼要向佛陀學習呢?因爲佛陀的道德已經徹底圓滿了;我們假如不向佛陀學習,還向誰學習呢!
世界上盡管有成就、有道德修養的人也不少。像古代的聖賢,如孔子、老子,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,以及我們現前的師長等,雖然,他們非常值得我們學習,但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多多少少總能挑出一些毛病。總的來說,他們的道德是有缺陷的,是不圓滿的。可是,我們在佛陀的人格中,找不出任何的毛病和缺陷。佛陀的起心動念、言行、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無缺的。所以,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功德,勝過所有的人。把如來的功德,“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言”,說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?這裏除了告訴參加華嚴法會上的許多菩薩,還有善財童子。但善財童子是此次法會的當機者。因此特別提出善財的名字,向他說法。前面向大家說過,善財童子“五十叁參”,第一位參拜的是文殊師利菩薩,最後參拜的是普賢菩薩。
“善男子,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,相續演說,不可窮盡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”。普賢菩薩在說法前,對法會上許多聽法的人,先叫了一聲善男子。指以善財爲代表,所有參加這次法會的聽衆。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?佛教認爲:在宇宙中,不是只有一尊佛,而是十方(東、南、西、北,還有東南、東北、西南、西北、上方、下方)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,就像微塵那麼多,是無法用數位來計算的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,這麼多的諸佛,“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”,相續演說如來的功德,還是演講不完的。
什麼叫佛刹?刹,是梵語,是國土的意思。佛刹,是佛所住的國土。那麼,宇宙中有多少佛刹呢?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刹。就是說:宇宙中佛的國土,無法用數位來說明。一個佛刹,在佛經裏面叫叁千大千世界。叁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?佛教以須彌山爲中心,一個太陽,一個月亮,衆多的星球構成一個世界。一千個世界爲一個小千世界;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個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世界,爲一個大千世界,是爲叁千大千世界。地球是我們人類現在所住的地方,地球主要由地殼、地幔、地核所組成的。那麼我們把地球剖開,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,化爲衆多的極微塵。那麼你想一想,把一個佛刹,也就說把衆多的星球剖成微塵,這個數量是不是很大啊?實在是太大了!對吧?那麼,何況用這麼多的數目,來比劫數的長久。
劫,是一個時間單位。一劫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?劫有大劫、中劫和小劫。佛教所說的小劫,是怎樣計算的呢?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。佛教經典裏說,人的壽命從 80000歲開始,然後每100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爲止,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,每過100年增加一歲,一直增加到80000歲,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,一小劫以現在的年數來計算,是(80,00010)×100×2=15,998,000年。那麼,一小劫就是15,998,000年。佛教所說的中劫,就是20個小劫。那麼它的公式就是15,998,000×20=319,960,000,可見一中劫的時間就是319,960,000年。佛教所說的大劫,就是80個小劫,可見一大劫的時間就是319,960,000×80=1,279,840,000年。
佛教所說的芥子劫,時間就更長,長得難以計算,佛教只用比喻來說明,就是在一座方圓 40裏的城市裏,裏面什麼東西都沒有,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,天上的人每過叁年下來一次,從這裏拿走一粒芥子,一直到拿完這座城裏的所有芥子爲止。從拿走第一粒芥子,到拿走最後一粒芥子,這麼長的時間,就是一個劫,這叫芥子劫。現在說的是極微塵數劫,不是一個劫,那就可想而知了,這個極微塵數劫的數目實在太大了,這種時間實在太長,太長了。
現在把上邊這一段經文的主要意思,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總結和歸納: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。倘使十方世界的許多佛,拿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的時間,接連不斷的去演講佛的功德,還是永遠講不完的。我們想想,佛陀的功德簡直大的不得了!佛陀的功德不可窮盡,沒有辦法說盡!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?因爲佛陀太值得我們學習了!
如何成就佛果功德
那麼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?這是佛教徒都很關心的問題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:“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”。倘若有人要成就,佛陀廣大無量的功德,應該要依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去修,從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十種大願,然後按照所發的大願,至誠懇切地去修行、去實踐。那麼,就能夠成就佛的功德,成佛自然可以了。
“何等爲十?一者、禮敬諸佛,二者、稱贊如來,叁者、廣修供養,四者、忏悔業障,五者、隨喜功德,六者、請轉*輪,七者、請佛住世,八者、常隨佛學,九者、恒順衆生,十者、普皆回向”。這一段經文,是普賢菩薩接著上邊所說的十種行願,把每一種的行願說出來;像是一本書的目錄,或是一篇文章的題目,先讓讀者知道,到後邊再詳細地講解明白。
普賢菩薩前面只說了十種廣大的行願,並沒有說明白是那十種。那麼,聽法的人,一定急著想知道。所以普賢菩薩又接上面的話題說道:”何等爲十“就是對法會裏邊的聽衆,普賢自問自答地說:我上邊說的十種廣大行願,是哪十種呢?然後把這十種行願的名目,一個一個的說出來。下邊把十種行願的內容,向大家詳細介紹和說明。
第叁章、禮敬諸佛願
善財白言:大聖!雲何禮敬,乃至回向?
普賢菩薩告善財言:善男子!言禮敬諸佛者:所有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叁世一切佛刹,極微塵數諸佛世尊。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。悉以清淨身語意業,常修禮敬。一一佛所,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。一一身,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。虛空界盡,我禮乃盡;以虛空界不可盡故,我此禮敬,無有窮盡。如是乃至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衆生煩惱盡,我禮乃盡;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。
禮敬的意義
“禮敬”是什麼呢?禮就是頂禮、禮拜(問訊、合掌、低頭、鞠躬)。禮的意義在哪裏?禮的意義表示恭敬,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,光有禮要是不敬行不行啊?不行的。
記得《六祖壇經》記載: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,他磕頭的時…
《學佛者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